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发展巡礼•等你来】地理与环境学院:经天纬地,博学明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Author 热情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溯源于1942年“中正大学”史地组,1958年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2003年更名为地理与环境学院,成立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专业建设
地理学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十四五”一流(潜力发展)学科,进入全国四星级学科。学院为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单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评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五星专业称号。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2年入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1年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联合共建全国第一个北斗遨翔学院,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获评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五星专业称号。学院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近5年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评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6门。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雄厚、人才荟萃,拥有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余人,教授23名,副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20人,拥有博士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2%。双聘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3人,中组部高层次人才1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计划人才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 2人、江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 2人,形成了“核心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师资梯队。林珲教授2019年入职江西师范大学后,获亚洲遥感协会杰出贡献奖(2019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20年),入选全球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前2%顶尖科学家(2021年)。廖金宝、钟业喜教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2021年)。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90余人,硕士研究生37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鄱阳湖吴城、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先后获 “全国母亲河奖”“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已成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2020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入选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就业率、研究生录取率和出国留学率稳居全校前列。
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与美国、白俄罗斯、英国等多国高校联合办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尼泊尔等多国开展科研合作;10余位教授担任权威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学术交流频繁。2013年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此外,学院还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学生交流活动。学院近五年举办或协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
专业介绍
01地理科学(师范)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58年创办以来,致力于建设成为立足江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备“高尚师德、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毕业生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和引领地区地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卓越教师。本专业不仅为江西省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理教师,近几年还为福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外省市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地理教育骨干教师。
主要开设课程: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现代教育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02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掌握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能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此外,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基础,成立北斗遨翔学院(北斗班),突出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导向,攻关自主可控北斗芯片算法、软件平台、地理信息服务等“卡脖子”技术,强化与新工科、新理科嫁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通“政产学研用”全链条,服务北斗产业全过程,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强实践能力北斗+地理信息专业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分为3个方向:
(1)GIS开发:培养GIS软件开发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程序设计基础、GIS数据结构与算法、GIS数据库基础、GIS设计与开发、空间数据库、GIS软件工程等课程。
(2)GIS应用:培养GIS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原理与方法、GIS软件与应用、空间分析、普通与专题制图、地理建模方法等课程。
(3)遥感应用:培养遥感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软件与应用、遥感地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IDL遥感程序设计等课程。
特色平台建设
学院是江西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拥有2个部级实验室、5个省级平台、3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国家级实践基地和多个知名智库研究机构。2022年12月9日联合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江西师大一号”环境遥感卫星。该项成果写入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工作报告。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南昌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依托学科特色,建设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美联合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中俄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院依托各类学科平台,聚焦鄱阳湖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之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
多年以来,学院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规划、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和鄱阳湖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鄱阳湖流域研究国家基金立项数(超过100项)和SCI论文数量全国领先,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鄱阳湖科学考察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近5年,在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在《Ecology Letters》等国际自然指数期刊发表10篇论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流域生态安全监控方面,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顶级期刊发表8篇论文,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方面,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30次,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截至2023年4月13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与ESI全球前 1%数据接近度为97%。
林珲教授领衔原创性开发的雷达卫星遥感软件相关成果获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入选江西省科技厅国家科技奖后备培育项目(2021年)。林珲教授领衔“集成三维地理数据库与多灾种灾害过程模型”获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1年)。
地理学科积极响应“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和“智联江西”行动方案(2021-2023),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物联网、地理信息、VR等高新技术,在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专业领域,联合易智瑞、江西普适科技等优质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打造了一系列智慧景区、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示范应用,完成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各类项目95项,申请专利和软件59项,获得国内行业科技奖项3项,省部级科技奖项8项,联合制定3项江西省地方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联合中海达、51WORLD 等上市/知名企业共建地理信息技术实验室,成立全国第一家“北斗遨翔产业学院”,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为全省2+6+N产业中电子信息、VR、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100余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7000余万元。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300 余篇,含自然指数期刊10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鄱阳湖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近百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市县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评价与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文转自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值班编辑:李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