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赖德胜
【摘 要】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文章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就业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就业压力加大、就业结构性失衡加剧、就业质量出现分化。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深化劳动力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健全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就业 就业优先政策【作 者】赖德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黄燕芬 张超
【摘 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章基于权利视角,聚焦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构建了基于二元经济理论的“权能—权利—权益”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近年来党和国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主要举措归纳为还权于土地、赋权于农民和以权利均等化促要素市场化3个方面,并总结了城乡土地和劳动力要素配置改革的主要成就。研究表明,当前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土地权能的身份依附特征明显,城乡劳动力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土地权利价值差异巨大,城乡土地要素难以平等交换;城乡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权益不对等,城乡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等。文章认为,“十四五”期间要从实现城乡土地权能统一化、推动城乡劳动力权利均等化和保障城乡要素权益平等化的角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城乡融合 要素权利
【作 者】黄燕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郑秉文
【摘 要】文章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结合《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提出从“负债型”向“资产型”养老金体系转型,并对负债型和资产型养老金体系的概念内涵和政策含义进行诠释,分析实施负债型与资产型养老金体系的外部条件约束。文章认为,根据艾伦条件,1978~2050年中国生物收益率将完成4个阶梯的下降,即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第一、第二个阶梯只能建立负债型养老金体系,“十四五”到2035年进入第三个阶梯,具备从负债型向资产型逐渐过渡的条件,应做好顶层设计,资产型制度初步建成;2035~2050年进入更低的第四个阶梯,养老金资产占GDP比重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扭转GDP大国与养老金小国的失衡状态。文章最后对构建资产型养老金可能面临的3个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产型养老金 艾伦条件 生物收益率 三支柱养老金
【作 者】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廖少宏 王广州
【摘 要】文章采用2013、2015、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结合老年人口总量、结构预测,估计2020~2050年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失能水平,并对其变动趋势进行结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受年龄别失能风险下降(积极因素)与年龄结构老化(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2020~2050年总失能率先下降后上升,在9.28%~11.15%之间变动,并可以大致分为2020~2031年缓慢下降、2032~2041年缓慢上升和2042~2050年快速上升3个阶段。失能老年人口总量将从2020年的2 485.2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5 472.3万人。在第一阶段(2020~2031年),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作用尚未显现,重度与极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增幅较小,预计将从2020年的716.8万人增长到2031年的1 045.8万人。从重度失能和照料负担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失能 失能率 失能概率 结构分解
【作 者】廖少宏 山东工商学院东亚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戚聿东 刘翠花
【摘 要】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工作时间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对工时健康差异进行分解,采用中介机制分析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与正常工时者不同,超时工作者工作时间显著降低了其健康水平。工作时间明显扩大了正常工时者与超时工作者自评健康差异、心理健康差异和BMI指数差异。除BMI指数差异外,女性工时自评健康差异和心理健康差异高于男性。与其他维度相比,男性工时BMI指数差异、女性工时自评健康差异更多由可观测因素造成。流动人口工时自评健康差异和心理健康差异最大的是西部,而工时BMI指数差异最大的是东部。随年份推进,流动人口工时健康总差异呈扩大趋势,且可观测因素对工时心理健康差异和BMI指数差异的解释能力逐渐减弱。锻炼时间和睡眠状况是工时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中介变量,且对不同工时群体存在不同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工作时间 流动人口 工时健康差异
【作 者】戚聿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翠花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
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空间分布演变轨迹——基于1978~2019年省级数据的分析
张建武 高聪 赵菁
【摘 要】文章基于1978~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重心”法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分析三次产业中8个具体行业重心在经纬度上的演变轨迹。结果表明:(1)2010年以后的人口、经济、产业及产业内部重心均向西南方偏移,但整体未改变集聚于东南沿海的格局。(2)与经济、产业重心相比,中国人口重心变动较小,区域间发展仍不均衡,且东西地区差距主要由第一产业引致,南北地区差距主要由第三产业引致。(3)从三大产业内部各子行业看,第一产业内部差异主要由农林牧渔业引致;第二产业内部差异主要由工业引致;第三产业东西差异主要由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引致,而南北差异主要由批发和零售业等引致。未来还应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转移与承接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空间分布
【作 者】张建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高聪 怀化学院商学院,讲师;赵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肖挺
【摘 要】文章选用中国2018年底前开通运营地铁的26个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地铁开通运营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构建人口空间区位分布指标并控制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1)地铁规模的扩张对城市人口增长影响不大,不能视为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诱因;(2)地铁使城市人口更趋分散,地铁的延伸使城市的建成区得到扩张;(3)地铁的延伸使地铁客流量出现显著增长,但地铁没有显著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客流量的新增主要来自地铁对其他交通方式的替代。文章认为,城市是否修建地铁应考虑交通需求和运营收入,而不是为了吸引更多外来人口,进而扩大城市规模。地铁虽然无助于扩大城市规模,但对于缓解中国大城市的城市病,提升城市的总体运营效率,乃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铁 人口空间分布 去中心化 混淆动因
【作 者】肖挺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
贾晗睿 詹鹏 李实
【摘 要】文章采用2002~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构造用于分解家庭内部不同家庭成员收入贡献的测算方法,分析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对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配偶、同住子女和同住孙子女的贡献特征。研究发现:(1)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使老年人的个人收入差距缩小约20%,并且对农村老年人影响更强,纵向维度有增加趋势。(2)同住子女对老年人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同住孙子女挤压了老年人从家庭成员处获得的共享收入。(3)由于养老金性别差异较大,配偶之间的收入共享程度较高,并且在没有与子女同住时配偶之间收入共享是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4)低收入组老年人对同住子女的依赖更强,高收入组老年人在配偶之间的收入共享程度更高。上述结论有助于认识“家庭”在老年人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家庭养老”相关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家庭结构 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 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分解
【作 者】贾晗睿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詹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李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下海 郭凯明 吴春秀
【摘 要】文章利用广东省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企业搬迁选择。研究发现:(1)企业考虑搬迁的可能性随工资涨幅的上升显著增加,反映出用工成本是企业搬迁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2)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普及智能化生产,主要通过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减少劳动雇佣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匹配效率来缓解工资上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降低企业搬迁意愿,从而形成推动企业升级的“数字红利”。(3)在私营和出口型企业中,数字技术应用对高用工成本企业搬迁意愿的缓解效应尤为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技术 工资上涨 企业搬迁 企业升级 数字红利
【作 者】魏下海 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郭凯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吴春秀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姚先国 冯履冰 周明海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中国21世纪以来劳动力迁移新特征和政策演变,综述影响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因素。结果显示,尽管决定微观个体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因素较多且各不相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迁出地土地要素的制约作用,迁入地收入因素的吸引作用,以及迁入迁出地间移民网络的桥梁作用。近10年,城乡融合和区域平衡的包容性发展弱化了迁出迁入地的“推拉”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则要求迁移和流动方式从低技能劳动力的单向迁移向高素质人才的双向流动转变。因此,劳动力迁移政策已从是否允许劳动力迁移转向如何促进劳动力、人才畅通有序流动,这对未来劳动力迁移和流动提出了新挑战。据此,文章从现实背景和重点问题两方面切入,提出未来中国劳动力迁移和流动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 人才流动 政策演变 人力资本投资 决定因素
【作 者】姚先国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冯履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明海 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