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海悦读】周大鸣 等著:《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6-01-06 周大鸣 人类学乾坤
AFA


周大鸣,人类学博士,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 作 者 简 介 ※


周大鸣等著:《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就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都是适于中国社会的。在漫长的农业文明阶段,中国社会的生计方式主要是精工细作的小农经济,“安土重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当然,很多时候迁移是不可避免的,灾荒、战争、殖民等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农业文明时代,迁移要么是一种外力压迫所致,要么是一种平衡人口与土地关系的策略,迁移的目的是为了不迁移,延续安土重迁的农业文明。虽然近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沿海沿江沿线新兴城市,但中国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导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是19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释放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部分沿海地区乡村工业的分散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吸收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一场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序幕由此拉开。在近三十年里,从最初的以农民工为主的城乡迁移群体,到今天来源和特点多样化的移民群体;从以沿海发达地区为目的的迁移,到蔓延到以大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为目标的全国性人口迁移;从第一代迁而不留的农民工群体,到今天有定居意向的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出现,我国人口迁移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向层出不穷,体现出持续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全国性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迁移,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转型的重要动力,从此迁移,替代了安土重迁,成为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书就是立足于上述认识,从三个层面展现了我国城市移民化的趋势和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是对人口迁移最新动向的把握,尤其是打破“农民工”概念的局限,用新移民的概念,涵盖了更多来源、职业、身份、文化水平的移民群体,并以“有意识在城市定居”的迁移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其迁移和生存发展的基本状态,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二是从制度层面就如何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移民城市和谐发展进行了思考。笔者看来,城乡二元体制不但是一系列制度设计,更是一种区分人群、构建差异的社会机制,因此如何改革制度,首先需要理解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如何运作。笔者将城市移民化的趋势视为一个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过程,并将二元体制置于这一实践过程中,关注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的运作,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利用制度来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弥合。

三是从日常生活层面,就如何促进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进行分析。实现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是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除了制度引导外,社会融合还涉及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适应和调整。对于新移民个体而言,从农业文明到城市文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需要不断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以适应外在环境。对于老居民和新移民而言,不同的群体之间如何有效融合而不是形成对立甚至是社会断裂,凸显现代性和理性,显得非常重要。


※ 目 录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劳力型移民的生存状况

第三章 智力型移民的生存状况

第四章 劳力型移民、智力型移民与经营型移民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城市新移民的迁徙与立足

第六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网络

第七章 城市新移民的身份认同与社区生活

第八章 城市新移民的适应与融入

第九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流动

第十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城市新移民的基本现状及问题:基于郑州的调查

第十二章 城市新移民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成都的调查

第十三章 城市新移民社会关系的嬗变与重构:基于杭州的调查

第十四章 经营型移民的社会流动:基于东莞的调查

第十五章 老工业基地移民融入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基于沈阳的调查

第十六章 新移民与城市管理重大问题研究:基于广州的调查

第十七章 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