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剧作课 | 盘点电影中的特殊叙事结构

2015-12-27 云英谪降 编剧圈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发展到现在,从整个世界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作为其修辞的视听语言几乎已经被探索到了极致。其实早在默片时期,早期的电影大师们就已经在画面的表现力上达到了顶峰,声音出现后,随着声音运用和声画结合运用的逐渐成熟,以及技术发展的日臻完善,视听语言的发展好像暂时再无什么新花招可言。于是,一些富于探索精神的导演,开始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进行创新。目前,我所学习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重复式的叙事时空结构、碎片式的时空拆分重组结构、倒叙式时空结构、时空的多重分裂结构、分散时空的压缩排列结构、三段体环形结构等。


一、重复式的叙事时空结构


1、《盲打误撞》(又名《机遇之歌》)


1987年(创作于1982年,在波兰被禁,1987年才重见天日)

国别: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

本片应该是此类结构的影片中最早的,给后来类似的影片很多启发意义。



医学院的大学生维托克得知父亲病重,他必须赶回去。影片从他早上赶火车作为出发点,他一口气赶到火车站,火车已经开动,维托克疯狂地追逐起火车。在三段并行的故事中,第一段,维托克追上了火车,他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个虔诚的共产党员,受其影响,维托克加入了共产党,通过在与学生运动的谈判中表现出色而青云直上,却因为女朋友偷卖国家禁止的文学作品而落入政治圈套,失去了爱情和事业,成为悲哀的牺牲品;第二段,维托克没有追上火车,他还因为殴打阻拦他扒车的警卫而被关押,随后结识了一个持不同政见的反对派人士,阴差阳错加入地下大学,开始了对党的反抗生涯,结果当然是悲剧收场;第三段,他没有搭上火车,也没有跟铁路警卫打架,他转过身头看见热恋着他的同班姑娘,他决定为这个爱情去做点什么,回到医学院和她结婚生子,凭借高超的医术和权威的研究得到医学界的赏识,又可以在运动中圆滑的保持中庸,营造一个模范式的幸福家庭,最后却在飞机失事中结束了生命。

在这三条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中,偶然性改变的只是过程,人物受制于机遇而不是自主选择的被动处境,身不由己,结局都是悲剧,而他的三种选择按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是波兰人在那时仅有的三条道路。一样的伤感结尾,表明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祖国波兰的命运所持的悲观态度。


2、《罗拉快跑》


1998年 国别:德国 编剧、导演:汤姆·蒂克威/Tom Tykwer

无疑,本片在结构上模仿了《盲打误撞》的三段式重复时空结构,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电脑游戏的思路原则融汇到了影片的构思中,按照游戏闯关的模式来构思。玩游戏时,每次死了,重新再玩,再次玩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卡和之前并不一样,直到最后玩通关。影片中,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而每当他们的努力失败时,影片的情境就会再次回到起点,他们重新开始另一种筹钱方式的努力,最后终于取得成功。影片的故事和细节都可以从游戏的角度予以阐释和解读,用游戏的快感取代了故事人物本身的痛苦忧思,是一种新的影像风格。


3、《滑动门》(又名《双面情人》)


1998年 国家:美国 编剧、导演: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

本片也是表现一个人因为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结局,但不像《盲打误撞》和《罗拉快跑》那样,分别用三个完整的情节段落来展现人物三种不同的命运,而是将主人公搭上地铁和错过地铁所导致的两种不同命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交替展现,而最终,两条线索在最后重合,并且用一个完全相同的电梯相遇场景来表现这种重合。暗示了无论是搭上地铁还是错过地铁,地铁的那扇滑动门无论是敞开的还是关闭的,人物无论在过程中具体地经历什么,最终都要回到命运安排好的轨道上来,带有很强的宿命论的味道。不过,无论在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痛苦,这个宿命的结局终究是好的,带有人道主义的关怀,给人心灵的慰藉。

其他涉及重复式时空影片:

《蛇蝎美人》(美)《杰姬·布朗》(美 昆汀·塔伦蒂诺)《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年香港导演:韦家辉)《婚前兴行为》(瑞典)

二、碎片式的时空拆分重组结构


1、《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1994年 国别:美国

编剧:罗杰·阿夫瑞 Roger Avary .....(stories)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tantino.....(stories) &(written by)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tantino

《低俗小说》由“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三个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影片开始于一个小餐馆中,一对鸳鸯小贼“小南瓜”和“小兔兔”灵光一闪打起了抢劫餐馆的主意,三两句简单的意见交换后,两人利索的拔出手枪跳上餐桌开始了抢劫。随后影片转向了文森特和朱尔斯这两个打手,讲述了他们杀人,拿到手提箱,意外在车内走火打死一个小弟,然后处理车内狼藉现场,去餐馆吃饭碰巧遇上片头两位的抢劫,文森特奉命陪老大老婆散心,之后文森特在执行任务时被后来的拳击手送上了西天。

这一连串的故事在片中当然不是按如此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交待,本片在叙事结构上,塔伦蒂诺也一如他此前的一贯作风,没有采用常见的时间顺序结构,可以说,作为一部黑帮片,影片的观赏乐趣主要来自其特殊的结构,五个小故事段落经过打破原有物理时空顺序的重新排列组合,看似随意拼贴,其实是有着十分技巧的叙事结构的,显现出独特的意味,这种看似无序的结构相较之其情节来说,更像是一种必要,也就是说影片这样的情节安排如果换作仅仅按照原有的时序讲述,则多少显得平庸、索然无味,失去戏剧效果。

当然,这样的结构本身也只是一个容器,造就本片经典地位的主角还是对话台词、黑色幽默类型元素及普通类型片角色所发生的奇特事件的故事安排,但精巧的叙事结构对本片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本片导演昆汀的其他几部作品如《杰姬·布朗》《杀死比尔》等,都有独特的时空关系处理。中国电影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在总体时空结构上的处理也几乎和《低俗小说》如出一辙。


2、编剧吉勒莫·阿里加的多线叙事影片

吉勒莫·阿里加,是新生代极受瞩目的墨西哥籍编剧。他以《21克》(21 Grams)获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爱情是狗娘》(Love's a Bitch)获国际奇幻电影最佳剧本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为汤米·李·琼斯量身订作的《艾斯卡达的三个葬礼》(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更是拿下2005年戛纳影展最佳剧本奖。其剧作以多线叙事著称,被称为“多线叙事之王”。

(1)墨西哥籍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电影“死亡三部曲”:

《爱情是狗娘》《通天塔》《21克》

吉勒莫·阿里加曾是墨西哥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御用编剧,他们共同合作,创作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死亡三部曲”:《爱情是狗娘》《通天塔》《21克》,三部影片都以采用多个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方式著称,多线的叙事走向就是布下一张偌大的网,复杂的人物架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此起彼伏的冲突编织了网的线条,集体发力的群戏演出维系着网的韧度。

这几部影片采用的叙事方式比《低俗小说》更极端。将不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的经历剪切成几十段碎片,貌似万花筒般随意地拼凑在一起,没有遵循普通的事件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和因果顺序,但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上的递进,随着把时序混乱的零散场景逐渐理出头绪,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这是吉勒莫·阿里加编剧的厉害之处。

①《爱情是狗娘》(Love's a Bitch)2000年 国别:墨西哥


编剧:吉勒莫·阿里加 Guillermo Arriaga
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吉勒莫·阿里加编剧的第一部影片《爱情是狗娘》就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剧作结构模式,也不同于在此之前导演编剧们的大胆创新。同样是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但三个故事在时间上却并不前后相承,以一场车祸为契机,贯穿讲述了三个围绕车祸前后时间上重合却又彼此孤立的故事,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不集中,相互散离与疏远。

吉勒莫·阿里加并不掩饰三个序列之间的分割与断裂,而是分别在三个故事之前冠以标题,分段叙述。影片在时空结构上也有着精巧独到的设计,影片通过预叙的手法将引发人物命运变化的车祸事件放在片头,设置了一个引发了观者好奇心和观影兴趣的悬念。然后通过重叠的手法将车祸事故从不同的视角重复了三次,一方面有利于三个故事的展开叙说,另一方面引发观众对整个事故的结构能力。

影片在时间上利用车祸作为突出的时间标记,将三个故事分别以车祸前、车祸后和贯穿车祸始终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叙述。另外,为了更明确地显示时间关系,吉勒莫·阿里加还通过影片的一些小细节来提醒,比如“瓦瑞亚的广告画像”在瓦瑞亚搬入新居时的高高悬挂,到她截肢后的拆卸运离 ,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又侧面表现了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动;而在杀手的故事里,他从快照亭走出时,背景画面正是工人们在拆卸瓦瑞亚的广告画。这种微妙的时间呼应,使似乎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故事在时间上有了切合点。另外,杀手夜间偶遇奥克塔瓦的哥哥拉米洛,尽管两人擦肩而过,但因为之前的故事出现过拉米罗,观众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两个彼此分离的故事进行整合与关联。

②《21克》(21 Grams )2003年 国别:美国

编剧:吉勒莫·阿里加 Guillermo Arriaga
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影片名字“21克”,是指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影片主要讲述了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上,一桩交通事故让这三个人的命运轨道交汇,陷入复仇与宽恕的漩涡中。

保罗,一名大学的数学教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站在鬼门关上的他竟然意外地死里逃生,成功的移植手术使他获得重生;此时,克里斯汀却因丈夫麦克和两个女儿死于车祸而痛不欲生,保罗得到的正是麦克的心脏;悲痛同样蔓延到了杰克的家庭,他就是肇事者。本该死去,失去这21克的保罗却因为麦克的死挽回了生命,然而他的21克却是杰克这个杀人凶手间接给予的。保罗,克莉斯汀,杰克,这三个素昧平生的人,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从此就这样被一起车祸戏剧性的交集在一起。得到生命的保罗为答谢恩人,不断的寻找线索,因此知道了心脏背后的故事。很难说清是新的心脏的原因抑或是感恩之情的升华,保罗爱上了克里斯汀。曾沉迷于迷幻药后改过自新的的克里斯汀在拥有麦克和两个女儿后,突然全部失去他们,又因此而得到另一份难以言表的爱;而保罗的妻子玛丽,堕胎后一直想通过人工受精在保罗临终前为他要个孩子,却在保罗活过来后又失去了丈夫的爱;杰克,这个曾经屡进监狱的恶棍在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后改过自新,却又由于一场车祸,成了事实上的杀人犯,自首入狱。在经历了失去与痛苦之后,他们对人生的真谛都有了更加深刻认识。

延续了以往的叙事结构,《21克》是一幕幕打乱了时间顺序的剧目,如一盒错乱的拼图,一叠页码错乱的稿纸,因为一场车祸而触发起三个家庭的彼此牵连与碰撞。影片通过戏剧性情节、情绪气氛的剧烈震动以及人物间的纠缠关系把三个本不相关的人连缀在一起。面对难以辨别的时间维度,片中角色成为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坐标点当中茫然踱步的迷途羔羊,任凭命运摆布却只能无奈地顺从——他们接下来的命运都摆在我们面前,而他们自己却偏偏不能自知。影片利用闪前、闪回与现在进行时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终结局。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 50 31039 50 15758 0 0 3844 0 0:00:08 0:00:04 0:00:04 3844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在历经对支离破碎片段的摸索和拼凑之后,逐步还原出故事的原貌。待拨开层层迷雾之后,等候观众的,却是一个关于生命与命运的叩问。

③《通天塔》(Babel)2006年 国别:美国

编剧:吉勒莫·阿里加 Guillermo Arriaga
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在饱受赞誉的《通天塔》中,吉勒莫·阿里加再次对剧作结构进行了新的分解和建构。在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上,用国家地域和人物关系将影片分为四个部分,四部分相互交织进行,却因为时空上的差异而不符合平行蒙太奇的范畴。按人物来进行区分,四部分的主要人物分别是摩洛哥牧羊两兄弟、墨西哥保姆和孩子、美国夫妇和日本聋哑女孩。如果将四部分的情节分别以 A、B、C、D来代替,会发现,影片严格按照“A1—B1—C1—D1—A2—B2—C2—D2……”的顺序结构展开 ,只是在结尾部分将 B6提前,其他部分依然照旧。如果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故事的发展应该是 A部分与 C部分平行交叉,中间适当穿插D部分,而 B部分则完全发生在C之后。

另外,影片人物关系不再像《爱情是狗娘》中的孤立与缺乏必然联系,本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来。摩洛哥两兄弟因为误伤而与美国夫妇建立了关系,而墨西哥保姆照看的孩子正是这对美国夫妇的,远在日本的聋哑少女的父亲是那支始作俑者枪支的拥有者,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关系,却将彼此间完全陌生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为了更好体现人物之间存在的关联,剧作者还运用了造型手段来表现,如通过现代通讯手段电视荧幕,将日本聋哑少女和发生在摩洛哥的误杀时间联系起来,既保证了时间上的整合,也迂回地参与了叙事,把另外两个事件的结局展现了出来。

注:之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吉勒莫·阿里加,是因为在这三部电影中,他功不可没,但电影界一直存在着法国新浪潮“作者电影论”的后遗症,把所有的赞誉都给了导演,的确,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这几部电影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以叙事见长的影片,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另一个真正的“文字作者”的重要性。可惜的是,除了专业人士外,很少有人知道吉勒莫·阿里加对这几部电影的贡献。所以,吉勒莫·阿里加到后来与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分道扬镳,自编自导了《燃烧的平原》,沿袭了其多线叙事的手法。而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却在失去了吉勒莫·阿里加之后,拍出了“平铺直叙”的《美错》。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做一个编导合一的导演有多重要!

(2)《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年 国别:美国

编剧:吉勒莫·阿里加 Guillermo Arriaga导演:汤米· 李· 琼斯 Tommy Lee Jones

在本片中,吉勒莫·阿里加以其亲身经历和对“边境”问题的情有独钟,讲述了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一名巡警误杀了一个墨西哥牛仔,牛仔的美国朋友为完成其生前遗愿,带着巡警前往牛仔心灵乐土进行安葬的故事。

影片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墨西哥牛仔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为切割点,分别冠以“哀痛”、“复仇”与“重生”三个主旨。前两部分沿袭了之前对时空的肆意变化,大量采用了交接和连贯、平行或并列的表现手法,使用倒叙、预叙、插叙等手段,并通过频繁的闪回来构成错综复杂的插入性组合段。其实,影片前两部分通过两条线索的交织进行,一条是误杀墨西哥人的路警麦克·诺顿的生活与工作线,通过他来到镇上定居——执行任务逮捕非法入境的墨西哥人——出巡时误杀艾斯卡达;另一条则是比特得知艾斯卡达的死讯开始追查杀人凶手的侦查线,另外夹杂了警察局长、咖啡店老板娘、麦克妻子三个人生活的情节以及比特对艾斯卡达的回忆,再加上剧作者有意地插入预叙的镜头画面,频繁转换人物视点,导致了叙事上的倒置、穿插和错杂,结构上的混乱和复杂。

影片的前二分之一篇幅,直叙和倒叙这两个不同空间的线性故事平行交错进行 ,但从第二次葬礼的结尾部分,比特劫持麦克挖出艾斯卡达的尸体,并带着尸体一起上路前往墨西哥时,影片的风格骤然改变。前半部分以艾斯卡达的死亡为中心导致的内疚罪恶感和复仇的深沉悲痛情绪,缓缓撩拨起并扩散至四周引起层层涟漪;而后半部分则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将两个人和一具尸体沿路发生的事件一一展现,完全符合传统剧作结构中公路片的样式,中间穿插了警察的追踪过程。

(3)、《燃烧的平原》(The Burning Plain)


2009年 美国

编剧、导演:吉勒莫·阿里加 Guillermo Arriaga

吉勒莫·阿里加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影片沿袭了其独步天下的多线叙事手法,通过纵横交错的情节展现了五位主角不同的生活遭遇。波特兰一个名叫西尔维亚(查理兹·塞隆饰)的女人,一直沉浸在童年时不慎犯下的罪孽阴影中不能自拔,期待与家人和解的她试图寻找新的出路;生活在墨西哥边境小镇的16岁女孩玛利亚娜,想尽办法让感情破裂的父母重归于好;一对恋人吉娜和尼克不幸陷于难以自拔的地下情之中;小女孩玛丽亚则帮助自己的父母彼此宽恕,找到真爱……这五人都在自己的痛苦中实现着自我拯救,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本片其实是围绕西尔维亚的前半生所展开的,所谓的五个主角中,包括了青少年时期的西尔维亚和中年时期的西尔维亚。影片的最后,西尔维亚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类叙事结构影片的源头,应该是影片《公民凯恩》。

其他类似此结构的影片:

1、《天堂边缘》(The Edge of Heaven)2007年 国别:德国、土耳其编剧、导演:(土耳其籍)费斯·阿金(Fatih Akin)

2、《孔雀》2005年 中国大陆地区编剧:李樯 导演:顾长卫

3、《无间道》系列 2002年——2003年 中国香港编剧:庄文强、麦兆辉 导演:刘伟强、麦兆辉


4、美剧:《迷失》系列

三、倒叙式时空结构


《记忆碎片》(Memento)


2000年 国别:美国
编剧: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这是一部低成本、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的故事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主人公莱尼的“记忆”里,他本来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闯入他的家中,残忍杀害了他的妻子,还把他打成重伤,导致他醒来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失忆症,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在他艰难地追寻杀妻仇人的过程中,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就想尽办法用纸片、照片、纹身来辅助记忆。随着故事的回溯,我们发现,不但他在为妻子报仇的过程中被人利用,而且“为妻子报仇”这一目标本身也是他的记忆碎片编出的“伪记忆”,他的汽车、衣服、钱,甚至“莱尼”这个名字,都是属于被他杀死而他已经忘却的“上一任杀妻仇人”的。

本片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独树一帜的叙事结构。一部2小时的电影被分割成20个段落——长则七八分钟,短则一二分钟。而这些段落全部是倒置排列,即按照故事中的发生顺序,上一个段落的开始是下一个段落的结束。也就是说,“讲述故事的时间”和“故事讲述的时间”不像一般影片那样是同向的,而是逆向的。影片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怎样结局,而是一个故事是如何开始的。不过,在这些用彩色呈现的段落之间,还有一条用黑白画面表现的辅助线索串联——主人公抱着电话,对着不知名的听众讲述他依稀的记忆。这条辅助线索的段落用正常的顺叙形式排列。两条线索有机交织,最后又合二为一。在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两条线索合二为一的关键环节,影片准确地选择了一个细节——莱尼手中拍下的一张黑白照片逐渐显现出彩色影像,照片正是可以借以产生“记忆”的媒介。

本片导演并不是纯粹“为了结构而结构”,故弄玄虚地玩花活儿,而是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及主题的需要出发。首先故事的主人公患有罕见的健忘症,只能记住几分钟内发生的事情,以至于在奔跑的过程中,他不知道是追人还是被追了。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支离破碎的。影片采用一段段的倒叙,用这种情节的非正常叙述让观众切身地进入了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观众也不知道了先前究竟发生了何事,恰似主角的遗忘。所以试想采用正叙的话,观众会仅仅看到一个可怜的失忆人在故事中被人左右,影片必定平淡无奇。正因本故事的特殊性,正叙的影片结尾是不会精彩的,而让故事发展的最初要素才令人震撼,作为影片结尾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本片类似于传统的侦破片,从最后的犯罪结果回溯整个事件的行为过程,并追寻原初的起因和事件间的因果联系。虽然最后的结果无法再改变,但是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对结果的起因及其合理性的认识。只不过,传统的侦破片是以突发的案件作为起点,整个故事通常还是随着调查,按时间顺序线性展开,再不断插入关于案件发生前的“过去”的回忆。而本片故事的展开完全是回溯,严格按照时间逆向排列。

本片以段落倒叙为特征,向观众成功模拟出主人公的记忆特征,偶尔插入的碎片式的短镜头也正仿佛是主人公莱尼脑海间或浮现的记忆碎片。正是随着故事不断回溯,情节间的逻辑关系和事实的真相在一波三折中逐渐显露。

本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拉美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回到原点》,那是一部“纯倒叙”的小说,以一次葬礼为起点,从一个人的死后讲到生前,直至回溯整个家族、民族的发展历史,小说结尾是最早的移民船离开那片还是荒凉寂静的新大陆。本片是否得到这部小说的启示不得而知。但是,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作为依靠读者或观众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观看的艺术形式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绝对彻底的“倒叙”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影片只是在第一组镜头用了“倒放”这一极端形式,而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方法是大结构上倒叙——各个情节段落按时间的逆向排列,而小场景上顺叙——每一个具体的段落展示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这种安排从观众的接受能力看,已臻极致。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碎片》对观众基本的观影习惯提出了挑战,导演从根本上挑战观众的观影心态以及思维的承受能力。因为观影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抵抗失忆”的过程,需要观众不断在观影过程中记住前面发生的结果,带着疑问到后面寻找原因。但影片不是那种靠彻底消解故事情节元素来造成“晦涩”效果的欧洲艺术片,究其本质,本片并未“剥夺”观众直观的观影乐趣,导演心里是有观众的,但是和那些让观众沉醉在当下的、即时性的观影快感中普通商业大片又不同,本片以极端的方式讲述故事,挑动观众的理性热情,让他们一起加入对影片扑朔迷离的剧情逻辑关系的追问行动。

与本片年代近似,世界影坛上还出现了几部其他的以“倒叙结构”为时空特征的影片,如法国影片《不可撤销》《5×2》,韩国影片《薄荷糖》等,但这几部影片基本上是在整体叙事框架的意义上,将大的叙事组合段逆向排列,侧重于抒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伤情绪,而不是像《记忆碎片》这样,以独特的倒叙时空本身来构成逻辑关系模糊不清的智力挑战,调动观众逆向梳理情节链条的思维活力。本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非常善于调动观众观影时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对叙事复杂程度和观众接受能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精准的把握。2010年,他导演的作品《盗梦空间》能够风靡全球,即是又一个成功例证。

此外,在倒叙的意义上,还有比本片做得更“夸张”的,1967年,捷克导演奥德里奇·利布斯克拍摄的《快乐结局》。这部影片不仅在情节层面上是倒叙的,而且几乎所有镜头画面也都是倒放的,全片用一个调侃口吻的画外音旁白,独具匠心地回溯了一个被押上断头台的杀人犯的一生,用完全不同的逻辑重新阐释了一遍。由于画面都是倒放的,和画外音的描述形成了一种错位,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滑稽效果。


版权信息

作者:云英谪降

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