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课丨用辩证法更深刻地了解你的人物
什么是辩证呢?辩证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来是对话或谈话的意思。雅典的公民把对话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一种发现真理的艺术。他们经常举行辩论会,看看谁才是最好的演讲家和雄辩家。而在所有的希腊人当中,苏格拉底是最优秀的。我们可以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读到他的一些言论,并据此研究其艺术的奥秘。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探寻遵循着这样一个过程:陈述命题,寻找对该命题的反驳,根据反驳修改命题,再次寻找反驳,并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一方法。对话的进展很明显是由三个步骤组成的:首先,陈述命题,称之为“正题”。其次,发现对命题的反驳,因其对立性,称之为“反题”。然后,为了解决反驳,对原始命题的修正便成为必要,于是就形成了发端于正题和反题并结合二者的第三命题“合题”。
“正题”、“反题”、“合题”这三个步骤是一切运动的法则。万物都在进行否定其自身的永恒的运动,通过运动,万物都在向其对立面转化。现在会变成过去,未来会变成现在。世间没有不运动的事物。
永恒的变化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万物在其自身中都蕴含了其对立面。变化是一种力量,它驱使事物运动,变成它本来所不是的东西。过去变成现在,并决定了未来。新生命从旧生命中诞生,并把旧生命及其所摧毁的对立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对立也使运动永远地延续下去。
一个人表面上是很多矛盾的复合体。心里盘算着一件事,手头却去做另一件。摆明是爱,却自认是恨。被压迫、被羞辱、被打击的人,却声称同情并理解那些压迫、羞辱、打击他的人。我们怎么解释这些矛盾?
为什么一个和你交情不错的人对你翻脸?为什么儿子反对父亲,女儿反对母亲?
一个小伙子离家出走,只因不满母亲要他打扫他们那套肮脏的两居室公寓。他痛恨打扫自家居室,却满足于看门人助手的工作,其主要的职责恰恰就是打扫。这是为什么?
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 嫁给了一个五十岁的老头,却满心欢喜。一个窃贼成了受人尊敬的公民,一个富有的绅士却成了窃贼。一个姑娘出身于门风严谨、备受尊敬的家庭,却步入黑道,出卖肉体。这又是为什么?
表面上看,上述这些例子似乎令人费解,似乎可以“人生莫测”谓之。但其实它们是可以得到辩证解释的。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只要记住,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矛盾,甚至连宇宙都不会存在,星辰、月亮、地球都不会存在,更不要说我们自己。
黑格尔说道:“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阿多拉茨基 在《辩证法》中这样写道:“辩证的法则是普遍的。无论是在宇宙空间里运动发展成为恒星系统的巨大、发光的星云中,还是在分子、原子、电子和质子的内部结构中,都可以发现它。”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芝诺 是辩证法之父。阿多拉茨基引用芝诺的话解释道:“一支箭在其飞行的过程中,必然经过了一些特定的点,并占据了一些特定的位置。但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刻,它便是处于休止状态的,显然这就意味着,它根本没在运动。于是我们便明白了,不凭借矛盾的陈述,我们就无法表达运动。箭在某一处,同时又不在那里。只有同时表达出这些矛盾的判断,我们才能描述运动。”
我们不妨停下,把一个人冻结起来看看。我们来彻底地分析一下那个离开门风严谨的家庭,成为妓女的姑娘。可以说某些特定的力量导致了她的堕落,但这还不够。这些力量固然存在,但到底是什么?她是否受到了超自然的指示?卖淫难道真的对她具有吸引力?恐怕不会。她从父母那里,从教堂的牧师那里,听说过卖淫是万恶之首,其中充斥着不测、疾病和恐怖。她知道妓女会为法律所不容,会为皮条客所盘剥,还会被所谓的主顾占尽便宜,并往往最终死于孤独痛苦之中。
让一个正常的良家妇女成为妓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事的确发生在这个姑娘身上,而且不止她一人。要想对这个姑娘的行为做出辩证的理解,我们必须彻底地了解她。这样我们才能感知她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性,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运动,而这一运动即是生活。
我们把这个姑娘叫做艾琳娜,以下是艾琳娜这个人物的基本结构: 生理 性别:女 年龄:19 身高:1.58米 体重:不详 头发颜色:深棕色 眼睛颜色:棕色 肤色:白皙 仪态:端庄 外表:美丽 是否整洁:很整洁 健康:15岁时做过盲肠手术。她容易感冒,全家人都近乎病态地害怕她得上肺结核。但她自己却毫不在意。而且实际上,她觉得自己活不长,只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地享受人生。 胎记:无 畸形:除了过敏以外没有 遗传:和母亲一样,体质偏弱 |
社会
阶级: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舒适。父亲拥有一家综合性商店,但近来的竞争使他心情忧郁。他害怕被年轻人挤垮。虽然这种恐慌最终变成了现实,但他决不肯让自己的家庭受累于此。
职业:无。艾琳娜本来应该帮忙做家务,但她喜欢读书,把责任全推给了17岁的妹妹希尔维亚。
教育:中学。她本想在二年级退学,但是在父母的坚持和不客气的威胁下,她总算完成了学业。她从来不喜欢学校和学习。她对数学和地理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喜欢历史。那些壮举、背叛以及爱情故事令她着迷。她看了不少历史书,但仅仅是当小说看的。时间、地点对她根本不重要,只要有趣就行。她记性不太好,而且对功课马虎大意,因此老师总是和她过不去。她那字迹潦草、拼写错误的作文和她整洁的外表颇不相称。毕业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一天。
家庭:父母都健在。母亲48岁,父亲52岁。他们结婚很迟。母亲早年的生活颇多周折。她有一段持续两年半的恋情,最终以男方和别的女人跑掉收场。她想要开煤气自杀,但被其兄弟及时发现。她精神崩溃,被送到姨妈家康复。在那里住了一年后,她恢复了健康,并且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尽管她并不爱他,但还是订婚了。由于对男人的鄙视,她对自己要嫁给谁已经无所谓了。另一方面,他却长相平常,对这么一个美貌的姑娘同意嫁给他颇感得意。她从未对他讲过自己和另一个人的罗曼史,但并不担心他会发现。他也确实从未发现过,因为他对她的过去毫不在意。他爱她,尽管刚开始时,她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妻子。
在艾琳娜出生以后,她完全变了。她对持家、对孩子甚至是对丈夫都有了兴趣。但是,她的胆囊令她多年来饱受其扰,即使做了一次手术也没有治愈。她变得暴躁易怒。她已经不再阅读了,连报纸都不看。她只受过小学教育,希望艾琳娜能上大学。可是因为女儿痛恨学习,她的希望落空了。
她的成长遭到了可悲的忽视,而且她也把自己早年的失足经历归结于父母的疏忽。结果,她对艾琳娜的一举一动都严加监管。这就导致母女之间总是争吵不休。艾琳娜讨厌被监管,而母亲则坚持认为那不仅是自己的特权,而且也是她神圣的职责。
艾琳娜的父亲是苏格兰后裔。他生性节俭,但家人有什么需要,他总是尽可能满足。艾琳娜是他的掌上明珠。他对她的健康感到担忧,经常带她和母亲一起去检查胆囊。他知道妻子是出于好意,也赞同艾琳娜应当受到关照。在父母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商店,成为唯一的主人。他也只上过小学。他读当地出版的《信使报》。他的父母都是共和党人,他自己也是。但如果你问他,他却对自己的信仰说不出所以然来。他对上帝和国家抱有牢固的信念。他是个淳朴的人,品位也很简单。他年年都向教堂做出自己谦逊的捐助,并在教区内颇得敬重。
智力:艾琳娜比常人略低
信仰:长老会 。但对于宗教,艾琳娜完全是个不可知论者。她太专注于自身了。
社团:她是歌唱社团的成员,并且参加了“月光奏鸣曲社交俱乐部”。年轻人常聚在那里跳舞、玩游戏。有时,游戏会变成异性间明目张胆的搂抱爱抚。艾莲娜的魅力得到颇多人的仰慕。她舞跳得不错,仅此而已。但她听到的赞美却使她产生了去纽约做一名舞者的愿望。当然,艾琳娜把这事向母亲一提,家里便闹翻了天。由于担心城市的自由生活会对艾琳娜的品行及其脆弱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母亲制止了艾琳娜的胡思乱想。这姑娘从此不敢再提这事。
艾琳娜在女孩中间不太受欢迎,由于生性乐天,她对很多恶毒的闲话不以为意。
所属政党:无。艾琳娜弄不清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区别,而且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政党。
娱乐:电影、跳舞。她痴迷于跳舞。她还偷偷抽烟。
读物:流行杂志、爱情故事和小说、电影新闻。
心理
性生活:她和俱乐部的成员吉米有过一次。她毫无来由地害怕自己会因此遭到厄运。现在她已经不和他来往了,因为当她以为自己怀孕的时候,他却拒绝和她结婚。但对于他的拒绝,她倒并不怎么失望,因为她最想做的是去纽约做歌舞演员。在观众们崇拜的目光中起舞,是她梦想的顶点。
道德:“只要你能照管好自己,那么发生性关系并无不妥。”
志向:去纽约跳舞。只要跳上一年的舞,她就能存上点钱。如果出了岔子,她可以跑。她很高兴吉米拒绝娶她,因为她不敢想象自己会变成一个安于相夫教子的主妇。她觉得普兰斯维尔 镇毫无生趣,终老于此实在是可怕。她出生在这里,连这里的每块石头她都认识。她觉得,即使成不了舞者,只要能离开普兰斯威尔,她就很开心了。
挫折:她没上过舞蹈课。城里没有舞蹈教室,而要去其他的城镇学习则花费过高,父亲负担不起。她摆出一副悲情的样子,好让家里人知道,为了他们,她牺牲了自己的人生。
脾性:急脾气。最轻微的刺激都会让她大发雷霆。她报复心很强,喜欢自夸。但是,当她母亲生病的时候,她却坚持守在母亲身边,直到其完全康复。这一奉献令全城都感到吃惊。14岁的时候,艾琳娜的金丝雀死了,她伤心欲绝,有好几个星期之久。
态度:好斗
情结:优越感
迷信:数字13。如果星期五有什么不顺,那么一星期内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不顺。
想象力:丰富
这里的“正题”是:父母希望把艾琳娜嫁出去,并尽可能捞点好处。
“反题”则是:艾琳娜根本不想结婚,不惜一切地想做一名舞者。
“合题”即解决方式:艾琳娜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梗概
艾琳娜没去歌唱团,而是去跟一个年轻人约会。一个姑娘在街上遇到艾琳娜的母亲,偶然问起艾琳娜为何放弃社团活动。母亲几乎无法掩饰她的震惊,只是解释说艾琳娜最近身体欠佳。回到家里,便有了一次可怕的问话。母亲猜想艾琳娜不再是处女,便想尽快把她嫁给父亲店里的一个店员。艾琳娜察觉了母亲的打算。她决定离家出走,实现自己的抱负。她在剧院里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可供谋生的一技之长。迫于生计,她变成了妓女。
成千上万个姑娘从成千上万个家庭离家出走,然而不消说,由于她们与艾琳娜以及与彼此间的生理、社会、心理成分各不相同,并非所有人都变成了妓女。在所有正派人家的姑娘变成妓女的故事里,我们的梗概只是一种版本而已。
假设一个驼背降生在同样一个家庭,就不会创造出艾琳娜那样的冲突。一个畸形的人在万不得已时,会去做些别的什么。而要想成为一个舞者,我们的人物必定有一副好身段。艾琳娜是褊狭的,换作一个谦卑而感恩的人得到艾琳娜的一切,则会喜不自禁,她绝不愿离家出走。因此,艾琳娜必定是褊狭的。艾琳娜又是肤浅的,换作一个聪明、博学、有理解力和同情心的姑娘,就会忽略母亲显而易见的缺点,得体地帮助她、纠正她,而不必离家出走。
艾琳娜很傻。她受到了太多的赞美,她觉得自己可以唱得很好,跳得很好,实际上却未必如此。她并不害怕离家出走,因为她觉得纽约正敞开怀抱迎接她的到来。艾琳娜的确很傻。
艾琳娜发育良好,备受倾慕和奉承。她有过性经验,结果也不太糟糕。于是,当没有别的生计时,卖淫对她而言,不算是太勉强。这是一条解决经济困难的出路,总比自杀要强。那么她为什么不回家呢?由于她以往的自负,由于她对家里人不能容忍,这一解决方式被她排除了。这也就是她一定得是褊狭、自负的原因。
但是,为何她变成了妓女呢?因为你被你的前提所限定了,你必须找到一个由于缺乏生路而沦落风尘的姑娘。艾琳娜就是一个这样的姑娘。
当然,艾琳娜也可能会找到一份佣人或售货员的工作,并干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天性不适应这类工作而放弃了。这都取决于你,而你作为编剧,要让她尝试所有可能以避免成为妓女。但她一定会失败,不是因为剧作家要她这样,而是因为是自身特性决定了她不会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如果她成功地逃脱了命运的摆布,那么剧作家必须另外找一个具有足够特质的姑娘,去完成原始的前提。要记住,这个姑娘有她自己的标准,你不能以你的标准去评判她。要是她具有你那样的敏锐头脑,就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了。她应当是愚蠢、肤浅、自负的,并且羞于承认失败。在她出身的小城,她的经历定会家喻户晓。她无法面对她的朋友,无法忍受他们暗地里对她冷嘲热讽。
作为一个编剧,你的任务就是穷尽每一种可能,并且合乎逻辑地展示她如何走进了这种她原本避之不及的生活方式之中。如何证明她已经穷途末路完全取决于你。但如果我们感到对艾琳娜来说,除了做妓女以外还有别的出路的话,不论原因为何,你作为一个匠人,作为一个剧作家就失败了。
因为一切冲突都发端于人物生理和环境的背景,所以这一方法是辩证的。固有的矛盾造就了她的所作所为。
当然,一个编剧可以从一个情节或一个想法开始,但之后他应当设计一个前提,使其成为情节或想法的结晶。这样,情节或前提就不会游离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戏剧之外,反而会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弗兰克•S•纽根曾经以颇为讶异的口吻,为电影《天造地设》写过一篇评论,其文如下:
事实上,《天造地设》的故事,它碰巧是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年轻的情侣们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彼此造就了对方。斯沃林先生并没有说什么新鲜事。他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对人类晦暗不明的命运,他没有施与一点光明。他只是找了一对快乐的情侣,让他们找到了彼此,并允许他们恣意放纵其天性而已。但对剧作家来说,这是一个颇不寻常的处理。因为他们习惯于把天性扔到一边,挖空心思拼凑出一些事情让其人物去执行。普通人的行为能多么有趣?简直不可思议!
的确不可思议,除非剧作家和制作人们愿意让人物开拓其自身的命运!
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38《编剧的艺术》
著 者:(美)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
译 者:高远
◆推荐语◆
我非科班出身,亦未拜过师门,自认埃里克先生这本《编剧的艺术》门下弟子。一九八七年,此书在国内初版,读之如灯塔指明,醍醐灌顶,开卷有益,掩书解惑,是我书桌案头上必备的武功宝典。 ——芦苇
近年来出版了几百种编剧法一类的书,少有尝试分析剧本结构秘密的,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加之对编剧原理阐述地十分精当,因而对短篇、长篇小说和电影均也同样适用。
——M.哈特,美国戏剧家
埃格里的具有高度独创性却又趣味盎然的《编剧的艺术》一书,多年以来一直是剧作家、电影及电视编剧所固守的秘密。同其他有关编剧的书籍(其中一些便为埃格里所批评)不同的是,作者对戏剧创作基本要素的系统分类极为有效地使得创作方法明晰化了。
——约翰·朗格巴赫, 作家、书评人
对于《剧作的艺术》,我所能做的最好的评价便是,从今以后,即便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也不再会词不达意了。一旦你读了埃格里先生的书,你便会理解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戏剧为何那样无聊,或者更为重要的,为何那样激动人心。 —— 吉尔伯特·米勒,美国戏剧家、电影导演
◆本书特点◆
享誉世界的名著,好莱坞编剧最早接触的剧作书
借助经典戏剧作品,直指前提、人物、冲突三要素
穿插“课堂问答”,在对话中解决常见创作问题
适用于小说创作、戏剧影视编剧以及新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