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29·人类学】杨圣敏丨《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代序

2017-03-19 杨圣敏 人类学乾坤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杨圣敏教授




民族与宗教差异并非冲突的根本原因

《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代序


8年前,我在德国马普民族学研究所访问时,李峻石(Günther Schlee)先生送给我他刚出版的著作How Enemies Are Made。该书文如其人,不讲客套、不绕弯子,没有大家都知道的那些背景知识的烦琐叙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翻阅了几页,我就被他的观点所吸引。


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没迎来和平,主要的变化只是各种冲突由以两种意识形态为旗帜改为以民族和宗教为旗帜。于是,学界中多数人和各国媒体都宣称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不同人群的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差异是造成各种冲突的主要原因。

德国马普研究院是全球极具实力的科研圣殿


在我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是在对中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关系问题的实地调查中,常感这样的观点过于简单表面,对问题的实质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因为我多年接触并熟悉的那些不同民族的人群和不同宗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的调查中细致地观察他们的言行,可以窥见他们对民族与宗教的真实态度,与外来者对其的述说有明显落差。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中,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并不如书生们在自己的论文和著作中所描述的那么重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那么,在当今世界,是什么造成了不同民族与宗教信仰的群体之间持续的矛盾与冲突呢?多年的实地调查使我认识到,对于矛盾甚至冲突双方影响更大的是各种实际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个人和群体)社会发展的机会等。当今很多民族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界的学者都在围绕民族认同的强化、宗教信仰的对立、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来探讨分裂思想的来源、社会动荡的起因。从这些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淡化民族意识以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与社会的稳定。我常感这样的研究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何阐释民族、宗教与群体间的冲突?当今世界各种以民族、宗教为旗号的冲突,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在试图通过自己多年的调查搜集进行案例分析,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

How Enemies Are Made 英文版


拜读了李峻石先生的著作,深感其观点之尖锐与不同凡响。显然,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讨论中,他的观点属于少数派。但我们都知道,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对于事关人类命运的复杂局面,能够具有鹰一样的锐眼去辨识世界的,即能够较早认清方向的往往是少数人。

德国马普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李峻石先生

李峻石先生与我同龄,如今都已65岁。初次相逢,见他衣着随意,灰白的头发在脑后扎着长长的马尾辫。作为德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和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所长,与周围那些温文尔雅的学者相比,他的做派给人一种桀骜不驯的感觉。读了他的文章,我感到,更加桀骜不驯的是他的思想和他对流行观点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曾经跟我说,他有一半少数民族血统,他称自己本质上是个农民。


他认为,在当今世界,族群与宗教层面的差异并非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他在30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冲突的动力机制及其各种复杂关联进行的提炼和总结。在《何故为敌》这本书中,作者反驳了一系列成见,尤其是人们通常设想的“族群和宗教上的差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与危机的主要原因”。作者提出一种“决策理论”,其目的在于解释哪些类型的身份认同在何种条件下才更容易成为优选对象,也就是说,包括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在内的各种认同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生活的一种策略和方式。认同的目标是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李峻石先生在非洲有30余年的实地调研经验

当前,各国媒体的报道经常说是族群和宗教的因素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内战的爆发和血腥的屠杀。而该书指出,族群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民族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实体,宗教的边界可宽可窄,宗教本身并非冲突的原因,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作者指出,纵观历史,很少有历史学家会认为,宗教战争是为神学观点而战。与之类似,族群性也不是族群冲突的原因。


作者通过自己在非洲考察的各种冲突,总结出他的观点:族群性(ethnicity)是在冲突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有强制性边界、排斥性政治或者是在需要形成联盟时才形成的,这就是敌意的抬头。在冲突之时,人们对自己群组边界的划分要比其他时候严格得多。也就是说,族群性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李峻石先生认为有必要再审视资源在冲突中饰演的角色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每一个冲突都是争夺资源的战斗。作者并不完全否认冲突中社会与文化因素,即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但认为这显然是第二位的。李峻石先生的调查主要是在非洲的各个民族、部落中开展,他通晓十种语言,还娶了一位非洲姑娘为妻,这为深入调查提供了可能。30年的调查实践让他积累了大量极具说服力的案例。他说,从索马里的例子至少可以学到一点:族群多元化本身不是战争的原因,索马里的分裂与惨烈的内战令世界瞩目,无疑是非洲最失败的国家之一,同时在族群和宗教意义上索马里却是最为同质的。与其相邻的肯尼亚,有29种语言和不同族群,但局势一直都相对稳定。


基于自己30年来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我得出了与他基本相同的认识。但我尚未把这么多案例归纳著书,而李峻石先生的著作已经出版了俄文、德文和英文版。

 

8年前当我第一次读这部著作时,就希望有人将其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学界。现在,具有深厚德语和汉文功底,又有人类学博士学位的吴秀杰女士将其翻译成优美流畅的中文,相信本书一定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深刻影响。


杨圣敏

        于中央民族大学

        2016年12月14日

(以上内容摘自《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代序)


【德】李峻石(Günther Schlee):《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译者:吴秀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


全书目录

中译本导言

第一部分 导论

1.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冲突理论

2.问题的提出

3.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4.一种关于身份认同的决策理论

5.容括与排斥策略的必要性

6.容括与排斥的概念性工具:社会范畴及其交叉关系

7.作为社会学的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社会学

8.暴力市场与自由选择

9.族群徽记、标记符、身份标志物——若干东非案例

10.伊斯兰与非伊斯兰社会中的洁净观念与权力,以及原教旨主义的幽灵

11.语言与族群性

第三部分 实证框架

12.冲突调解与和平决议:来自索马里和平进程的经验

13.关于方法:如何进行冲突分析

14.重新审视和平进程

《何故为敌》


来源】人文万象


延伸阅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浏览全文



[1]【201701·人类学】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2]【201702·人类学访谈】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谈即将出版的《汉民族史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

[3]【201703·人类学】赵旭东:朝向一种有自信的中国人类学

[4]【201704·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徐杰舜:《“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

[5]【201705·人类学】书海悦读丨Marjorie Shostak:《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6]【201706·书海悦读】郇建立丨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7]【201707·人类学访谈】郑艳姬: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蒋炳钊教授

[8]【201708·人类学】马丹丹、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

[9]【201709·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褚建芳:我在田野中的几次落泪

[10]【201710·人类学】王明珂: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11]【201711·人类学】陈志明:《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序

[12]【201712·人类学】学术资讯:人类学公众号·集结号(2017版)

[13]【201713·书海悦读】刘永红丨族群及其未来:我们如何面对——读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14]【201714·人类学】张文义:人类学到底研究什么?

[15]【201715·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人类学者方阵:梁钊韬教授

[16]【201716·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王建民:梁钊韬先生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框架的构想

[17]【201717·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徐杰舜:梁钊韬与南岭走廊研究——纪念梁钊韬诞辰一百周年

[18]【201718·人类学】学术资讯丨“医学、社会与文化”亚洲医学人文菁英训练营报名开始!

[19]【201719·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张超:《气、生机与巫术:梁钊韬宗教“气论”研究及价值》

[20]【201720·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吴宁:《前贤景行:纪念梁钊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1]【201721·人类学】周大鸣、徐杰舜、王建民等: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

[22]【201722·人类学】赵旭东: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

[23]【201723·书海悦读】徐杰舜丨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中国道路——评常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

[24]【201724·教育人类学】王荣 滕星:特纳的仪式理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25]【201725·人类学】范可:当代中国的“信任危机”

[26]【201726·人类学】赵旭东,王莎莎:《食物的信任——中国社会的饮食观念及其转变》

[27]【201727·人类学】陈志明:《走进竹篱教室》序

[28]【201728·人类学】徐杰舜:广府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