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专业实习小谈(一)

2014-07-22 魏辰翔 做書

作者/魏辰翔


2013年9月2日,新学期周一,我坐在教室里,开始了我研究生生涯中的第一节课:编辑原理与方法。老师是一位实务经验丰富的教授,我有20位同学,其中不乏曾经从事过出版工作、出于继续深造的需要又重返校园的小伙伴。


只要学了出版专业,毕业后就可以顺利进入出版社,过上看看文稿、晒晒太阳、喝喝咖啡的自在生活了吗(即使现实中的出版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文艺)?短短两周后,我们便都意识到:图样图森破。


2011年,首批有资格招收出版专业硕士的14所高校开始正式招生。因此,在2013年我们入学之前,第一批出版专业硕士,也就是我们的学姐学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根据就业反馈来看,他们从事出版行业的概率非常低,2014届的毕业生甚至为零,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去了传统媒体、互联网、电商和地产企业。


经历了本科从医学到新闻的文理科跳跃,在家乡平淡地工作了一年多,如今重新走进校园去圆“出版梦”,我的每一个选择,说不上惊心动魄,但也都是下足了决心。因此,如上的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并且也打击到我周围同样想从事出版行业的小伙伴们。


我们曾向老师求教,试图获得一丝鼓励和安慰:我们最初的选择错了吗?于是,无数个下课后的夜晚,我们追问着不同的老师,穿过教学楼到宿舍之间那个长长的隧道。隧道很黑,穿过去,月光很亮,照得每个老师脸上的不忍和无奈愈发清晰。


为什么现实这么残酷呢?


首先,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出版行业薪水无优势,不具吸引力,这个情况不止是中国如此。一位留学的小伙伴告诉我,在美国,就有着出版行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从事的职业”这种说法,并不是因为出版业是所谓的“贵族行业”,而是因为如果没有丰厚的家底儿的话,那点收入不足以支持开支。传统媒体、互联网、电商和其它企业的待遇普遍都要比出版好一些,且见效快。当然,如果你不care薪水问题,我们就可以往下聊聊别的方面。


“别的方面”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教育。首先拿依照行业需求开设的出版专业来讲,就存在很多缺憾:师资队伍的出版业务能力不足、队伍不稳定,专业课时短,教学内容狭窄等问题。其现状及原因,在我的专业课老师欧阳明教授的文章《我国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局》中说得很是全面,就不赘述了。我只是直观地描述一下我们拧巴的课程:两年制=一年学时+ 一年实习。课时最长的课程也只有短短两个月,无论是学出版营销,学期刊编辑,学版权贸易,都像是在吃一个皮儿厚馅儿少的肉包子,一口下去,还没品到个中滋味,就“滋溜”一下没了。因此,我和小伙伴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有力的专业指导。说白了,就是心中没数,从业无从谈起。


但是,既然已经走到了半路,虽然前路比较迷茫,但是后退也为时过早吧!


2013年11月,我和几位小伙伴去参加了武汉大学举办的一个关于数字出版人才教育的论坛,这个论坛比较创新的一点是,除了有业内人士例如胡晓东等做会议发表外,还有一个出版专业学生分论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欠成熟的、但十分新鲜的观点碰撞出火花,并且在现场得到了各位学术大牛最直接的指导。有研究OA图书馆的,有研究数字出版版权问题的,有想搭建资源平台的。一位老师甚至说,与其看从业者一本正经地做演讲,还不如看这些学生争论有意思。


这个充满各种争鸣的论坛带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有学科背景,就意味着有尝试的机会和平台。也许当下的专业课程无法为出版实务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出版专业有实习机会,行业交流机会,从业者队伍等最直接的资源。很多时候,无法前进,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你都无法提出问题。出版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可以在尝试和实践中获得。


与此同时,相信其他学科背景的、有意向从事出版行业的小伙伴也不在少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问题有哪些呢?以目前更受出版社青睐的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的小伙伴为例,他们虽然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大多数人对出版行业缺乏了解,很多人需要工作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出版。在我的交流范围内,就有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认为书就等于出版,爱书就可以做出版,文学功底扎实就可以做好出版。当然,热爱阅读和文学功底扎实是做好出版的前提,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舒斯特在《给有志于编辑工作着的一封信》里说道:“应征一份工作最大的危险在于,你可能真的会被录取。”真正入行之前,首先应该对出版行业有个全面的了解,不要等跳进了坑之后再开始思考,如果不适合,半路转行成本会很高。


我遇到过两位同学,分别是中文和教育专业。她们的初衷很具有代表性:我热爱文字和阅读,所以我想做书。但在进一步交流中,她们不约而同的问过我一个问题:“出版公司?从没听说过,和出版社有区别吗?我只知道人民文学、上海译文、广西师大、三联书店……”当然也许你不会问到这么基础的问题,不会不知道“码洋”和“CIP”,只是这个例子让我觉得,热爱不等于了解,虽然这些分分钟就可以搞明白的东西,不会阻碍你成为一个好的出版人,但是在此之前,总得花上“分分钟”去搞明白吧!


无论你是什么专业,出版专业也好,非出版专业也好,尽快亲身投入到实战业务中,获得第一手行业信息,总是不会错的。专业实习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你用最低的成本去了解你最想从事的行业,从而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相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很多专业。实习也分进阶,例如,都市报-党报-互联网新媒体的一线式实习经验,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新闻行业的小伙伴们绝对有用。同样的,出版行业也可以遵循普通出版公司-地方出版社-大型出版社或代表性出版公司的轨迹,当然这并不是定式,只是地方出版公司或出版社的实习机会相对易得,尤其适合还在校就读、但有意向了解出版行业的同学去一试深浅。


前几天,我和一位海龟小伙伴交流,她告诉我,她一位朋友在企鹅出版社实习,进去之后才发现是做的是很基础的工作,没有自主的权利——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许很多同学都觉得,进入出版社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儿,可以和诸作者指点江山,可以和众编辑激扬文字。但事实呢?以笔者的经验,不过是通读、校对、核红、填填各种单子,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改错别字和病句,以及检查下一稿中是否遗漏了一些地方没有修改。这个很好理解,一没策划经验,二没作者资源,除了与文字打最简单的交道外,你还能干嘛?于是,一叠叠A4稿纸构成了实习生活的全部内容,连起来能绕地球N圈,媲美香飘飘奶茶。


而在如此单调的初级实习中,我们可以从中收获什么?通过旁观从业者的工作,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有疑问,得到答案或者试着得到答案。幸运的话,还可以收获一枚亦师亦友的老师,这将是你未来职业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领路人。我曾受教过我的编辑老师是怎样成功策划出一本足以和主流培训机构抗衡的考试书,我也曾看到过它的续篇的诞生是怎样地一波三折。再比如,图书市场那么大,读者那么多,这不是一两天可以揣摩出来的。但是,如果你手中有一个微博、一个微信,那么也许一次推送就可以让你一窥读者的偏好,你可以总结出怎样的内容和表达更容易被接受,这是一种隐性的互动,慢慢在脑海中形成“经营读者”这个理念的雏形,也许这就是你拥有“品生品死”这个出版职业基本素质的开端。


如果种种这些尝试和思考之后,你还愿意继续尝试,愿意去为之披荆斩棘,愿意拒绝来自互联网和电商的诱惑,那么这就是你通过初级实习能够得到的东西:确定你正在做的,就是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接下来,你就可以鼓足勇气去迈向更进一阶的实习了。


版权信息

做書特约稿件,转载请通过此微信账号与我们获得联系


我们正在征集更多的“实习生手记”。如果你正在实习并乐于分享,请将不少于2000字的文章发至邮箱:ipublishing@qq.com


做書,专业的出版文化传播者,微信号:ipublishing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关于做書|入行指南|经验之谈|吐槽|转行案例|编辑手记|出版人|沈昌文|张立宪|刘瑞琳|黄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刘景琳|安德列·西弗林|姜峰|左志坚|设计|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 书店|诚品|先锋|PAGEONE|彼岸|方所|吴清友|钱晓华|刘苏里|钟芳玲|营销|文案|微信运营|微博运营| 发行|运营管理| 大数据| 数字出版|kindle|豆瓣阅读|拇指阅读| 众筹出版|互联网|电商|当当|亚马逊| 畅销书案例|出版研究|出版观察|行业数据|书单|书评|招聘|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投稿邮箱:ipublishing@qq.com

商务合作:mili812442(私人微信,添加时请注明事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