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本都善于激发观众的情绪
在谈论一部好电影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说“好感动啊,忍不住哭了”、“笑死我了,太逗了”、“那个人怎么那么坏,太气愤了”“场面好壮观,太震撼了”……
在谈论一部烂电影的时候,也常听人说“看得我都睡着了”。
从观众的反应就能看出,好电影往往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打动人心;烂电影却让人毫无感觉。这就是电影之间的显著差别。
一部好电影,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好故事,而好故事依赖于编剧的创作。那么激发观众的情绪就是编剧的主要目标。
好莱坞广受欢迎的编剧与剧本顾问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中指出,在观众心中制造情绪反应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原理,也就是“好剧本的标准”,相应的,编剧在创作时也就有章可循。
《编剧有章法》初版于1991年,畅销多年,被奉为“职业编剧必读的写作技巧和职业忠告”。在新版中,迈克尔·豪格更新了近年来的一些成功影视剧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到,书中那些基本原理,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后仍然有效,在近年的成功作品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如果有志于做编剧,或者创作自己的故事,这本书可以提供帮助;如果单纯做观众,这本书同样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
其实编剧也要从观众做起,需要看很多电影,熟悉行业动态,研究那些成功的电影好在哪,创作的时候以这些优点为目标,打磨自己的剧本,才能更好的俘获观众的心。
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的末尾说道,激发观众的情绪反应有两种途径,通过大脑或者通过肾上腺。第一种让人回味思考,第二种让人血脉偾张。在豪格看来,两种方法有效地融合,是直抵人心最好的方法。
深入分析的话,很多好电影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比如用震撼的动作场面、优美的风景给观众呈上视觉盛宴——刺激肾上腺,又通过人物的转变揭示出内在的价值追求和心灵成长——激发大脑思考。虽说总有黑马独辟蹊径走出不一样的路线,但在常规的影视作品中,应用这种方法的还是比比皆是。
1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很多故事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是关于一个什么人想要做什么事的故事”。“什么人”自然是故事的主人公,“想要做什么事”就是主人公的一个明确可见的目标,也就是他的“外在动机”。
比如007每次都会打败特定的坏人、阻止犯罪,《越狱》中迈克要带着哥哥林肯逃出监狱,《国王的演讲》中治疗师要帮助国王完成一次次的公开演讲,《魔戒》中霍比特人要将魔戒护送到精灵王国,《飓风营救》中特工父亲要把被绑架的女儿救回来。这个可见目标给故事划出了一个明确的终点线。
主人公不会无缘无故想要做一件事,“为什么想做这件事”就是他的“内在动机”。无论是赢得爱情、抓住罪犯还是比赛中获奖,如果主人公能够达成这个目标,一定会获得更大的自我价值和更好的自我感觉。这就是“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往往是那些能够关乎心灵和价值、引人思考的东西。比如罪案类电影中的警探或侦探,他们冒着危险去调查反派,其“内在动机”通常是保护弱小、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爱情类电影中,可能会涉及关于金钱、外貌、友情和真爱的考量,主人公的选择往往能够揭示出其内心最珍视的到底是什么价值。
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一定要探究“内在动机”。
2
人物设定
电影能否调动观众的情绪,有一个重要因素——人物是否让人喜欢。
什么样的主人公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自觉地去关心他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呢?是那些能够让观众认同的人物。也就是人物是否能引发观众的同理心。
有些主人公让人同情,经受了不该受的痛苦,让人为他难过。比如阿甘,一开始大家就会非常同情他,忍不住为他的生活和未来担心。当他取得一个个成果,大家会发自内心的为他高兴,并期盼着他能够过得更好。
观众对阿甘非常认同,先天条件很差,但通过努力不断地取得成果。非常励志,鼓舞人勇敢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考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已经成了每个观众激励自己的格言。
有些主人公处于危险境地,比如受到性命威胁,丢失一份工作或者失恋。观众会替他紧张,想要看到他如何脱离危险,如何扭转劣势、重新赢回失去的东西。比如《24小时》,人物一直处于各种危险之中,营救家人、保护总统候选人,不断地迎接各种挑战,与恐怖分子周旋。
还有些人物风趣幽默,有些标志性的口头禅、外貌特征、小缺点、小怪癖,或者具备特殊技能。这些都让人物新颖、独特。
权游中小恶魔总是幽默机智,台词耐人寻味。《绝命毒师》中,律师出场虽然很少,但那句魔性的口头禅“better call saul!”,相信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河神》中的小神婆的“开~~~~什么玩笑”、探长的“都要点紧啊”也让人记忆犹新。
权游中,二丫艾丽娅“缝衣针”不离身,练就水舞者和无面人的轻灵剑法。美人布蕾妮奇高。猎狗半面被烧坏的脸很吓人。布兰能够穿越时空,看到过去未来。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
3
冲突
精彩的故事离不开冲突。观众的情绪也产生于冲突。任何阻止人物实现动机的干扰和障碍都是冲突。为了实现动机,人物必须克服和解决所有冲突。
前面谈到“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相应的,也有“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外在冲突”很明确,也很好理解。罪犯会逃跑和隐藏,阻止警察和侦探找到真凶。人物想要赢得一场比赛或者一个晋升职位,对手会同他竞争。国王想要顺利完成公开演讲,口吃会阻碍他,他必须克服这些缺点才能达成目标。
“内在冲突”是人物想要追求内在动机时,阻拦他实现自我价值的事物。
《怪物史瑞克》中,史瑞克想要拯救菲奥娜公主,赢得她的爱情,但他又非常孤立,总是把自己排除在人际关系之外,这就是他的内在冲突。
《阿凡达》中杰克想要赢得纳威人的信任,共同阻止雇佣军毁灭纳威文明,同时想要赢得娜蒂瑞的爱情。但是他起初非常孤立,对自己遭受的不幸无法释怀,也不能看清正确的事情。这是杰克的内在冲突。他必须找到值得为了保护它而战斗的东西,打开心门坦诚的表达情感,才能完成他的两个目标。
4
人物成长弧
当人物勇敢地克服冲突,完成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定的个人转变或者成长,这就是人物成长弧。
实际上人物成长弧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成长。人物通过努力取得了物质上的成就,通过判定和取舍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都属于人物成长弧。
物质上的成长会让观众欣慰,精神上的成长更容易深入观众内心、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人物通过思考和选择,获得了更多的自我价值时,观众仿佛也同人物一起经历了这个过程,受到了启发,完成了同样的内心成长。
在影视剧中,经常通过设定和余波前后呼应,展示人物的成长。
设定是人物的“前期”,也就是开始的状态。比如《怪物史瑞克》中史瑞克开始很自卑孤立,《阿凡达》中杰克最初也处于愤怒、失望、孤立的状态。《飓风营救》的开始,父女关系冷淡,女儿不理解父亲。《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对能否治好口吃并不自信,对公开演讲也充满恐惧。
余波是故事结束后人物的“后期”,此时的人物经过故事过程的磨炼,已经发生了转变、完成了成长。史瑞克和杰克最终都赢得了爱情,完成了目标,人物也变得开朗自信。《飓风营救》的末尾,原本僵冷的父女关系得到了缓和,双方增进了理解和信任。《国王的演讲》中,治疗师最终陪伴着国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公开演讲。
通过设定和余波的前后对比,让我们明显的看到经历了冲突后人物的变化和成长。整个故事中,人物的转变过程,始终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以上这些,我觉得无论是编写剧本还是进行小说创作,都很实用。
实际上,迈克尔·豪格在《编剧有章法》中讲了很多帮助编剧创作出好剧本的内容。即使作为普通观众,看过这本书后,对早已看过的影视作品,也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收获。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山千黛,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