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导师团队,入选全省“十佳”!
喜讯!南财又双叒叕获奖啦!
近日,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和“十佳研究生导师”推选结果揭晓。我校喜获佳绩:胡秋辉教授带领的“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生导师团队荣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余泳泽教授荣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快来走进他们~
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
“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生导师团队
团队成员:胡秋辉、方勇、汤晓智、沈新春、
杨文建、刘琴、周建新
“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生导师团队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秋辉教授于2009年领衔组建,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农业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该团队以为国家守好天下粮仓为使命担当,围绕我国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粮食加工、营养健康等领域所存在的瓶颈技术难题,紧扣制约本领域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50余项。通过科研攻关,共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15项,并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团队为我国粮食工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研究生,已在本领域的国内外科研院所、管理部门、企业等单位成长为中坚力量。团队已培养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在中国药科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在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宜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等事业单位助力社会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在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佰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长为技术骨干。
以为国家守好天下粮仓为使命
图为胡秋辉老师获得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证书
图为胡秋辉老师在颁奖现场
图为沈新春老师获得江苏欧美同学会荣誉证书
粮食安全始终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南京财经大学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胡秋辉教授始终肩负为国家守好天下粮仓的使命担当,在国家粮食局和学校全力支持下,2009年牵头建立“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生导师团队。团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为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卡脖子”问题,积极落实国家“人才兴粮”“科技兴粮”实施意见,着力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团队重点围绕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趋势,导入政府、大型粮食企业平台资源,强化产业导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粮食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粮食行业培育了一大批德行兼备、专业素质强硬、思想态度端正的新一代青年人才,为粮食行业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团队导师本着“仓禀实、天下安”的创立初心,兢兢业业躬耕,勤勤恳恳育人,在团队各位导师的培育下,团队结下了累累的科研及育人硕果。基于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育人方向,团队研究生们胸怀保护天下粮食安全,服务国家粮食行业需求的特殊使命,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地奔赴了国家属于他们挥洒汗水、实现抱负、创造价值的未来。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作为研究生导师,团队老师们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将爱国情怀厚植教书育人工作,以赤诚之心投身粮食科研创新事业,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全过程,言传身教,爱生如子。“人才培养,德育为先”是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团队导师们十余年来时时刻刻恪守的为人师的重要准则,团队带头人胡秋辉教授始终坚信,自己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当具有心怀天下、创新求真及服务社会三大职业观念,并以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专业、有眼界、有大我的新一代青年高素质人才为自身使命。
一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本着自身崇高的时代使命,团队导师们在十余年的生涯中,将自己求学及工作数十年生涯中的阅历、学识及心得,毫无保留、事无巨细地教授给学生们,使他们迅速、健康、稳固地成长,对于学生在学习及生活期间遇到的问题,他们甘为人梯,培养了国家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此培养准则下,团队积极打造国家级粮食安全战略教育基地,构建党建和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互动平台,牵头成立的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党支部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弘扬师德,铸造师魂,培育师德师风典型。胡秋辉教授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教学科研,立德树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生导师团队来说,除了必须掌握的专业科研技能以外,用爱心、友心、善心对待团队的每一位研究生,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进行事无巨细的指导,更是在生活及品德养成上对学生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团队导师始终坚守初心,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心怀为国家培养粮食行业栋梁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胡秋辉教授的躬先表率下,坚守报国初心,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甘愿深耕教学科研第一线,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授课,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参加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导入产业和科研资源,构建粮食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历年来,团队研究生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初入学时不同学生之间的专业能力差异较大,但团队导师们始终坚守“人人都是千里马”的育人观念,对科研基础较弱的学生,设置专有的育人模式,利用自己职业生涯的阅历,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引导研究生积极融入团队,并促使其树立高远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夯实自己科研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以全新的、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下一步”是对粮食营养与功能食品团队导师们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实践的最好诠释。在导师们的精细培育下,团队研究生勤奋钻研、忘我成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除去学业中老师们的专业指导,生活中各位导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老师们的支持是我们在未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的有力动力!”毕业生们如是说。
科研创新,敢为人先
胡秋辉教授瞄准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展开攻关,为粮食行业解决了粮食流通储运、加工、营养健康等技术瓶颈问题。扎实的科研工作,催生了一批前沿创新成果。团队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全国30余家单位200余位科技骨干联合攻关,潜心钻研粮油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预警和在线质控技术、谷物新型干燥与保鲜储藏一体化技术等优质粮食产后减损关键技术,填补粮食主动安全保障技术空白,解决了优质粮食虫霉污染、品质劣变和干燥高能耗、高污染的瓶颈问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粮油安全风险主动预警和分类分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
社会服务,知行统一
团队十分注重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直接服务国家粮食流通与安全的重大需要。粮食分类分级和一体化烘储技术在110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应用,优质粮食产后损失降低8%,能耗降低17%,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降低25%,实现粮食优质优价,带动10余万户农民增收脱贫。粮油分级储藏利用集成技术成果在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应用,解决了我国优质粮油保质减损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助力我国粮油优势技术的对外输出。团队承办2019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等大型活动2次,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技术和管理人员等培训5000余人次,赴陕西安康、贵州剑河、云南南华等地扶贫30余人次,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团队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需求、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策的优势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团队导师们始终面向国家粮食流通与安全需求和科学前沿,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发展规划清晰,以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培养了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一批优秀学术骨干,成为服务国家粮食流通与安全的“主力军”,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团队。胡秋辉教授连续7年入选Elsevier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榜单,团队国际影响力逐步彰显。
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余泳泽教授
导师简介:
余泳泽教授,财政与税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先后入选教育部学术新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社科优青”,获南开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南开十杰)等荣誉和称号。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Modelling》《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篇。
余泳泽教授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与科研一线专心育人、潜心治学。所指导研究生多人获得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类竞赛的立项和奖励,连续多年获得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人考取国内一流院校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指导研究生先后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明辨笃行,以立德树人为先
立“好德”才能树“好人”,德之大者,首在爱国。余教授始终胸怀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仅抓好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也注重用理想信念影响学生,坚持为研究生上好思政课。余教授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优秀学子的事迹,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如他所说,当代的中国青年无疑是最幸运的,生在伟大的祖国,我们要时刻心怀感恩,要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来。
师者,既是学术标杆,也是德行模范。余教授把研究生的道德修养视为培养人才的灵魂,把立德树人贯彻到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各环节。在研究生入学时,余教授就教育学生注重学术规范,从开头端正方向,培养学生诚信至上、严谨笃实的优良学风。在研究生日常授课中,余教授将经济学知识和人生道理相结合,用“听得懂、行得通”的理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将思政元素不断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思政”。例如,在讲授“交易成本理论”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在现实生活中始终“诚实守信”;在讲解“中国经济发展史”时,通过中西方在近代的“大分流”和落后挨打史,教育学生为什么要有热爱祖国、珍惜现在,并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在讲解“寻租理论”时,教育学生要懂得敬畏法律,做社会有贡献的人。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余教授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培养“爱国为先、勤奋求实、勇于创新、科研报国”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师门的组会中,先后开展“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十九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等专题讲座10余次。
脚踏实地,以实践育人为本
余教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上乘的学术素养为学生作出表率、树立楷模,还始终秉承着“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的学术追求。他从不会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深入工厂企业、城市农村寻找“源头活水”,在实践中发现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
在“实践育人”方面,余教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举办经典文献讨论会(经济学的中国故事研讨班)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结合,广受学生好评。每年为全校学生辅导批改三十篇次以上的论文和调研报告,所指导的学生多人获得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类竞赛的立项和奖励十余次。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论文研读班,并参与策划研究生论文竞赛,大大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见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拓宽学生视野。不仅如此,余教授还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开展调研,每年和学生走访调研地方政府和企业十余次,从中国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将现实问题上升为学术研究问题,真正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提供可实施的政策建议,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立足实践才能不断创新,余教授既教导学生要脚踏实地,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他一直强调要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做到“通百艺,专一长”。遵循个性化培养,逐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
言传身教,以学术化人为重
学海无涯,书山有道。师者,是学生探幽寻胜的领航者和引路人。余教授一直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与科研一线专心育人、潜心治学,将自己所学之道无私传授给学生。
为了贯彻学术化人理念,余教授通过“中国故事”研讨班、经济学seminar、学术讲座论坛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科研理念和能力。首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国际前沿的经济学方法,鼓励学生跟踪AER、JPE、QJE、RE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经济学 TOP Journal。尤其是每周定时召开“经济学的中国故事研讨班”,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前沿知识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迄今研讨班累计举行160余周次,学生从本院到本校,再到已经毕业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的学生,只要具有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均可加入,一起研讨有中国特色的顶级期刊文献和最新的工作论文。讨论会在南京财经大学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使得一大批优秀学子走上科研道路。其次,余教授还鼓励学生要牢牢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国经济的现实土壤中来探寻中国特色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力求使用标准学术方法来逐步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传播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余教授在学院分管科研的工作期间开设南财青年紫金论坛,定期召开香樟经济学seminar,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论文及课题的讨论之中。参与讨论会的相当比例的硕士生选择继续深造,不少毕业生先后进入省商务厅和高校工作。
桃李芬芳,以传教成人为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教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位研究生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余教授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为每位同学量身打造整个学习阶段的培养计划,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自信大幅度提升。他以成就学生为荣,指导的在校和已毕业研究生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首先,作为核心骨干成员,余教授所在的区域与产业经济硕士教学团队被提名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和第一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并将其培养经验总结为“薪火相承的科研精神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作为典型事迹在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等媒体进行推介。其次,余教授的硕士毕业生连续多年获得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其中杨晓章获得2019年江苏省硕士生优秀毕业论文,并顺利申请获得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入学资格,还获得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宋晨晨的毕业论文《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环境污染》获得2018年北大林肯研究基金资助。17名已毕业硕士生有9名先后到国内一流院校深造,并且全部是通过审核制录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在《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SSCI期刊以及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合作发表学术20余篇。攻读博士之后,学生可以独立或者第一作者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期刊。
经师易得,人师难遇。余教授不仅努力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还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做学生们的探路者、引路人和研学路上的执灯者。他始终秉持初心,坚信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承继和累积、不断的拓新与进取;也始终热爱教育,甘于为自己钟爱的育人事业和学科建设,做一块“磨刀石”和“铺路石”。
步履不停,奋斗不止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多措并举强化导师管理,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修订导师选聘办法,明确师德师风要求,对导师选聘条件严格把关,全面清查研究生导师违反“十不准”的情况,提高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二是加强导师优秀典型示范引领。完善导师激励机制,制定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办法,修订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三是建立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优化导师岗前培训方式和内容,实现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持续推进导师培训常态化、管理制度化。四是健全导师岗位管理与评价体系。出台导师质量评价办法,实施研究生导师动态管理,形成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2018年首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和“十佳研究生导师”评选开展以来,我校先后有1个团队荣获“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团队荣获“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3名导师荣获“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
潜心科研攀高峰
履践致远育新人
他们始终延续初心,奋发笃行
展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风范!
往期精选
你不是芍药、不是月季,是南财独一无二的“小兰花”!22级新生攻略来袭!你的全自动导航已上线虚拟码、刷脸支付……新版校园卡详解攻略来喽!素材来源:研究生院文编:李晨阳美编:魏宇责编:吴宇飞审核:冲默 吴宇飞制作:新媒体中心欢迎投稿:xcbxmt@126.com
春风化雨 浸润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