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课 | 写结局的几项禁忌,编剧们要注意了
本文摘自《编剧:步步为营》一书,书中作者提供了创作剧本的十二个步骤,从“初级六步”到“高级六步”。展示完成了一个规范、专业、具有拍摄潜力的商业电影剧本的完整过程。
老套侦探的解决之道
一个著名的侦探终于明白了“谁干了这件事”,所以他要把任务集中在一起,解释这项罪行是怎么犯下的,并说出了罪犯的名字。的确,我们面对佩里·梅森、杰西卡·弗莱彻和丘勒·白罗时,总会期待看到这样的仪式。虽然这些家伙会给我们逗点乐,但是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复述事实,这是否会让你感到烦闷呢?
另一方面,当警探哈里抓到罪犯,冲他咆哮:“滚!去你妈的!”你的后脑勺会不会毛骨悚然?
那就对了,老大!戏剧性动作会增强你作品的力度。记住,无论何时这都能奏效!
尽管你在一部犯罪片里,能靠着“老套侦探的解决之道”而蒙混过关,但只要试想一下,《天使之城》的结尾如果设置成塞斯向卡西解释他和玛吉之间发生的事情,或者假设《尽善尽美》的戏剧性高潮变成梅尔文在咖啡馆向同桌的人讲述他和卡罗之间的事,回事怎样糟糕的场面?
解释性结局会让人一听台词就觉得无聊的犯困。的确,你可能需要必要的解释型台词去完善你的故事,但是这种情况一定要慎重处理。写下你所能掌握的最强烈的戏剧性动作,然后将它们与精妙的台词灵活地编织起来,使得它们合情合理并饶有趣味。
病急乱投医
当主角/对手的矛盾发展到白热化阶段时,另一个角色突然闯入,或一桩离奇的事突然发生,由此解决了剧情的问题。所有人都见过这样的结局。我们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得编剧着了魔,做出这样的安排。
最可怕的场景设计是主角陷于致命的搏斗,他被逼上绝境,处于死亡的边缘,突然一声枪响,暗杀者毙命,主角得救。那么这一枪来自何方?一个支持者,或恐怖组织中的另一对手?这个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的人,却开了致命的一枪。再一次变故中,主角陷入无法逆转的境地,这时突然出现某种超常的力量,比如全然的巧合/空间的逆转或上帝的声音,带来一种解决方式。剧中人物感叹:“真是一个奇迹!”——观众却开始叫苦连天。
有些剧作家误以为这些滑稽的错误是所谓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但是出人意料和粗制滥造完全不同。有一种愚蠢的做法是制造闪电式的结局,这种强制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它们使观众坐立不安,被受欺骗。这样的结局甚至有可能招致观众的哄堂大笑。
永远记住这一点,戏剧问题必须围绕着主角,他或她必须亲自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你应该为观众准备的东西,也是观众所真正期待的。对于一个剧作家,急于求成只会使你的人物显得被动而单薄,更有甚者,会使原本很好的故事变成一个笑话。
大团圆式结局
大团圆式的结局就是给故事画上一个欢快圆满的句号,事实上,你甚至可以给最悲伤的戏剧以圆满的结局,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每个剧本都需要有美好的终结吗?
大多数人的确偏好圆满的结局,但是剧作家不能被其左右,成为他们意志的奴仆。事实上,观众并非一定想要快乐的结局,他们只是希望看到是和故事本身的结果。如果你顺着悲剧是死亡的思路构思你的主要人物,但最终却让他跟女主角走了,观众会非常厌烦。
观众不会预知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能基于你设置的动作去看、去听,然后领悟出来。在第三幕里,观众必须做出最后决定,也许你想让他们看到“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大团圆结局,或者让他们思考“生活不都是鲜花和甘露”。无论如何,你必须知道你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坚持到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去构思一个完美的结局,当然好。但是如果不合适宜,请千万记住,你有责任坚持作品的真实性。写作圆满的结局只因你的故事需要它,这样才能打动观众,而不仅仅是理所当然、只为安全起见。
为此,提供了几种类型的大结局,供参考练习。
唯一的结局
这种结局不可逆转。事实上,如果观众看到的结局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必然愿意掏腰包。但是,如果一个电影编剧创作一部英国人最终在美国解放战争中赢得胜利的剧本,这当然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
当我们观看詹姆斯·邦德、印第纳·琼斯或蝙蝠侠时,虽然明知主人公必将胜利,但是在他们与敌人作战的紧张时刻,我们仍然为之捏一把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此类电影,通常基于某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例如《情话童真》,或者梦幻题材,例如《美梦成真》。它们带领我们在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畅游,但是在期望得到最后印证前,我们早已知道主人公一定会取胜。
《泰坦尼克号》
有时我们在进入剧场前,就知道故事的结局,如《安妮少女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1959)、《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妙手情真》(Patch Adams,1998)。还有离奇古怪的《冰血暴》(Fargo,1996),它代表一种另类的剧作模式。但是这些作品,实在一定事实或史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用费神考虑其他结局。对于这样的影片,其观赏价值在于——主人公陷入困境,然后自我解救。影片的看点在于优秀老到的演员的表演和强烈的戏剧性动作。
轰动式结局
这种轰动式的结局导致出人意料的震惊效果,构思起来相当困难。现代观众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成千上万次的经验让他们非常敏锐,可以在形形色色的电影中找出几种基本模式。在第三幕中,一直在猜想故事的结局。(试想谁看着浪漫的故事时还会怀疑年轻男女的圆满结局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偏爱出人意料的结尾,但是很少有影片让我看过之后感叹:“嘿!真没想到是这样!”这几年来,《罗拉秘史》(Laura,1944)、《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最为明显)、《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1991)、《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1997)和《第六感》均属这类影片。不过因人而异,有的影片吸引这个人,却不吸引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如果奏效的话,这样的结局确实妙不可言。
《灵异第六感》
就像佩恩和特勒的魔术,令人惊奇的结局简直就是“障眼法”(misdirection)的杰作。故事引导我们走向误区,使我们被莫名其妙和荒诞不经的事困扰。剧作者披露一定的线索,诱导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又不至于使得我们产生怀疑。以下是几种流行的障眼设计法:
隐藏在平行视角之后。(主人公忽视了表面的东西。)
最不可能的对象。(谁会想到是祖母所为。)
迷失在人群中。(答案隐藏在成千上万张面孔中。)
《推定无罪》(Presumed Innocent,1990)就是运用啦上述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明白主人公没有犯罪(哈里森·福特是一个谋杀犯吗?绝不!)。在第二幕里,我们认出了真正的凶手,因为没有其他人可参考。而提供一到两个副线任务也许会使得悬念保持更久。
聪明的做法是牢牢记住离奇的情境并不一定导致离奇的结尾。在影片《双重阴谋》(Double Jeopardy,1999)里,一个涉嫌谋杀丈夫的女人发现丈夫还活着。在法律的机制下,她不能以同样的罪名被再次判刑,因此一旦出狱,她就可以实施真正的杀夫计划,并逃离法律的制裁。这是一个颇具诱惑的设置,但是我从不认为扮演女主人公的阿什莉·贾德在影片中能够独立完成一桩谋杀案(贾德女士是一位优秀演员,但是她既不是贝蒂·戴维斯,也不是琼·克劳馥),而影片的结尾也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双重阴谋》
《将计就计》(Entrapmen,1999)中安排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保险业女调查员,一个是强盗头目。他们都相互隐瞒欺骗(在此不具体提及),但是观众已经预知他们之间的阴谋诡计,因此结局早已明了于心。这时观众的快乐来源于不屈不饶的角色双方相互挑衅、追逐、示爱和捉弄的场景。
有时候,当局作家试图设置一个离奇的结局时,他往往故意拖延高潮和问题解决的时刻。当你的观众知道了结果,他们会发现这样的拖延仅仅就像商业电视剧,仅供茶余饭后消遣,像在说:“嘿等等,还没完呢!接着看下去我会给你一个新转折!”其实这样的牵强设置,会毁坏一部好电影。《将计就计》的结尾就让我感觉自己像上钩的鱼。我确实为其画面所折服,但是更喜欢一个明晰而确切的结局。
成功的秘诀
当然,最好的结局是那个行之有效的结局。这就意味着,首先让观众看到诚实的、合适的结果,以满足他们的心里认知。
就我而言,最为恰当的例子当属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这不神奇的电影,用伟大的方式将人类的各种情感融合在一起。温馨的喜剧与深刻的悲剧并行发展,仅仅因为两者都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在影片的最后,机智而充满爱心的父亲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与此同时,他似乎实现了儿子最大的心愿。
《美丽人生》
《美丽人生》将欢笑与辛酸巧妙并置,是我见过最好的结局。有人批评其画面缺乏真实性,坚持认为它是大团圆式的结尾,没错,确实是这样。但结局就在观众眼里,对我奏效并不意味着对你也奏效,因为这已经属于艺术品味的问题了。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11《编剧:步步为营》
作者: [美]温迪·简·汉森(Wendy Jane Henson)
译者: 郝哲 / 柳青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