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霸王项羽:不反思不学习终归是一个莽汉!

2017-07-31 读史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张远方(读史专栏作家)


不要轻易得罪女人。


纵千万人认为你是个恶魔,但只要还有一个女人欣赏你,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李清照之前,项羽绝对是恶魔的化身。


按司马迁的说法,汉高祖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霸王项羽则是个人格缺陷者,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家伙。毫无讳言,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关注“读史”,回复“刘邦”“韩信”查看相关文章)。


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的。翻看史书,可以发现,关于项羽的记载,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样。据统计,《史记·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提到项羽攻城略地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士兵、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有2处用“屠”,3处用“烹”,6处用“坑”,8处用“斩”,“杀”则满篇皆是。有记载的项羽的唯一一次笑,还是在他乌江自刎前的“惨笑”。


因此,正史中,项羽从来就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屠夫、暴虐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但是,女人需要英雄,民间需要偶像!


就在项羽自刎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温暖午后,一生极少写诗的著名词人李清照,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居然专门为项羽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许是因为从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词人很是郁闷,堂堂大宋,竟无一男儿?!凭着女人天生的感性想象,李清照本能地认定,那个力可拔山却不肯过江的男人,一定是个盖世大英雄。


一个杀人恶魔自此逐渐被世人YY成盖世英雄——如果他过了江,安有地痞流氓刘邦的最后风光?!


只是,就不想想,即便项羽过了乌江,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刘邦岂肯罢休,不追将过去斩草除根?


还有,王安石不说了嘛: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女人不管这些。


她们都是一些爱YY的感性动物。


女人有了心中的英雄。爱听闲书戏剧的民间同样不喜欢正史。


正史太不好看。


另一个女人虞姬于是被迫粉墨登场了。


正史上确实有虞姬这么一个人,但连她的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以及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王而拔剑自刎纯粹是世人的YY。


项王只爱虞姬一人,更纯粹是世人的YY。


事实是,虞姬只是项羽的一个随军玩物,只不过项羽大败之时她恰好随伺左右,项羽作诗时随口提到了她而已——最多,虞姬只是项羽比较喜欢的一个女子而已。


且不说那个时代,女人本就是男人的玩物,只看史书记载,就可以知道项羽女人之多——每攻占一城,基本都有“宝物美女悉数运回江东”的记载——如果说项羽抢了这么多美女只为犒劳手下将士,你信吗?


退一步说,如果虞姬与项羽青梅竹马,是项羽的唯一,项羽干嘛不娶她,使之成为“项夫人”?史书又岂能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不记载下来,而只以“虞”称之?


来看看《史记·项羽本纪》里唯一的记载:“有美人名虞。”也就是说:“虞”可能是美人的名,也可能是美人的姓。直到唐《括地志》中才出现“虞姬”之称。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也就是说,“虞姬”只是后人对她的称呼,纯属YY,正如“貂蝉”一样,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个吕布喜欢过的女子的,但她叫什么,已被历史湮没,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美人计”。


事实就是这样: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败局已定。是夜,项羽独自在营帐中喝闷酒,此时,伺候他的正好是一个姓虞甚或者叫虞的女子——也不知道是啥时候被抢来的,项羽可能还是比较喜欢的,一直随军带着伺候自己。听着四面传来的楚歌,项羽不禁失态,酌酒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也就是说,项羽也就是纯粹临时发了一下感慨,得以让“虞”历史留名。


宝剑、宝马和美人,都是项羽曾经拥有并且喜欢的东西,现在要失去了,很有些舍不得,仅此而已。既谈不上人文关怀,也没有人性的崇高,他这种暴虐成性的杀人狂,更不可能懂得爱为何物。


而虞姬的最终结局,是谁也不知道了。乱军之中的一个弱女子,如果项羽没杀她,估计不是被误杀,就是被其他人抢去继续“伺候”自己了。


但这不符合人们的想象啊,这样结局的闲书戏曲谁喜欢?于是就有人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臆想她的结局是在项羽面前自刎,生生编造出“霸王别姬”的传奇。


正史是生活的纪录,生活哪有那么多地传奇?


按照正史,哪有什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喝断当阳桥,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同样都是后人YY的。如果不是这样YY,按正史来演义,多没意思?


再比如,不少美女也很感叹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不过要告诉你,事实和想象的传奇还是差很远的:


张学良晚年曾对人说道,他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一生身边的女人无数。如果不是赵四父亲和赵四断绝关系,导致她无家可归,张学良也不会长期收留她的——少帅多养一个女人不多,少一个也无所谓,既然已无家可归,就养着呗。及至西安事变后,赵四再想离开张学良,又不行了,会背上负心之骂名,所以只好继续粘着张学良。赵四曾对张学良说:“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我们早完了,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一句话:传奇有多动人,真相就有多惨淡。


不管如何,因为末路中出现的那个没有出路的随军美女,又因为千年后另一个有才美女的午后YY,一下子使得恶魔项羽成为民间大众津津乐道的悲剧英雄,万千女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再看刘邦,却因历史已坐实确实好色,早已被万千女人抛进鄙视的漩涡。


不过,需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认为项羽是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那真是错了——且不说为何那么多人选择离开他而投靠刘邦,就算项羽真的很喜欢虞姬,但是他的性格也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你必须要做到什么事都要顺着他才行,一旦不如他意,你就惨了——“烹杀”对项王来说真不是什么事儿。


当然,项王早已去,YY一下他可烹不了你,但现实生活中的美女,千万要小心项王这般的男子!


项羽的凶残和暴虐,与他的学识、性格,以及社会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约二千年后,17岁的多情女子张爱玲也YY了一下项羽,写下了爱意缠绵的《霸王别姬》。只不知,若让她穿越过去真做了虞姬,又会是何般光景?


不过,张爱玲的一句话,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这句话被世人牢牢记住、狠狠记住,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座右铭。


实际上,两千多年前,项羽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诫世人,掌控不好的话,成名太早可换来一时的风光,却会落得一世的悲惨。


道理很简单,成名太早太突然了,就容易使人极度膨胀,心智走偏,继而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他偏执地认为,让他成名的那一战就是绝对的真理!于是,他就不知道学习新东西,不知道变通,直至遇到不知如何应对的挫折!


失败乃成功之母,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没有过多的经历及那些失败所带来的见识和反思,一旦遇到挫折,即很容易崩溃——因为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项羽是个典型,楚汉战争长达四年的时间,都没能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短处——成名之战成为他最大的累赘——破釜沉舟,可一举击垮强秦;霸王余威,可横扫一切不服者。然而,碰到刘邦这种打不死的小强,项羽就不知道调整一下战略了:


持久战打的是兵员钱粮,项羽竟然不明白,还是他根本不想明白?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次“大怒”,就是在鸿门宴前听说刘邦已先入咸阳之后。并且接连两次“大怒”。此前,无论是杀殷通、诛宋义,还是巨鹿之战,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承受多么巨大的压力,他都能保持心态。而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他动辄大怒、大怒,简直是不胜其怒。显然,这是他心情烦躁的表现,是他因之前的骤然胜利后缺少学习从而力不从心的表现。


就这样,刘邦屡败屡战,地盘越来越大,兵员越来越多,粮草越来越丰厚;相反,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但地盘越来越小,兵员越来越少,粮草越来越不济,直至最后一败——他是给刘邦硬生生拖死的,长长的四年时间,居然毫无作为!


他从小就是一个悲剧!


项羽,名籍,字羽,是有名有姓的贵族身份(土包子刘邦可就无名无字哦,关注“读史”,回复“刘邦”查看相关文章),公元前232年出生于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可惜已是战国末年,大概在项羽10岁的时候,项燕率领的楚国军队为秦将王翦所破,自杀,秦灭楚。项羽的父亲项渠也大概是在这个时候死掉的。


瞬间,国破家亡,项羽告别了贵族公子的身份,跟随叔叔项梁,开始逃亡生活,隐匿在浙北苏南一带。


人生最怕的,不是面对失败和困苦,而是一个人长时间走在一个漆黑的长夜里,看不到希望。项羽当时遇到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叔叔项梁一直忙乎着反秦复楚,但秦始皇才掌控天下,造反的事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呢。


所以项羽脑子里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概念,那就是:干掉秦国,报仇雪恨!至于干掉秦国后咋办,没被教导过,也真没考虑过。


写到这,突然想到《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觉得他和项羽真是一路的可怜人儿。


显然,一心谋大事的项梁,也没有多少时间认真教导项羽,按照《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啥意思?项梁让项羽学习文化,项羽不干,又让他去习武,项羽还是不好好干。项梁也没时间慢慢教导他,就发怒说,你小子到底想干点啥?项羽说:“学习文化,无非是记个姓名;学习武术,无非是干掉一两个人,都没啥意思。要学就学干掉秦国的大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但项羽只了解个大概意思,自认为已掌握领会,就又不学了。


应该说,项羽还是很聪明的,悟性很高,否则不会有后来的百战百胜。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其自小就刚愎自用,不肯用功学习研究他人之长。而作为叔叔的项梁也没时间去调教他。


项羽的好底子,又给了他进一步刚愎自用的资本。据记载,项羽十七八岁的时候,已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打起架来毫不含糊,同龄人无不惧怕他——扛鼎可是力气活,一般人玩不了的,在其之前,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哥哥秦武王嬴荡也是个力能扛鼎,且经常扛鼎的家伙,不过,玩火者自焚,最后年轻轻就给鼎砸死了,没留下后代,从而使秦始皇这一支捡了个便宜,成为了秦国的国君。


就这样,在黑暗的灭秦教育14年后,居然突现“光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反了,项梁立即在吴中响应,扯起造反大旗——项羽那可是大开杀戒,一口气灭了会稽郡守殷通在内的数百人——一个杀人魔王正式亮相,但有叔叔项梁做主,他不需要独立思考,也没啥大的名声。


称王的陈胜很快就给秦军灭了。这时,项梁听从军师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光是曹操的拿手好戏,项梁也是。不过项梁比较倒霉,立了楚怀王不久,就给秦国大将章邯干掉了。


此时的项羽完全是小杆子,自己又没学过啥运筹帷幄的本事,项梁一死,项家军立即没了主心骨,轻松松给原本的“傀儡楚王”夺了兵权。


不过,“傀儡楚王”却实在不会用将,上将军宋义就一白痴。公元前207年,楚王让他率兵北伐救赵,他磨磨蹭蹭也就算了,却连项羽也不防备,一天早晨冷不防给项羽闯进帅帐,砍了脑袋。


论勇猛,没谁能敌得过项羽,况且,楚军本多为项梁部下,项羽造反夺印,也算众望所归,没谁抵抗,楚怀王也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指挥军队。


接下来“破釜沉舟”使项羽一战成名,不但击溃秦军的心理防线,而且令诸侯闻之丧胆——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之!


中国军事思想有兵家四势之说: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兵形势。兵仙韩信为“兵权谋”代表人物,战神项羽则是“兵形势”代表人物。然而,两人的成名之作,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凡后世效仿者众,再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尤其是项羽的气势,更是后人难以学习的。清朝著名经史学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时项羽26岁,名冠天下。之前,虽有勇武之名,仍是个被小瞧的人物。如果这个时候,项羽有长久王霸天下的决心,就应该开始好好学习治世的本领,至少遇事三思而后行。


但恰恰相反,他很享受诸侯匍匐在脚下的感觉。


接下来,他来了个惨绝人寰的新安大屠杀——20万秦军降兵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堪称惊天悲剧,惨绝人寰。几个月后,他又血屠了业已归降的秦都咸阳,大火三月不灭。


自此,秦国军民畏之如虎。相反,秦国故地成为刘邦的兵源粮仓。4年后,项羽被迫自刎于汉军的包围之中,5名已归附刘邦的秦国旧军肢解了他的身体——郎中骑王翳夺得项羽的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遗体的一部分。


历史就是这样诡异。公元前206年十二月,在项羽最该大开杀戒干掉刘邦的鸿门宴上,却轻易地放走了刘邦。


或许,对项羽来说,刘邦的卑躬屈膝所带来的面子比天下更重要。在他眼里,刘邦就是一个不入流的痞子,只要他高兴,是随时都可以捏死的。所以,鸿门宴他没有干掉刘邦,接下来的封王,他也没有瞧得起刘邦,甚至直至楚汉争霸结束,他都没有瞧得起刘邦,没有意识到刘邦的战略布局,更关键的是,他自己也没有任何战略规划,直至战死,他玩的还是“破釜沉舟”那一套。


鸿门宴上的项羽绝对不会想到,他放过刘邦的决定最终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他及麾下江东子弟的命运,还包括刘邦、吕雉、韩信,以及整个大汉民族的命运——如果刘邦挂了,我们还会称大汉民族,还会说汉语吗?


可以想象,鸿门宴上的项羽和刘邦,就像那著名蝴蝶效应的两翼,他们的一举一动,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及至世界——没了刘邦,就没了汉朝,没了汉武帝,没了卫青霍去病班超,也就不会有被迫远遁欧洲的匈奴人,以及被最终攻破的罗马帝国……


项羽只知道,秦国灭了,他自小积聚在胸中的那股气不在了。至于接下来该干什么,他真不知道。


苏轼他爹苏洵说的好:“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做皇帝?那是秦朝的称呼,我怎么能用?


秦始皇截取“三皇五帝”生造了“皇帝”的称谓,我也造一个!


古之有天下者为王,诸侯中最强大者为霸,那么,我就称“霸王”!


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了吧,因为“霸王”是和“皇帝”平级的称谓——只不过,历史上的“霸王”仅项羽一人而已。


可惜,项羽只知道秦始皇生造了“皇帝”称谓,却没细细考量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天下的措施(关注“读史”,回复“秦始皇”查看相关文章)。


他只知道自己打架很牛,谁不听话就灭谁。


他可不想管天下,只想衣锦还乡,将秦国的财帛美女统统运回彭城。


至于地盘,分之!于是,和他关系好的,就分点好地盘,不好但还算臣服的,就分点差的,兄弟们都去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吧。至于那些不听话的,不分,敢闹事就灭了他!


这完全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嘛!这种挫事也只有项羽干得出来!所以,他刚分完天下,天下就乱了,他眼皮子底下的齐国闹得最欢腾。


项羽的处置办法就是:灭之!


于是,新一轮的杀人游戏又开始了。


刘邦笑了。说我是土包子,你才是!放着皇帝不当当霸王,你能灭秦,可能灭得了天下?!


就在项羽忙于平叛的时候,刘邦轻松夺得三秦之地,开始了与项羽逐鹿天下的拉锯之战。(关注“读史”,回复“刘邦”查看楚汉战争详情。)


此时的刘邦虽还是经常给项羽打得抱头鼠窜,但已制定了详实的战略规划,很简单,就是打持久战,积聚自己的力量,同时消耗项羽的力量,直至一口吞之:


1)通过自己正面与项羽对峙,彭越背后打游击骚扰的战术,拖延住项羽;


2)离间原本和项羽关系近的英布等南方诸侯王,瓦解项羽的力量;


3)韩信一路向北,再向东,降服各路诸侯,集聚足够雄厚的决斗资本。


这种招数并不高明,但项羽居然看不透!再厉害的霸王,又经得起多久的消耗?


公元前202年,透支的霸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然而至此,他依旧没明白过来为啥会输给小瘪三刘邦,或许他心底的骄傲促使他不愿承认这最终的结局。


于是,他只有自我安慰般地将败因归咎于上天:“老子从起兵到现在已八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不是被我干掉,就是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嗟呼,见过马上打天下的英豪,没见过马上治天下的蠢夫!


项羽让我们看到了!

他告诉世人:尽管你有称王称霸的资本,但人格残缺,情商可堪,又不善于学习,终究只能风云一时,难免四面楚歌的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