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员宫哲:艺术是相通的,重要的是精气神丨后浪剧场vol.25

后浪剧场 编剧圈 2020-02-12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推送的关于演员宫哲的人物稿吗?


就是这一篇


↓↓↓


《我们俩》之后,在胡同奔跑的小马,去哪了


当时推送后,那期节目就打破了后浪剧场的收听量,收到了一些外界的反馈。我也认为是目前为止,后浪剧场氛围最好的一期节目。在做宫哲的选题前,其实我对她并不熟悉,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她充满知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后来,宫哲和主播小树说,虽然电影《我们俩》过去了多年,每次采访也都有提及这部影片,但其实自己一直没有真正地、好好地回忆过,且被原样地发表过。所以这期节目更像是对那个记忆的一次告别。


宫哲邮来了自己在2009年拍摄《大地》时候在片场画的画,是一个大大的黑色夹子。因为画儿还没有完全扫描,所以我简单翻拍了几张照片,以及还有几张曾发到过博客的图。


这些图,向我们呈现着宫哲的内心世界。



宫哲,演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大一时被选中出演影片《我们俩》(2005),并获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自此走上演员之路,一直低调地游走在电影、电视和话剧界,以素人的方式体味生活,以演员的方式探索演技。电影代表作有《大地》(2009)、《西单女孩》(2011)、《致青春》(2013)等;话剧代表作有《雷雨2.0》《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电视剧代表作有《天涯咫尺》(2007)、《爱的妇产科2》(2015)等。


微博@宫哲小朋友


艺术是相通的,重要的是精气神


文丨小树


这期的嘉宾依然是宫哲。在上一期聊过了艺术创作的前提之后,话题回归到《我们俩》之后她的演员之路。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宫哲和演员这个圈子的关系若即若离,既是圈内人,又像局外人。这种特别的视点,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体验。


非科班的身份,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局限和优势?她又是如何突破局限并保存优势的?


电影、电视、话剧的表演有哪些不同?她会如何尝试并适应?


演员这个职业,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心灵收获?让她愿意一直笃定地探索着,创作着?


在发布这期节目前,宫哲给小树发来了很多关于节目录制之后的思考,就像演员回看监视器里的画面可以反省表演一样,回听录音也可以反省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而每一次对遗憾与不足的发现,都是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她很开心,拍完《我们俩》这么多年,可以在一种相互信任的友好空气里好好地回忆一下,带着时间距离下的清醒,并给那段故事一个很好的总结式。


至于将来,她写道:


其实目前这个阶段,我更希望的是,无论我做摄影师、画家还是演员,别人更多关注的是我创作的作品,记住我演的人物,而不是我从何处来吧。当然如果我是旁观者,也会好奇自己关注的另外一方是从哪里来的,他或她以前是做什么的,他/她们的人生脉络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思维模式。我还是要进行大量的创作才好,这样才可以把观者的关注点引到作品本身中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创作,不定期阶段性的展示,才可以把这个事情完成。成长在创作中生根、发芽、壮大,是个很好的自我阐释和解读,无关乎对或错,好或坏,但一定是去糟存精,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的。


━━━━━



后浪剧场,既是后浪表演和戏剧的图书品牌,又是一个交流情感与思想的空中剧场,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目前已有线上电台、影人采访,和线下活动。



扫码收听本期节目


主播丨小树        嘉宾 | 宫哲

    剪辑丨莫急        上传 | 草草二

图片设计 |  咩咩


 点击“ 阅读原文” 亦可收听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后浪剧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