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泰坦尼克号》公映20周年:但它并不是一个好故事
文 / 罗伯特·麦基 口述
技术创新
与
乏味故事
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技术的创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唯一目的只是为了展现其壮观场面。
电影发明本身作为对现实的令人惊叹的模拟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兴奋,随之而来的便是多年的乏味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影片发展成为一种辉煌的艺术形式,结果却毁于有声影片的问世,因为有声影片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加真实的模拟。
30年代早期的电影,正是由于观众为了感受听演员说话的愉悦,甘愿忍受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倒退了一大步。
后来有声影片终于在力与美的层面上大有提高,结果又因彩色片、立体片、宽银幕以及现在的电脑合成影像的发明而陷入困境。
3D版的《泰坦尼克》再次取得巨大成功,
但遗憾的是,
这并不是个好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各种陈辞滥调,包括露丝这个可怜但是富有的女孩形象也毫无新意。自《泰坦尼克》之后,差不多有10年了,这种可怜又富有的女孩形象再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上。类似的故事曾在19到20世纪之间非常流行,但詹姆斯·卡梅隆把这古老的形象重新带回生活。对于青春期女孩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看这部电影,她们用掉一包又一包纸巾。
在《泰坦尼克》中,所有角色的发挥都是非常老套的,这这些刻板的演员几乎不用表演,只需在脖子上挂个符号就可以了:可怜又富有的女孩、冷漠的未婚夫、老于世故操纵女儿命运的母亲、威严的英国船长……但它同样有宏大的场面,这宏大的场面自有它的价值。我说了,对于某种性情的年轻女孩来说,《泰坦尼克》是一次难忘的流泪经历。
没有故事,
再好的3D也仅仅是技术。
詹姆斯·卡麦隆借《泰坦尼克》和《阿凡达》把3D旋风带到中国,但我要对中国同行说的是,故事最重要。
故事就是故事,早在4000年前的中东,苏美尔人就在寺庙的墙上刻下人类第一个故事。技术在变化,但故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只简单地针对技术做了某些变动。3D作为一项技术并不新鲜,它是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理论,当时没有人太重视它。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现在它回归了并且做得非常好——这点我必须承认。
我不知道它将持续多久或者它的影响力将保持多久,可能在未来所有的东西都是3D的或者“真实”的,但这的确不重要。一旦观众将自己融入角色或者故事中,他们将不会在乎那到底是不是3D。
只有当你在观影之时,有关该电影的意识刚刚构建时,3D看上去才比2D更真实,但一旦你相信了这个故事,你就不会再想关于3D的事儿了。任何时间当观众从故事里出来然后意识到3D存在,并且喊道“天啦,那是3D做的”时,这便破坏了故事本身的效果。
制作完美3D的真正目的是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没人意识到它的存在,为什么又要做呢?所以我不知道这项科技将会持续多久,或它也可能被吸收到所有电影中,但我们依旧需要讲故事,并且故事里的那些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文章节选自:
《遇见罗伯特·麦基 2011~2012
“好莱坞”编剧之父谈电影与剧本创作》
主编:黎宛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想要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编剧圈】
或点击阅读原文登陆【拍电影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