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郑秉文
【摘 要】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文章回顾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来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社会保障改革的缘起与动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使企业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个人成为“自由劳动者”;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文章总结了中国社会保障40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与遗留的主要问题,认为经验与问题均源自“多点试错”。文章对未来社会保障改革取向提出了4点看法,即社会保障高速度扩张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社会保障明显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尽快解决,社会保障顶层设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举足轻重,社会保障改革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意义深远。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周年 多点试错 社会保障改革 养老金改革
【作 者】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摘 要】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作 者】 张桂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 青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 荣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刘华军 李超 彭莹
【摘 要】 不断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将卫星灯光数据作为期望产出,在DEA框架下运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2)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扩大态势,加强区域内协调并不断缩小技术进步的地区差距成为缩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关键。(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要素禀赋结构、能源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协同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地区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作 者】 刘华军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 超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彭 莹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恩平
【摘 要】 文章以联合国URPAS数据为基础,考察了1950~2015年发达、欠发达、最不发达三类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分年龄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分年龄人口城镇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异;(2)从最不发达到欠发达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年龄优先次序,20~29岁青年人口具有明显的城镇化“急先锋”特征,分年龄城镇化水平曲线呈现以20~29岁青年人口为峰值年龄的倒“U”形特征;(3)从欠发达到发达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围绕大约50%城镇化水平为拐点的急剧城镇化特征转型,分年龄城镇化水平曲线的极差、标准差、偏度等特征指标存在随总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二次型曲线特征。文章将分年龄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及其变化归之于分年龄人口不一致的城乡利益偏好和不同步的城乡差距变化趋势。
【关键词】 年龄 城镇化 差异 变化趋势
【作 者】 李恩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边恕 冯梦龙 孙雅娜
【摘 要】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年3期农村样本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资产贫困的水平与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收入贫困发生率持续走低的同时,资产贫困发生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半数以上的农村家庭处于金融资产贫困状态。(2)3期数据中的收入贫困缺口率维持在11%的稳定水平,而资产贫困缺口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3)资产贫困发生率存在户主及家庭特征的差异,房屋自有权对金融资产贫困的影响与其他两类资产有所差别。(4)中国农村家庭的资产动态为单一均衡,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5)两期贫困状态下的家庭以结构性贫困为主,两期非贫困状态下的家庭以随机性非贫困为主,发生贫困转移的家庭主要为随机性流动。(6)健康冲击、政府补助对农村家庭的资产积累具有负向影响。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将“个人发展账户”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推动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发展、促进政府补助政策向资产积累方向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家庭 静态资产贫困 动态资产贫困 贫困陷阱 贫困致因
【作 者】 边 恕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冯梦龙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雅娜 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教授。
慈勤英 宁雯雯
【摘 要】 文章利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数据,通过控制个人、社会特征变量,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和国家福利对于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按照城乡分组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家庭代际支持对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同住能改善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同样对贫困老年人口经济状况有积极效应,但对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家庭代际支持和国家福利并未显著提升贫困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基于此,文章提出:(1)在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贫困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并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适当增加救助金额,完善贫困老年人口的医疗救助政策;(2)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支持贫困老年人口家庭养老;(3)将老年扶贫纳入区域扶贫综合治理。
【关键词】 贫困老年人口 家庭养老弱化 福利依赖 社会支持
【作 者】 慈勤英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宁雯雯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
宋全成 张倩
【摘 要】 文章使用依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老年流动人口以低龄为主,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医保参保状况、日均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及多种流迁因素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应优化改造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区健康卫生服务质量,加快落实医疗费用跨省异地报销机制,针对健康风险突出的老年流动人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特别关注和政策倾斜,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充分挖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支持。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健康自评 患慢性病 社会经济支持
【作 者】 宋全成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张 倩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于长永
【摘 要】 文章基于2016年12个省36个县1 212份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保障、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疾病风险担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的疾病风险担心度相对较高。传统保障中的个体保障条件、家庭保障资源和社区保障环境,对农村老年人的疾病风险担心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健康状况越差、家庭收入越低、中西部地区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疾病风险担心度越高;年龄越大、已婚、村经济情况越差、交通便利性越差和女儿数量越少的农村老年人疾病风险担心度越低。医疗保险综合保障能力、政策目标实现度、补偿机制合理性和就医问题缓解度对农村老年人疾病风险担心度有正向影响。从影响机制看,补偿机制合理性是医疗保险影响农村老年人疾病风险担心度的决定性因素。补偿比例、补偿范围和报销手续是决定补偿机制合理性的3个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医疗保险保障能力的关键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医疗保险 保障能力 疾病风险担心度
【作 者】 于长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
李含伟 喻彤彤 汪泓
【摘 要】 鉴于目前中国社会保险总体缴费率已经偏高,新增长期照护保险险种无疑会增加个人缴费负担,如果不了解公众个体的缴费意愿盲目进行政策设计,会导致其筹资进程难以推进。文章基于中国12个省份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人群长期照护保险的缴费意愿及可接受的缴费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自评健康越差、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年龄越大、兄弟姐妹数量越少、子女数量越少、城市规模越大,缴费意愿越强烈;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缴费意愿强度依次提高。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缴费意愿,文章提出了相应的长期照护保险个人缴费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长期照护保险 缴费意愿 缴费比率
【作 者】 李含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喻彤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汪 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石人炳 陈宁 郑淇予
【摘 要】 2014和2016年,中国连续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分别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遇冷”、“符合预期”和“难以判定”三类。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其中有些标准是不严谨和不科学的。文章分别对近期和中长期生育政策调整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从近期看,生育政策调整“遇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政策调整无论是对二孩出生数量的增加,还是对二孩生育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明显效果。但从中长期看,政策调整的效果十分有限,不能适应中国人口长期发展需要。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年出生人口数量受趋势性因素和阶段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前者导致出生数减少,后者推动出生数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阶段性因素不断消减,趋势性因素将逐渐成为决定人口出生形势的决定性因素,中长期年出生人口数量可能会迅速减少。要实现人口长期发展目标,应加快完善生育政策。
【关键词】 计划生育 生育政策调整 政策评估
【作 者】 石人炳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 宁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郑淇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生。
《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总目录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2018”征文
EMAIL:rkkxzz@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u/388821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