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经常收到的4种剧本意见(附解决方式)
多年以来,我经常听到很多剧本开发部主管针对剧本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意见,其实这些评论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1)“对白太平淡。”
(2)“我们对主人公所知甚少。”
(3)“我们不喜欢主人公。”
(4)“情节太零散。”
这些评论没什么用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它们根本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问题其实都出在人物身上。
最危险的评论莫过于“对白太平淡”。不好的对白有很多种,平淡是其中一种:枯燥乏味的对白,毫无生气的对白,司空见惯的对白都是平淡的对白。但是那种听上去伶牙俐齿掷地有声的对白也只是好对白的一种,并且也只适合某些特定的人物和某些剧本。如果你写的是《当哈利遇到萨莉》(When Harry Met Sally)或者《电子情书》又或者任何为梅格·瑞恩(Meg Ryan)量身定做的电影,那么你的对白可能需要清脆迅疾,像连珠炮一样。但是如果你写的是《荒野大镖客》或者《不可饶恕》(Unforgiven)或是任何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写的片子,那么你会想要尽可能少用对白或只用简约的对白,不过简约的对白很容易被指责为太平淡。开发部的主管在深夜躺在床上看着你的本子,她的视线已经开始模糊,她的床头堆满了剧本,她的男朋友对着她打着没完没了的呼噜,她实在是没有多少精力可以放在认真阅读你的作品上,所以如果不对她的胃口,她就会认为是平淡的。另一方面,演员们却有可能将他们的想法、激情以及才能都融入到对白和对白空隙之间,因此你的“平淡”对白可能实际上是很不错的。
这里真正的症结在于你的人物还没有得到我们的关注,没有立起来。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也不关心他们,我们才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于是乎,对白就好像平淡了些。如果我们关心人物,我们自己就 会为她或他的台词注入人性。搞定了人物,对白的问题不搞自定。
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想要一个丰满和讨人喜欢的主人公。但当你的主人公没达到这些要求,你就会听到“我们对主人公所知甚少”,通常这样的评论之后就会要求你拿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戏来。最经典的评论是“我们对主人公的背景一无所知”。
不幸的是,当你把剧本修改到让人们了解了主人公的背景之后,你的本子依然会因为别的原因被拒之门外。如果你是个称职的编剧,你就该知道“我想要更多地知道主人公的过去”实际上的意思是“我看不明白你的人物”。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小魔怪》(Gremlins)是人物刻画的一个反面教材。菲比·凯茨(Phoebe Cates)解释说她讨厌圣诞节是因为她爸爸是在那天去世的。尖耳朵的小怪物们都疯了,谁在乎她喜不喜欢圣诞节!
再看看电视剧《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The Vampire Slayer):
巴菲
从八岁开始,我对所有的玩偶都很抓狂。
维洛
发生了什么事?
巴菲
我看到了一个玩偶,它让我浑身起鸡皮
疙瘩而已,干吗非有什么故事不可?
你的电影或许是关于主人公如何解开他过去心结的。但是大多数卖座的影片以及至少半数以上的好片子对它们主人公的背景都是非常轻描淡写甚至完全不做交代的。
比如你看《亡命天涯》(The Fugitive)里,金波医生几乎就没什么背景信息可言,他老婆是在电影中被杀的,剩下的时间他都用来寻找凶手了。也没谁觉得非要对他的过去进行一番调查,他在银幕上的行为已经比任何前史故事要说明问题了。他一次又一次地不顾个人安危和冒着失去自由的危险去挽救无辜的性命,我们还需要再知道些什么呢?
沙恩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知道的不多,也不想知道得更多。我们了解他对于无辜的人受到恶徒虐待时是怎样反应的,也了解他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足矣。
如果你的主人公做的每件事情都能够展示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那就没人跟你要橡皮鸭子(rubber ducky)了。
备注:橡皮鸭子这里是指表现主人公性格成因的背景故事。
开发部的主管们喜欢问“我们凭什么喜欢这主人公”,暗示着要是我们不喜欢可就大事不妙了。
通常作为回应,编剧会塞一场“拍拍小狗”的戏进去取悦他们。之所以叫“拍拍小狗”是因为这种戏一般是主人公对流浪狗、孤儿、少数族群甚至鬣蜴等关爱有加,以显示出就算他是个斜眼又铁石心肠的混蛋,他的内心也是有温暖善良的部分存在的。我们说这是一场“拍拍小狗”的戏是因为它并不是故事情节的一个有机部分,但是要没了这场戏,你的主人公其实不是什么好人,有了它我们就能看见他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了。
你若真想显示你的主人公人性和脆弱的一面,那这些要来自于故事本身。他需要对情节当中本来就有的角色表现出人性和关怀,不然就会让人觉得这戏是硬加上去的。这种戏,观众才不会买账呢。
我们没有必要喜欢主人公。那些觉得人物不够吸引人的主管们才会抱怨说人物不讨人喜欢,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人物太乏味了。你的主人公没有必要讨人喜欢,只要他吸引我们就足够了。
拿《浮生若梦》来说,乔·吉迪恩并不讨人喜欢,事实上他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他对自己诚实。我们关注他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是因为他对舞蹈的热情,他为了自己的缪斯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以及他对自己诚实的态度。
给人物一个我们会关注的梦想,我们就自然会去关注他或她了。
奇怪的是,这并不是在批评你的情节,而是在批评你的人物,不懂了吧?
要真是对情节的批评也够让人困惑呢。毕竟,电影是由许多一连串的事情组成的,而这一串一串的情节无非都是零散片段不是吗?尤其在公路电影中,情节更是设置在几个有明显区分的段落中一一呈现出来的。
这条评论的意思其实是说你的电影片段看起来毫无联系,剧本中缺少必然性,片段承了前却没有启后。
但是问题并不是出在片段上,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戏剧主干将片段集合在一起。主人公在片段中间冲来撞去,没有专心于他的目标,你必须依靠主人公实现目标的驱动力、遭遇挫折的情感反应等这些肌腱将散乱的骨架支撑起来。
说得再直白点,是主人公的特质将片段联系在了一起。主人公的特质主要是:
(1)他的目标;
(2)他对目标的情感;
(3)令他难以忘怀以及造就了个人目标的任何前史故事。
这些要是没交代清楚或者它们和故事情节的联系没有交代清楚,就会有人说你的剧本太零散。如果这些都是清晰的,那么哪怕你写的是公路电影,主人公一路上分别遇到一个又一个不会再重复出现的人物也不会使人觉得脱节。《末路狂花》里面的两个女主人公就是经历一段又一段冒险,遇到一个又一个只出现一次的人。《毛发》(Head)是个愚蠢但是十分让人愉悦的电影(是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年轻时写的),猴子乐队(The Monkee)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这些事几乎都没有联系,但我们就是跟着这伙人走,因为我们喜欢他们,我们想知道他们会遇到什么事。
只要能够让人关注你的人物,就不会有人说你的剧本零散脱节,我保证。
版权信息
作者:亚历克斯·爱泼斯坦(Alex Epstein)
来源:后浪电影学院065《编剧的策略》—如何打动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