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年人“头号杀手”!袁隆平院士从跌倒到去世仅2个多月!马未都写《平安书》,呼吁国人重视!

点击关注👉 读史 2021-05-28

点击关注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消息之突然,一时间令许多人难以接受:身子骨一向硬朗的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会突然住院、病重过世?



袁老弟弟的一段话传递给我们太多信息,深深的触碰到我。


他说:“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跌倒、用药后的反作用,今天重点给大家科普一下。


01

摔一跤,引发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高,42%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力,35%不能独立行走。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骨折”,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髋部骨折易发位点


被骨科医生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部位是髋部和髋部近端,老年人的这个部位一旦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髋部和髋部近端骨折一年后,约一半的老年人会永远离开我们。


这段时间,各大医院迎来一波摔伤患者潮,其中不乏“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患者。


骨科医生说,天气凉时,血管收缩,肌肉、关节变僵硬,人对外界突发意外的反应能力变差。另外,人们多戴帽子,帽子会阻挡视线,使人更容易绊倒摔伤。


骨折了,受伤的不仅仅是骨头。


股骨愈合不了,人就得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又会诱发以下几个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尽量不做手术,最好保守治疗。但是,对于髋部骨折的老年人来说,并非如此。如果采取保守治疗,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不仅要面对众多要命的并发症,还要承担断骨可能无法愈合的风险。专家建议,老年人能手术的,千万别保守治疗。


骨科医生说,对于髋部骨折的患者,通过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可以让他站起来,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风险。随着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提高,年龄已经不是骨科手术的绝对禁忌征。


髋部的骨头又叫股骨,分为股骨头、转子间和股骨颈,是人体最粗壮的骨头,主要支撑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提供下肢的活动度,我们平时跑跑跳跳全靠它。


中青年时,人的骨骼强壮坚硬,髋关节周围有强有力的肌肉作保护,这个地方不容易骨折,除非是遭受十分巨大的外部暴力。但是,人一旦上了年纪,骨头就不那么坚硬了,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出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 长期卧床,易得要命的肺炎


在老年人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中,最要命的是肺炎。


我们每一次呼吸时,肺部气体不能全部交换,有相当一部分会残留在肺里。我们走路、跑步时,随着耗氧量的增加和姿势的不断变化,肺部的残留气体就会排出来,分泌物也会往外排。如此一来,肺内气体不停更新,人也就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然而,长期卧床时,人的活动量大幅度下降,身体姿势相对固定,肺内残余的气体很难及时有效更新,痰液等组织分泌物也会排不出来,再加上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顽固、持续的肺部感染。


更严重的是,卧床的老年人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往往比较差。很多因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最后不是死于骨折,而是死于肺部感染。


  • 静脉血栓,分分钟要人命


卧床的老年人还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心脏相当于水泵,它把血液送达全身各处。当血液从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十分有限。离心脏较远的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想要循环,得靠步行、跑步等动作,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血液挤压上去。如果老年人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就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导致静脉血流减缓甚至停滞,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顺着血管“乱窜”,可能堵塞肺等重要器官,分分钟就会要人命。


  • 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也很可怕


老年人长期卧床,背部皮肤受到挤压,容易缺血,褥疮会随之而来。长期卧床还会导致小便在泌尿系统潴留,引发尿路感染。无论是褥疮还是尿路感染,严重时都可能要命。


  • 骨质会更加疏松


老年人卧床一周丢失的骨量,相当于平常一年的丢失量。当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不下床走路,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或者咳嗽几声,就会导致骨折。


02

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年龄:功能减退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跌倒风险越高。衰老通常伴随着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协调、认知等功能的减退,导致一些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的疾病,比如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视力下降等疾病,这些功能减退和疾病通常都是导致跌倒的原因。85岁以上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65-74岁老年人的四倍。


  • 性别:女性发生率高


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女性跌倒发生率为20.1%,男为14.9%,女性跌倒发生率高于男性。


  • 步态:协调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肌肉力量、步行时的步长和抬脚的高度都有所下降,这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路面或快要跌倒时肢体反应不及时,导致跌倒的风险增加。另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步态异常,比如偏瘫、帕金森等,也可增加跌倒风险。


  • 视力:辨别能力减弱


有些老年人除了视力下降,对距离和空间的辨别能力也减弱了,导致视觉输入信息的减少,对于过道上的障碍物分辨不清,再加上平衡的控制和躲避障碍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跌倒的发生。


  • 认知: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


运动和感觉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的认知功能包括运动的计划、解决问题、注意力的分配和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反应能力等。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导致了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减退,最终导致跌倒的发生。


  • 药物


研究显示,抗精神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等会增加跌倒风险。


  • 环境:照明、障碍物


环境安排是否合理对跌倒的影响非常大,过暗的光线,通行路上的障碍物都会增加跌倒风险,而如果又同时伴有老年人视力问题,跌倒风险会更高。日常用品易于取放,过道的充足照明是跌倒的保护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鞋也是很重要的。拖鞋和跟高于2.5cm的鞋都会增加跌倒风险。


03

跌倒时有个“正确”姿势


万一跌倒,记住两个推荐动作:


一是拉扶住身边的固定物,二是用手撑地,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方法。


跌倒方式

臀部着地

用手撑地

受伤部位

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

手臂骨折

造成后果

需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无需卧床,康复训练也容易做


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护理的难度要小得多,基本不会发生致命并发症。


04

跌倒后怎样扶起来?


老人摔倒后,总的原则是:不要贸然起身,先评估受伤情况,只有在没受伤的情况下、感到自己有足够力量时,才应考虑站起来。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摔伤,尽量别挪动,以免加重伤势;拨打120后,尽可能给老人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具体操作:


首先评估受伤情况:


保持镇静,几分钟内不要有任何动作,避免造成更多伤害。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可缓慢移动手脚、手臂和腿,感受是否疼痛,活动是否受限。


如果没有受伤:缓慢爬起。


从头部开始转动,自上而下,觉得累就休息一会,直到转为爬行姿势(图1);


手部缓慢发力,用膝盖撑地,爬向一个坚固的椅子或家具(图2);


不要着急,感觉累就休息一下;把手放在椅子上,一次一只手(图3);


用椅子支撑自己,小腿抬起垂直于地面,脚平放在地上,另一条腿保持跪姿(图4);


双臂和双腿发力,慢慢起身站立,转身(图5);


坐在椅子上,在做其他事之前,先坐下来喘几分钟气(图6)。



李开来提醒,摔倒后整个起身自救的过程,就像出生后从卧到翻身、爬行、坐起、站立的过程,似生命的初始,只是整个过程要慢一点。


如果受伤了:冷静求助。


保持冷静,休息片刻,找出身体受伤部位;使用紧急医疗警报设备,或给120或家人打电话求助。


如果附近有枕头,把它放在头下,如果附近有毯子或衣服,在等待帮助时用它们保暖。


如果附近没有医疗警报设备或电话,就大声呼救,如果不能大喊大叫,就抓住附近的东西,敲打地板或附近家具,以产生声响引起注意。


05

4点预防跌倒


1、改造环境


老年人跌倒大多发生在室内。室内作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4点降低跌倒风险:


1. 过道充足照明,清除过道中的障碍物,移走不稳定的家具,将常用物品放在易于取放的位置等都是改善室内环境的要点;


2. 厕所作为跌倒的高发地,可以安装扶手,放置大面积的防滑垫(小的防滑垫容易绊倒)来降低跌倒的风险,如果老人的平衡功能不好,建议洗澡的时候使用淋浴椅或浴缸,而避免站立淋浴;


3. 家里还可以安装报警或呼救装置,以便老人发生跌倒时,家人可以及时发现;


4. 穿鞋方面,建议老人避免穿不跟脚的拖鞋,以防跌倒。


2、营养膳食


营养的缺失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同时年龄增长带来的骨质疏松,会使跌倒的风险和后果增加,建议平衡营养膳食的同时,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3、适量运动


跌倒听上去是个小意外,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骨折、活动受限,最终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适量的运动锻炼不仅改善心肺功能,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从而避免跌倒的发生。


锻炼的量要适宜,过少的运动无法起到保护的作用,而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造成疲劳,起到相反的作用。推荐的运动包括太极拳,走路等锻炼方式,如果老人感觉走路都很疲劳,可以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4、用药后需观察


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会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建议留意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眩晕,困倦的时候,注意休息。如果眩晕发生频繁,可以到医院询问是否可以调整药物。


06

药物反作用,这10种服药方法全错


袁老跌倒后是如何用药的,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三甲想提醒所有人的是,药物千万不要乱用、滥用,否则后果很严重。


1、吃药不看说明书,都是耍流氓


说到吃药,我们打开包装盒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查看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药品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时间。


用药时间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一天三次服药


很多人习惯把一天的药量全部集中在白天吃,结果导致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不仅药品的疗效受影响,还对健康不利。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和大家分享过:尽量把一天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特别是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时尤其注意,一定要保证血药浓度稳定。


  • 餐前、餐中、餐后服药


餐前:吃饭前半小时;

餐中:进食少许或餐前/餐后片刻;

餐后:餐后15-30分钟。


一般降糖类药物经常选在餐中服用;因为食物可以缓解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所以对胃部刺激较大的药物多选在餐后服用。


  • 空腹服药


空腹服药的时间,通常包括清晨早餐前或餐后2小时、午晚餐前1小时。


服用此类药物期间,要注意餐间少吃零食。以小编个人的理解,如果一整天都不停地吃吃吃,“空腹状态”本身就成了伪命题嘛。


  • 必要时服药


这类药物,多为疼痛或发热时吃的药。肠胃痛、发高烧都不吃药的话,莫非要靠意念战胜它?


  • 即刻服药


心脏病发作的紧急关头,当然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药吃下去。同理,类似的疾病发作时,都需要马上服药。 


2、吃药还想葛优躺,咳嗽溃疡伤食道


在家的状态,

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走在躺倒的路上



吃药的时候,咱就站起来活动活动。躺着吃药,药片很容易粘在食道上,可能引起咳嗽或食道溃疡等其它食道伤害。

 

坐着或站立吃药都是可取的,吃完了大家可以静坐5-10分钟,45°仰望天空发发呆啊、回味每种药独特的味道啊,怎么文艺都随你。 


3、“干吃,不加水”,对食道刺激大


不知为什么,一到吃药总会发生手边没水的情况,很多人索性直接把药片干吞下去。


比起躺着吃药,干吞药物因为缺少液体的滋润,对食道造成的损伤更大,甚至可能埋下罹患食道癌的隐患。

 

正确的方法是用白开水送服:吃药前喝一口水,吃药后再喝100毫升水,既能充分保护和润滑食道,也能帮助药物在胃中分解,促进吸收。


4、药片掰开吃,口感药效大打折扣


小编小时候干过把感冒胶囊打开吃里面药粉的挫事。嗯,之后的事我就不记得了,毕竟也不是什么甜蜜的童年回忆…

 

真不是所有药都能掰开吃,比如各种肠溶胶囊、缓控缓释制剂等。


以大家熟悉的阿司匹林为例,药片外部有一层保护药物的肠溶衣,可以帮助药物使之到达肠道后再发挥药效。一旦掰开或者嚼碎,肠溶衣被破坏,过早分解的药物会对胃部造成刺激。



大家一定见过那种中间有一条刻痕的药片,药片中间的刻痕设计,正是为了控制药量,表示可以掰开只吃半片。


但要记得,掰开服用的药物也不可以嚼碎哦!


5、饮料送服药品,当心发生相互作用


不是干吞就是饮料送服

大家是有多嫌弃白水



用饮料作为药物的送服液体是非常不可取的,饮料中的成分极易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效发挥,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茶水:贫血人群常吃的琥珀酸亚铁用茶水送服,茶中的单宁酸会与铁结合,会减弱疗效;

 

◆酸性饮料:阿司匹林、黄连素等带包衣的抗生素都是酸性药物,用酸性饮料送服,会加速该类药物的分解;含有氢氧化铝成分的碱性药物,遇到酸性饮料,会发生酸碱中和,导致药效消失;酸性饮料还会减慢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可能会造成尿路结石。


6、对瓶口喝药,用量掌握不准确


止咳糖浆等瓶装液体药物,直接对嘴喝会造成剩余药品的污染和变质,同时很难准确把握药量。

 

服用瓶装药物,应该用随附的量杯按刻度服药;没有量杯的,可以根据说明书,用家里的小勺等取药。


7、多药同服禁忌多,咨询医生掌握3步


药药切克闹,片剂合剂来一套



尤其是家中老人,可能面临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状况。稍不注意,很难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点击可查看大图) 


3个步骤,避免多药同服引发用药风险:


1. 告知医生自己长期服用的药物有哪些,以帮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

2. 遇到用药疑惑,向医生或药师咨询后再服药;

3. 切记不可自行随意换药停药。


8、服药喝太多水,不一定是好事


生病要不要多喝水也分情况,服用某些药物时并不适合喝水太多。


◆一些治疗胃病的药物含有硫糖铝、铋剂等胃黏膜保护剂,服药后都应少喝水。


◆服用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止咳类药物,不宜喝水太多。


特别是止咳糖浆,药物需要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形成保护膜,以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建议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尤其不应该喝热水,避免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


◆另外一些药物则不能喝水送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心绞痛突然发作时,应将药物放在舌头底下含服,通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


9、服药后立马运动,药物吸收受影响


服药后,药物由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需要30-60分钟。如果服药后马上运动,血液会流向身体四肢,当然就没有足够的血液来帮助分解药物啦。


因此,为了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吃药后一小时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


10、服药期间不忌口,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奈何管不住贪恋美味的嘴



◆服用有些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及其后一周内不要饮酒。两者发生相互作用会引起头痛、恶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危险状况。


◆服用降压药时别喝西柚汁,西柚汁会影响药物的降压效果。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喝酒会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的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会进一步加剧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引起胃出血的状况。

 

服药前,心里有疑问可以向药师咨询用药禁忌;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发生不适,立马询问医生;吃药期间一定要管住嘴巴,保持合理膳食。


之前,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64岁的马未都先生,也不慎在浴室摔倒了!


在养伤期间,他说他的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撕心裂肺地疼痛。


对于摔倒后身体的痛苦,马未都先生决定撰写《平安书》,呼吁社会关注老人浴室摔倒这件事,将这个教训,变成一件好事。


马未都


以下为原文:


《平安书》呼吁!重视!传阅!


在养伤的一个多月里,话题离不开意外摔倒,尤其离不开浴室摔倒。


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都能说出些惨痛的例子,听到最为惨痛的是,朋友的朋友去年在浴室摔伤脊椎,卧床不到一月溘然长逝,年仅49岁。


他和我说时难掩心中之难过,扼腕叹息。


回忆我自己摔倒的瞬间,非常突然,非常无助,悲喜在一刹那转换,没有给我任何挽救的机会。


我一直自认为身手还算敏捷,过去听说别人浴室摔倒还总认为是腿脚不灵问题,谁知摔倒瞬间才知这一刻来不及反应,然后就重重倒地,疼痛紧接着伴随月余~~


养伤期间晚上睡不着,难免胡思乱想。


主要猜想每年有多少国人意外摔倒,浴室当推榜首。


我主观地毫无根据地估算了一个数,每年有1%的人滑倒(每天发生概率0.000027%,大概36500人次一年摊上一个)就是1400万人;


这其中有10%受伤,就是140万人;如果伤者中再有10%直接或间接死亡,就是14万人;


这样平均每天有383人因滑倒意外死亡,相当于每天掉两架大飞机,比交通事故死亡数字高一倍,想想真是不寒而栗。


滑倒受伤后致死老年人尤甚,很多老年人即便当时仅是受伤,也会猝不及防地死于脑出血,或伤愈后的血栓。


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了不计其数的惨痛教训,这我才想起我刚摔伤后去医院时,医生反复问我,有没有磕到头,有没有短暂的昏迷。


临出门时还告诉我如果有咳嗽,马上要来医院,有可能骨折的肋骨扎伤肺叶~~


想想我真是幸运了,不幸中的大幸,没有磕着头,没有伤着肺,仅仅是筋骨之痛。


这让我痛定思痛,后半生必须小心谨慎行事,尤其进入浴室,嘱咐自己小心再三。


于是我考虑怎么能将自己的教训变成好事,于是想起写这个《平安书》,呼吁社会重视此事,防患于未然。


我去国外留心过宾馆浴室,防滑第一,美观第二;高级宾馆一般不配备拖鞋,如果配备也是底下带胶粒的防滑拖鞋。


而我们缺乏这个意识,宾馆浴室地面光顾好看了,拖鞋也是沾水比冰鞋还滑的劣质拖鞋~~


不知哪个部门管这个防滑标准,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强制标准,达不到防滑标准的不允许开门营业。


其实,今天防滑已有许多办法,有一种涂料,涂在地面上遇水即涩,不妨一试。


为了让大家和有关部门重视,我希望每个人把身边这类意外摔倒的案例在评论写上,也希望大家积极转发,让国家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出标准。


如真有那么一天,善莫大焉;每一个转发呼吁的人都是佛心。


真的太凶险了!咱们老人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不让浴室成为杀手!此文一定要发出去,让家人朋友都提高警惕~

最后,把这份科普分享到朋友圈吧。


今日推荐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好书、好茶、好物…就在读史书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