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点击文章标题可下载全文

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效应——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






杨昕   赵守国

【摘  要】 文章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总体上并未引发生产率悖论问题,不仅加速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2)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效应主要源自产业数字化及其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伴随人口红利的转变,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口红利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增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消解人口红利衰减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潜在冲击。文章认为,在人口红利转变的现实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在抬高劳动生产率收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加速向自身平衡增长路径上靠拢,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劳动生产率;收敛效应;人口红利;劳动力就业

    【作  者】 杨 昕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守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育龄人群生育潜力影响因素的随机实验研究

    於嘉   沈小杰   谢宇【摘  要】 文章利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搭载的联合分析随机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育龄人群对虚拟情境下他人生育潜力的评估探讨了生育规范的潜在差异和影响机制,并考察了其人群异质性。研究发现,个体对生育规范的认知具有可变性。经济资源对二孩与三孩生育潜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育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品属性。照料资源的可及性有助于提升生育潜力,其中有长辈提供照料支持对二孩和三孩生育潜力的刺激效应分别约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2.5万元和6.29万元;低价的市场化托育服务对二孩生育潜力的提升作用均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3.86万元,但对三孩生育潜力而言,低价公立托育服务的提升效应明显高于低价私立托育服务,二者分别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8.87万元和6.61万元。性别偏好在生育潜力评估中的影响已不再显著,反映了传统生育规范的弱化。此外,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对经济资源、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资源的偏好略有差异。文章认为,未来中国的生育行为可能因社会经济特征而呈现明显的分化,生育支持政策需要重点加强经济资源与社会照料资源的配套支持。

    【关键词】 生育潜力;社会规范;经济资源;照料服务;性别偏好

    【作  者】 於 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沈小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谢 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健康素养促进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的影响

   陈钰晓  赵绍阳  田益豪  何水【摘  要】 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促进是政府、社会以及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年共6期追踪数据,借助多时点DID模型考察健康素养促进示范县建设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健康素养促进示范县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生长发育、显著减少重度低体重问题;其作用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健康态度、增加预防性医疗服务利用和促进健康行为。健康素养干预不仅有利于提高健康投资效益,还有利于促进健康公平。通过提升健康素养,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健康发育,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改善效果,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关键词】 健康素养;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健康素养促进示范县

  【作  者】 陈钰晓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赵绍阳(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益豪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何 水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老年人无认知障碍预期寿命研究

    赵 明  戚立权  董明英

    【摘  要】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Markov模型和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中老年人无认知障碍预期寿命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中老年人无认知障碍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重不断降低,而认知障碍预期寿命占比不断升高,80岁及以上人口认知障碍预期寿命占比超过50%;相对于身体受损,中老年人认知障碍获得改善的概率较高,但仅限于状态逐级逆转,由重度障碍直接恢复至基本健康的概率较小;女性中老年人无认知障碍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重小于男性,其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持续时间的增加,且随时间推移认知障碍预期寿命占平均预期寿命比重的性别差异呈扩大趋势。研究结论为预防老年人认知障碍、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中老年人;认知障碍;健康预期寿命

    【作  者】 赵 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戚立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董明英(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时代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年人福祉的影响

    倪晨旭  郭诗怡  彭洋漾  王 震

    【摘  要】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2016和2018年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和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自身福祉水平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显著提升自身健康状况、降低抑郁风险、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幸福感,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福祉水平。机制分析表明,老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角色认同、技能提升和社会互动,从而提升了福祉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从志愿服务参与中受益更大,性别和年龄差异则不显著。文章结论表明,广泛推动志愿服务参与能充分挖掘老年“银发资源”,推动实现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 志愿服务参与;老年志愿者;老年健康;积极老龄化

    【作  者】 倪晨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郭诗怡(通讯作者)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彭洋漾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王 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职业流动方向的视角

    王 辉  罗元清  胡晟明【摘  要】 文章基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生产数字化与生活数字化的双重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迁移及其职业流动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吸引劳动力迁入,且迁入后的职业流动方向受生产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水平的影响。其中,生产数字化会推动劳动力流向技术型职业,而生活数字化会推动劳动力流向服务型职业,同时减少劳动力流向生产型职业的可能。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男性、中青年和高学历劳动力迁入,生产数字化有助于吸引中青年和高学历劳动力流向技术型职业,生活数字化显著降低了中青年、高学历劳动力流向生产型职业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利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外来和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公平性,但在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和生活幸福感的差异方面尚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文章认为,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劳动力的数字技能培育,充分保障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权益,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 数字经济生产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劳动力迁移职业流动

    【作  者】 王 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助理教授;罗元清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晟明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数字技术对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转型视角的分析

        高志鹏 王振宇 周 密

【摘  要】 文章基于2012、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数字技术引致的收入提升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具有技能偏向型特性,而在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维度上,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升尚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组检验结果表明,综合禀赋水平高的农民工劳动收入提升幅度更大。数字技术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渠道影响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文章认为,当前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同时,着力提升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劣势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缩小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民工;数字技术;产业结构转型;劳动收入;福利

  【作  者】 高志鹏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振宇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教授;周 密(通讯作者)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移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结构与多样性二维视角的微观证据


 
李 刚 李辉尚 彭代彦【摘  要】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日趋普及,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正在加速转变。文章基于消费结构与多样性二维视角,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内生转换(ESR)模型,探究移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显著提升家庭消费结构和消费多样性。ES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在反事实假设下,使用移动互联网使家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份额上升3个百分点,消费多样性提升0.34。异质性分析表明,移动互联网对农村家庭消费升级的效应对西部地区、低收入和低社会资本家庭更为明显。基于此,文章建议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多样化的线上消费渠道,促进农村家庭消费提质升级,释放其消费潜力。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使用;消费升级;消费结构;消费多样性;内生转换模型

    【作  者】李 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辉尚(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彭代彦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END




往期回顾
《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