导 读
近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送入空间站,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今年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30战30捷!神舟一次次划破长空、探索宇宙,从未停下追寻航天强国之梦的脚步。
“神舟”探苍穹
10月26日上午11点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大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邹利鹏宣布:“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本次任务中,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二F遥十七运载火箭,相比上一发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总体室主任魏威说,作为载人火箭,长二F遥十七运载火箭相对于以往任务有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通过一系列改进设计,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操作流程,精简流程和时间;进一步对发射场的一系列预案进行细化,确保出现一些异常问题时能及时进行处理。作为“航天员专列”,“神箭”长二F火箭从空间站建造任务开始,就进入了常态化快节奏发射,在这个过程中也仍在持续提升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载人火箭主要区别于其他火箭的特点,就是增加了逃逸系统,确保火箭处于待发段以及上升段,直至整流罩抛罩前,如果火箭发生故障,可以通过逃逸系统工作,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魏威说。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闫洁说,在远距离导引段,主要是通过6次变轨,让飞船从距离和轨道一步步接近空间站,随后就会进入近距离导引,通过中瞄点、停泊点,直到最后的距离在200米左右的平移靠拢断,两个航天器的对接机构接触上,锁紧以后,就标志着交会对接任务完成。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新朋友入驻“天宫”。闫洁介绍,对接完成以后,神舟十七号飞船与空间站的三舱以及后向的货运飞船、径向的神舟十六号飞船,形成了一个三舱三船构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飞船、神舟十七号飞船,同时在轨总重量接近100吨的空间站的组合体构型。本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同时,持续评估空间站组合体功能性能,获取积累空间站运行的宝贵数据和经验,考核地面支持中心执行空间站运行管理任务的协调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和故障处置能力。随着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开始常态化航天员乘组轮换,他们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照料、在轨实(试)验等。除了常态化工作,本次飞行任务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这是由于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在前期检查发现,空间站太阳翼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当然,这是在设计考虑之中,目前,空间站各项功能、性能指标都满足要求。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分析,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这是本次任务的一大亮点。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任务将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将把舱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神舟十七号乘组的平均年龄为39岁,是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航天员乘组。其中,指令长汤洪波是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又将成为重返“天宫”的第一人,也成为目前为止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汤洪波:“这次我们将承担起大量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真正的体现建站为应用的这个目标。我们乘组扎实学理论、练操作、强技能,重点开展了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训练,特别是进行了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根据计划安排,我国未来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后续,还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计划中的扩展舱段将上行多个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实验装置,扩大应用规模,满足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需求,同时也将升级航天员在轨防护锻炼、饮食、卫生等设施设备,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和健康保障水平。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方案阶段研制工作。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用于和平目的,旨在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扩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就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目标就是建成空间站。在空间站阶段,我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效载荷合作、航天技术合作和舱段级合作3个层次。例如,在有效载荷合作方面,目前已确定的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今年陆续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在航天技术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在新一代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空间机器人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舱段级合作,就是中外共同对天宫空间站进行扩展。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空间站已经建成,一大批航天员接续进入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这20年,到现在再回过头看的时候,实际上不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使命和责任。我想对于工程本身、对于国家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就是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要建设航天强国。”目前,我国正在扎实推进载人登月的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而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追梦人”也将带着希望,向更远深空中跋涉,探索宇宙的奥秘。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孙媛、编辑 朱艳婷、主编 程艳
编辑:慧儿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新闻违法行为,尊重新闻版权,并欢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如对我们的新闻报道存疑,请将问题反馈发送至邮箱weixinfm1039@126.com,我们将严肃核实,给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