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103·书海悦读】郭志超:《畲族乡村研究出新作: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2017-06-03 郭志超 人类学乾坤

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5。



 

王逍教授的专著《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可视作其5年前出版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的姊妹篇。


点面结合的个案外推


通览全书有如下几个亮点。其一,点面结合的田野调查方式,拓新了人类学“点状式”微型社区研究法。

人类学传统微型社区研究范式具有可操作性和解剖麻雀的功能,凸显一叶知秋的意义。然而,个案研究对事物总体认识有局限性,唯有借助“个案外推”和众多研究的“接力”或者个案与外在同类的参照,才能获得对事物普遍性的认识,进而具备典型性意义。基于此,作者选取畲族文化底蕴深厚的钟姓畲族宗族村落作为深度调查点,聚焦耕读传家的钟姓畲族既立足大山又超越大山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轨迹。作者并未囿于培头村的村域视野,而是选择文成县、松阳县及景宁县等浙南若干畲村案例作为田野研究的参照,同时通过浙中、浙北及闽粤赣畲区泛型的田野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相互观照,洞悉畲族乡村发展的本质特征。

这种点面结合的田野调查方式,无疑是将“个案外推”,以提高个案研究普遍性的新尝试。至于其他畲乡泛型的田野考察作为研究的内部观照和外部比照,亦是此种“外推”的体现;而有关社区营造的境外经验借鉴,同样是这种“外推”的努力。如此,个案研究的“映日荷花”不再孑然而立,而是映衬着“接天莲叶无穷碧”。


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


其二,田野调查植入文献分析的根基,拓宽了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景深。所谓田野调查植入文献分析的根基,意即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历史学文献法相互协同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其研究取向是关注田野对象在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中的连续性和变异性,其间既渗透着历史深度,又贯穿着现实向度,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

作者除参与观察记录钟姓畲族当下经济文化生活行为外,还全面细致地收集其民间传说、谱牒信函、契约文书、碑刻铭记、通告庆典、诉讼辩词、乡规民约、人情账簿、歌谣抄本、道教科仪、畲药处方等民间口传及文献资料,也仔细关注钟氏宗祠、村庙、民居、日常生产生活用具等物态文化符号。尤其对《钟氏宗谱》及大量民间文书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正是在这些文献中循章觅旨、钩玄索隐,全书将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置于广阔的畲族历史发展脉络和畲汉族群关系史中解读。而作者对当下培头村社区营造的着重关注,则体现了在历史分析维度中始终贯穿现实向度。将田野调查植入历史文献分析的根基,不仅让思想的张力获得多方位史料支撑,更让现实的关怀因历史景深的观照而更有方向。


高度参与式研究


其三,高度参与式研究,对人类学村落发展研究范式做出探索。

长期以来,传统人类学界认为,田野研究者最理想的状态是以观察者身份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距离,从而避免对正在发生的田野事件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观点愈来愈受到当代田野工作者的质疑,他们主张高度参与式研究,以提升研究者的移情能力和研究敏感度。

该书作者正是以研究者和“村落人”相互交替的身份,高度参与培头村近5年来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社区营造过程。诸如:搜集整理钟姓先祖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撰写青钱柳产业项目申报书和产品市场推广书;指导村落民间文献文物保护及畲家乐旅游项目开发;沟通和协调村基层组织及村内部关系;提出营造“钟正芳故里”和“培头村社区营造”等创意项目。

以上高度参与式研究,不仅有益于提升畲族村民的文化自觉和社区主体意识,也为畲村文化与经济互动提供了路径指导。


社区营造视野


其四,社区营造研究视野,让理论飞翔与现实行进相得益彰。社区营造首倡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随后被中国台湾所借鉴并逐渐深入本土化。台湾社区营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在乡村社区涌现出诸多成功案例,以致台湾知识界认为“三农不是问题”。台湾社区营造实际上是一场以社会知识力量为中间纽带,以广大社区民众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为思想基础,以自下而上和官民互动为组织形式的美好家园再造行动。其推崇知识力量全方位服务社会的举措,值得大陆借鉴。

作者从社区营造视野,对我国乡村发展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乡村发展模式变革和政府职能配置优化,培育致力于乡村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机构;支持大学生等知识青年返乡引领家园再造、鼓励高校知识分子深入基层;让多元化社会力量充当连接政府和乡村社区的桥梁;通过持续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乡村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从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整合的角度,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绿色民宿产业等,最终实现乡村社区的内源式可持续发展。

从社区营造视角探讨畲族乡村发展问题,不仅为畲族研究乃至我国乡村研究引出新的学术对话,也为畲族甚至其他民族的乡村发展问题提供现实参考价值,更对当下乡村如何“精准扶贫”和“重塑现代乡贤”提供启迪意义。该书最令人振奋的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如何打破学科和专业边界,真正走出书斋、走向基层,用知识服务社会,既做出了拓新的实践,也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呼吁,而这正是对费孝通先生倡导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弘扬。

 

 【作者简介】郭志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21(007).



  ※  延伸阅读 ※  

 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

[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92·人类学】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丨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

[5]【201793·人类学】徐新建教授新著《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导言

[6]【201794·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马健:论文化权

[7]【201795·教育人类学】欧阳护华:《教学法改革中的组织文化与教师身份重构: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教师发展的本土路径探索》

[8]【201796·民族音乐学】赵书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9]【201797·学术资讯】“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10]【201798·人类学】[法]郭德烈著,陈晋编译丨人类学:一门拥有未来的社会科学

[11]【201799·人类学】赵旭东:中国民族研究的困境及其范式转换——基于文化转型语境

[12]【2017100·人类学】李亦园:《知识分子、通识教育与人类前途》

[13]【2017101·教育人类学】桑国元,王文娟:《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为例》

[14]【2017102·历史人类学】刘志伟:天地所以隔外内——王朝体系下的南岭文化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