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字实录|理想的书店,书店的理想(之三)

2015-04-10 做書 做書

在各路人马都在为「大限将至」的书店献策支招,全国各地的文青都把「开一家书店」挂在嘴边,无远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过来拉一把的时候,我们需要听到风暴眼中心的书店人的声音。他们的理想与坚持、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为延续书店的灯火所做的种种努力。


如果说「做書者说」是让一本书的幕后功臣走到台前,那么「書肆纪」系列活动中亮相的就是一群书籍的温柔传递者。你逛书店时的满眼惊喜、微小触动都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打理。书与人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都是他们暗中将红线牵起。文化据点在荒凉都市中的遍地开花,都是他们在全力支撑、不弃不离。


有许多老板是以开书店作为自己走入人群,并且试图改变社会主流的一种运动方式,他们以区区个人之力,改变渐渐被各式连锁店填满的街道,改变网络时代方便、快速却趋于片面化、肤浅化的阅读风气,改变大量复制用过即弃的消费习惯,改变保守封闭、懒于反省的社会气氛。


《书店里的影像诗》导演的这番话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赞。我们的系列活动也将从这部台湾纪录片开始,以他山之石引出我们自己的故事。


下面是「书店里的影像诗」系列观影会第三期的活动实录。这一期是在时尚廊书店。


***


王大宝:大家下午好,在这么高级的环境中,声音都不能很大。时尚廊是一个我不是很了解的书店,如果我表现的很紧张,也请大家见谅。我是库布里克书店的店长,也负责书店的活动。做書团队邀请我来做这个系列的观影活动,前两期是在库布里克和单向街,因为是独立书店的纪录片,我们每一期都会换一个书店来做这个活动。这一期得到了时尚廊许志强先生的支持,我替做書谢谢书店,谢谢来到这个活动的大家。


先不多说了,不知道大家对做書了解多少,对活动了解多少,活动到底在说些什么,我们现在先不说,直接来看片子,把介绍的这一部分放到片子结束吧!


1 改变命运的书店——阿福的书店




这是阿福的书店,在新北市芦洲区,2000年开业,老板名叫肖文福。他是一个文盲,因为过去穷,小孩子没有地方可以读书。当兵之后,队长跟他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他觉得刺激到了自己。命、运、风水是改变不了的,相信的人会觉得这是出生时就自带的东西,无法改变。但是读书和积阴德是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变人生的,所以这句话完全触动到了他。


新北市在嘉义区,肖文福家是一级贫困户。5岁的时候,他就要出来工作,帮人家打些零碎的小工,分担家里的生计。当兵的时候才开始识字——我知道我爷爷当兵时是有那种部队的文化培训班的——当兵的时候才有机会认字,他的队长给他讲的这些话改变了他的一辈子。所以他退伍之后就去做了图书业务员,类似于中盘或者是发行之类的,要天天出去跑业务,把图书推销出去,很累。晚上找时间,继续进修。慢慢地他觉得有机会可以开一个书店了,然后到处借债,真的是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没有钱就去问亲戚朋友借,四处借钱开了这家书店。


书店提供了附近社区里没有上学的小朋友或者上学孩子课余时间来读书的一个场所。他会举办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读书会,我觉得在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来店主是特别喜欢小孩子的。我们做过小孩子的活动,小孩子的集中力和热情度真的很短(笑)。所以要成功举办是一定要非常喜欢孩子,特别有耐心的。他一直坚持在做这种跟小孩子们接触的活动,在这一点上,我自己觉得他很了不起。肖文福说:“小孩子如果能从幼儿时期接触到好的图书或者观念,对于打基础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拖延到初高中,就会有一点迟了。”


肖文福先生在14年因为心肌梗塞已经去世。他的妻子说,在料理他身后事的时候,很多附近受益过的小孩子妈妈们会自发地义务帮她看店,会说“你忙这些事情,店我们帮你看着。”这些也说明了肖先生积累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刚刚讲的“积阴德”,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笑)。他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有一段时间家里条件特别差,因为他把所有的钱甚至是借钱投入到书店中去。”就是想要给小孩子这样好的环境。但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本身交通或者位置就不是很好,而且这位先生又特别喜欢做善事,他总是出去捐书或者义卖。曾经店里进过一批英文的绘本,卖不出去,他就全部捐给嘉义县政府。所以书店的经营状况特别差,有两度差点不能撑下去。

他妻子也说,书店本身不挣钱,以前先生在的时候还会出去工作来补贴书店,家里的经济状况可能要等到他们的孩子工作后才会好一些。但是只要能撑下去,这个店还会一直开。


书店是2000年开的,到现在有十四、五年了,第一次参加他们读书会的小朋友基本已经上大学,她也希望这些大学生们有机会去海外留学的时候能带当地的绘本回来,或者用他们的方式回馈书店,这是她非常期望的一件事情。所以,祝福她。


2 投注一生精神的书店—人文书舍



我自己看第一遍的时候哭了,可能这个老爷爷触动了我当时的一部分自己。我当时看周梦蝶的《化城再来人》,觉得这个老爷爷真的是跟周梦蝶一模一样,只是我们不知道他而已。周梦蝶写诗,大家看到了他的诗,知道周梦蝶这个人。但今天如果没有这部片子,或者我们没有看到这部片子的话,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地方有这样一位老人和这样一家书店。


这家书店是1966年时开的,老先生现在算下来应该已经快90岁了,叫张银昌,他是河南人,跟周梦蝶一样。片子开头时放的卷防雨塑料布的那个人是他的女婿,女婿会接着帮他继续做这家店,因为他的年纪太大了。当时拍摄时候老人80岁,但他的精神很好,讲话思路很清晰。对了,大家可以记下来,他刚刚说的收书路线。


大家可以看到,人文书店是很窄的一家店,甚至不能称之为一家“店”,因为它其实是一条巷子。书店的两边是别人的房子墙壁,他自己没有墙,用木架子搭了一些书柜,顶也是用木头自己搭的。每天早晨,要先把防雨布的格挡拿起。他自己也讲到“防君子不防小人”,因为这是一个过道,是公用设施,他不能做一些很严密的保护。另外这家书店还曾遭遇过火灾,因为旁边的旧书店着火,使得他的书店也连带受损,烧掉好多书。还好的是,没有烧光,老先生说,只要没有烧光,就可以继续营业。


牯岭街是日本人的住宅区,战败后他们要被遣返,所以家里稍微有钱的一些日本人就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变卖,使得牯岭街上有许多人摆摊子。卖书卖杂货的人一多,就形成了一条很热闹发达的街道。从三四十年代开始到六七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全部都是卖旧书的。旧书摊火爆的原因是那个时间中国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有一些外国学者想了解中国大陆的情况,只能借由台湾作为跳板获得书籍和资讯,以便来研究中国当时国情,导致很多人来找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书街就慢慢没落了。一来外国人可以直接往来大陆,二来附近的光华商场建成了,大家集中到了那里,就没有人在牯岭街摆摊子了。还有就是旧书摊主的下一代没有兴趣继续经营,往往会到类似于台北这样的大城市上学或者谋生,慢慢地这条街就冷清了下来。但是我觉得两岸三通后,也许会又重新红火起来,人们也许会去朝圣或者选择旧书,状况应该会好一些的。


这家书店在选书上都是与近代史、历史人物文集、历史人物近代史等相关。


“现在还有人会包书吗?”(询问),我自己是会包,但没有老先生这么认真。老人家收回一些品相不是很好的书会用牛皮纸包好,并且在上面用毛笔小楷写书名。他从1966年到2015年,将近60年的时间一直在做这件事情,真是十分厉害。我自己是不敢想那么远的,所以也很佩服。


他刚刚拿了一本书,是很喜欢很宝贝的镇店之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清,可能后排的人看不太清,书名叫做《韩非子》。这本书珍贵的地方不仅在于书本身,还有书上工整的钢笔字笔记,老人很珍视这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书上同时还有很多小纸条,小纸条上的笔记是张老先生自己的记录。从未谋面甚至是不同时空的两个人,通过一本书建立了一种缘份和沟通。所以说,现在电子书无论怎样高科技,都不能代替也无法比拟这种交流。


3 小镇主妇的书店——瓦当人文书屋




瓦当人文书店开起来的原因,片子里她自己也说到“刚开始不太赞同,觉得不会盈利,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文化部每年都会有一个“文创产业创业圆梦计划”,只要写策划书并通过审批,就可以得到一笔钱来开店,很羡慕啊(笑)。


这个女孩叫做陈晏华,书店位于新竹县,2013年开业。因为是在小地方,人流量不是很大,所以每天客人不多。有一两个人来,也基本是专程来看看这个书店是什么样子,但也因为专程来,所以会在书店买书,让她很欣慰。书店大门前贴了一个白底大红的“本”字,因为她和先生都喜欢日本,喜欢日本的小元素,“本”在日本是书的意思。也因为他们不想弄一个支出去的招牌,所以就贴一个“本”字就好。


开店之后很多人会来问,咦,你们是不是当铺?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笑)。她说:“这个书店带来的影响是缓慢而渐进的,大家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活动也都偏向在店内,看看书或者喝点东西,之后才会慢慢地跨出去。”我理解的跨出去不是做宣传这里有家书店,应该还有做些活动或者联谊之类的意思。她说:“开书店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但是对她来说没有竞赛的意味。慢慢跑就好了,希望能跑完。”


书店以卖新书为主,会有一些旧书。但是她自己并不会刻意去找新书或者旧书,只要是碰到喜欢的,只卖自己想卖的,自己喜欢的就好。但是新书相比更方便进到,旧书的话要去找去收,她暂时没有多余的精力,以后会慢慢花时间来做这个事情。

刚刚放了三部片子。我把今天要播放的片子分成了两个部分,各取了一个名字。我选择播放的片子基本就是随便挑,然后自己列一个提纲。所以,今天要播放的前九部片子是同一种类型,我叫它“店随主人形”,主人是什么样子的,店就开成了什么样子。然后最后一部片子是我们的固定环节“不是书店”(笑)。


好,来看下一个。


4 与人相遇的书店——永乐座




片子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她一进那个人家里面就讲了一句“漫画书不要”;再一个就是开车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不太管小孩子,我觉得自我比较重要”。这让我想到海桑有句诗:“我的孩子并不比我重要,正如我不比我的父亲重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她活得是她想过的生活。


回到永乐座,先讲下店名的由来,我们上一期说到1920s书店,在大稻埕。书店叫做永乐座,是因为之前真的有一个“永乐座”地标,它在1920年代是大稻埕最重要的舞台,上演过最重要的表演,我想这个表演不是大家理解的唱歌跳舞那种表演。大家可以找到介绍1920s书店的片子来看。大稻埕在19世纪20年代,是一个文化中心,会有话剧演出,各种超前思想的文学、艺术交流的地方。

后来大稻埕慢慢地没落,所以在1960年永乐座关门了。这位阿姨把书店命名为永乐座,是因为她向往当时的文化状态,希望可以恢复当时的情景。所以她把“永乐座”拿来借用,也是希望能唤起大家文化记忆,因为她希望书店不仅是书店,也能恢复到当年文化思想状态繁荣的时期。


说到她自己,我觉得她会有一个不算超前但又不完全的普世价值观,就是要为自己活,不要漫画书之类的浮躁读物。她是一个作家,写过很多作品,拿过台湾的文学奖,圈里的人都是知道她的。她说二手书的利润比新书好,门槛不高,难度不大。她的店刚开始开在台北师大附近。刚开始开店时想法很天真,开起来才发现,自己作为客人时觉得收书很简单,当时常去逛的店都很熟啊,应该找到货源不太难。结果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别人的收书渠道是不会对外公开的,所以自己还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渠道。现在书店搬到台大附近,台大的情况比师大好很多,因为台大的读书氛围要好很多,自己的图书价格也很有竞争力,交通又方便,所以销售不错。晚上也有很多活动,很多人参加。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店主对大稻埕的情结和特殊意义,又回去大稻埕开了一家分店。但是没有经营好,又关掉了。她说:“去收书也是去看人,有段时间写作遇到瓶颈,没有故事写,就通过收书去看人。”她认为阅读也是一种观看,观察自己观察世界,“书籍是这样的一个互动平台”。我觉得这个事情对她的写作也是一个反馈和帮助。

她有句有意思的话,“永乐座有两面,冷暖交织。不会让人不能接近,但是也没有必要太热情,和客人保持适度的互动与距离就可以了,把客人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书。”她的理想书店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能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调整方向。过往的开书店经历让她明白书店还是要有些变化的。


5 等火车的书店——旧书柜




旧书柜是2012年开的,在宜兰。说到这个书店呢,就像台北市的文创计划一样,宜兰市政府也有一个青年创业产业育成计划。每个地方都有……唉!(感慨中)。给书店取名旧书柜就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每个人在家里都有一个书柜、书架。这里相当于别人的书架,去到一个地方看这个地方的书架,会找到看到或者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书,所以我猜另外一层含义可能是留下来的故事或者找书的乐趣。


书店在宜兰市火车站的外面,本来是台铁的旧仓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放明信片的小架子上写着“宜兰行口”。宜兰行口是很大的一片旧仓库,他们就在一个放木头的旧仓库中开了这家书店。店主想开书店是因为自己曾经投简历到书店,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未被录取。他就想着没有经验,那我就自己开一家好了,刚好又有政府支持计划,就开起来了。为了营造“旧”的气氛,还去台南的一些旧书店考察,找一些旧家具,还自学做咖啡,以及售卖宜兰本地的茶,发掘本地农业有机茶融入到里面。包括明信片,因为很少有宜兰的明信片,他就找朋友来画,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毕竟书店是在火车站旁边,路过也好到当地也好,一眼就能看到。一进去书店,又一眼就能看到关于宜兰的文化、风景等,他觉得是有意义的,是他觉得应该为宜兰做的事情。


店长说“自我定位是人文咖啡,比书我又比不过好的大书店,但是又多了一个咖啡的空间,可能会吸引大家坐下来读书。但是如果比咖啡呢,又比不上专业的咖啡店,但是我多了书和杂志,每个月都会办活动,大家也都会来。比专门一项,我比不过别人,那我就慢慢地综合,找自己喜欢的地方去发展。就像谈恋爱一样,喜欢才能待得住这个地方”。


他说卖旧书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二手书,刚刚我们也讲到他投简历到二手书店(笑)。他说自己“喜新但也恋旧”,老东西有它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觉得新书也好,二手书也好,真的是电子书比不了的。有卖二手书的人家,一是可能要搬走,说明这些旧书是有回忆的;二是这些书有可能是书主的遗物,又带着个人故事在里面。他说,自己的镇店之宝就是他那个弹吉他的朋友,自己拿着歌本在店里弹吉他唱歌,自娱娱人,他觉得很好。店主说,反正这个店既不是专业的书店也不是专业的咖啡店,那就把这些东西加进来。包括还有举办一些活动,也是希望能给爱书的人多一些在此处能得到的东西,可以传递出去。他还贩卖本地艺术家的明信片,也是希望支持本地的创作,让这个城市的历史更加丰富。


片子里面并没有提到他现在面临的经营困境:宜兰行口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县定的古迹,每三年要重新申请一次使用,所以店主也不知道下一次合约能否签下来。因此不知道旧书店能开多久。但店主说只要能开下去,他就一直在这里开。如果这个地方开不下去,就换个地方开。年轻人,一直在路上。


好,我们来看下一个。


6 社区里发光的书店——南坎1567小书店




南坎1567小书店,名字由来是因为店开在南坎156巷7号。这个地方在桃园县芦竹乡,2013年开的。店主名叫夏琳,这个女孩子家里之前就是开书店的。她曾经在民生报做活动企划,做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去念书,读艺术管理。毕业时的论文写的是《社区管理和文化资源分析》,她说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做的所有事情好像都是为这家店在铺路。都到这一步了,开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她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很短的几年中,相继去世了。因为家里本来就是开书店的,她也希望开书店来纪念自己的父母长辈。


选择在桃园开店,一来自己家本身就在桃园,二来觉得在台北开店有种锦上添花的感觉,但在桃园开,就像开在沙漠里的一朵小花,也希望书店能发展成一个小型社区、艺文部落。书店会做很多类型活动,包括画画等等。说到活动,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台湾文化部的“阅读补助”,可以申请资金,但是必须要策划很多活动。应该可以理解成必须要做到多少活动,才能拿到文化补助,并且做的活动还要在报上去让文化部知道。他们这种真的很好,可以拿到活动补助,现在北京做活动真的很难,想多了解的可以跟我私聊(笑)。她说,“做活动正好又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就正好去做了。”她会特别邀请一些做独立出版或者翻译的人过来,独立出版印刷量少,销售量少,专业书店又不会去卖。


我想台湾的某些书店不卖,是因为真的不想卖这种类型的书,大陆的话可能就有更多复杂的原因了。她说那我就要去支持这些人,因为本身做独立出版很了不起,特别是诗。店主非常喜欢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诗销量不是很好——我的店里也一样,诗的销量不是很好——她说:“卖的不好不代表写的不好,只是大家都不想读,不愿意去读。那就要做这样的一些活动,让大家去接触。”我觉得她可能认为,包括我自己也这样想,不知道从哪些途径接触到这些诗,或者不知道该要读哪些诗之类,也是我自己接下来策划诗歌活动要走的很长地一条路。


她店里基本上都是一些文学的书,非文学的很少,财经类的肯定不会卖。她说:“我的店已经很小了,不想用这些书把想卖的书的位置占掉。”她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去迎合大众口味。桃园的大众情况我不知道,我觉得应该通过卖什么书去引导大众,而不是因为什么书会卖很好就去卖什么样的书(笑)。或者说亚马逊、京东等网络书店畅销、排行榜前列的书,就真的意味它很好吗?大家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你获得信息的渠道或者说方式是要自己去思考是不是好的,因为有些广告是可以花钱买来的。


她说:“独立书店存在就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本身就有重要性。走到哪里都是卖畅销书的大书店,这样怎么能行?”在桃园这个地方卖,就是希望带给大家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哪怕很小,这是她想做的事情。店里卖旧书比较多,新书只有一小部分。她说:“大家都爱看新书,卖新书就是一个服务性质。”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面,她可能会挑一些好的书放进来,也算是一个资讯。她卖新书是没有什么利润的,因为量比较少,也不是很好进货。所以新书只是给当地社区里面的朋友们一个资讯。


她说自己开店前其实也很喜欢到处比价格,买书的时候一定要看有没有打折,甚至打了7.5折还不够,还要看看有没有返券。去到大的书店,把封面拍一拍,然后自己到网上下单。但是开书店之后,她发现,做这样的事情,会令像她们这样的小书店根本支撑不下去。她也希望大家能够身体力行。在这里,我也想表达自己一个严肃的立场,去一家书店真的不要去拍书的封面和内容,很不好,我作为一个店员来说看到这样的情况,其实真的很尴尬。另外一方面对作者来说也很不公平,他花了很长时间写作,是希望你能买书来给他一些回馈。结果被拍了内容然后就走人了,对作者和出版社也很不公平。当然我只是倡议大家不要做这样的事情,我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做。


7 想念一只猫的书店——晃晃二手书店




晃晃二手书店,晃晃是这家店第一任的店猫。


先介绍下这家店,之前是开了一个客栈,客栈叫做“Catshome-stay”。店主自己本身很喜欢猫,在养晃晃之前,她就会放些食物给流浪猫和流浪狗,然后一个偶然机会,就养了晃晃。在这里再跟大家倡议“领养代替购买”以及出去遛狗一定要牵狗绳。


说下这家二手书店的来源,店主叫做罗素萍,之前在出版社工作。她和丈夫两个人定了一个漂流计划,不会固定地在一个城市待很长的时间。可能在这个城市待一段时间,就去下一个城市,他们从台北出发后,第一站到了台东,发现好喜欢台东,就留下来了。他们最早的时候开的是背包客栈,前面说了,因为他们夫妻两个人非常好客,就会有一些台北的朋友过台东来玩到他们家里借宿,时间一长就觉得干脆开一个客栈好了。刚刚有讲到罗素萍曾在出版社工作过,知道出版的一些窘境。到了台东,开客栈之后又去了台东大学学习儿童文学,又因为学习儿童文学,经常跑到嘉义去办读书会。嘉义有个社运地标“洪雅书房”,我们上期介绍过了,她特别崇拜这个地方,正好客栈的背面有一个空着的房间,就决定也来开二手书店。


书店一天营业四天,每天营业4至5个小时。如果想去的话,一定要提前打电话问问开不开,客栈应该都是开的。她说也是靠自己的喜欢去选书,难免顾及不到大众。她还做一个读书旅行的活动,就是二手书漂流。来她这边住宿的客人,也可以用二手书来交换住宿的时间。她说希望大家到台东旅行的时候带上二手书,去她那里看一看。

说回猫,有段时间我们书店7个同事中有5个养了猫,我自己养了3只(笑)。其实大家不要去买猫,街上有很多流浪猫是等着大家去帮助的。如果真的很喜欢,就找一个机会去捡一只,然后带它到医院去整理检查一下,它会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好的,真的。


看下一个吧,下一个是我非常喜欢的书店,真的很喜欢,就是看一眼就好喜欢的那种。哈哈~


8 拿书换菜的书店——小间书菜




小间书菜,在宜兰县员山乡。溪边的农村有一只白鹭飞过来,酷毙了(感慨中)!片子中胖胖的太太叫做彭显慧,说到“这个是福寿螺,会吃秧苗”的男人叫做江映德,是她的先生。夫妻二人之前在台东工作,先生是工程师,太太是平面设计师。有段时间夫妻俩发现自己遇到了中年危机,不知道未来该不该把工作继续做下去,觉得没有意思,做得不高兴。人生目标变得模糊起来,特别是她先生,每天工作不高兴。后来发现在城市里开辟农田种菜的快乐,比在办公室里多很多。工作竟然比不上种地,可能这份工作是真的没有办法再做下去了。以及他们把自己种植收获的蔬菜分了一部分邮寄送给朋友,朋友给他们寄回来一些钱。发现好像有一些关于未来模糊的雏形出来。


后来太太提议说,要不然我们就干脆到农村去吧!但是江先生起初不太同意,到农村去不知道该怎么养活家人,一出生就在城市里面,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子,只是发觉种菜比办公室要快乐得多,这样做会不会太冒险!但是太太讲了一句很好的话:“我们家就是花在冒险的成本太少了!”(这个太太真的是太好了!)工作的这么不开心,那我们就去冒险吧!然后他们就把台东的房子卖掉,跑到宜兰去了。他们计划做的是友善农业,是有机的、保护环境的、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之所以选择宜兰,他们说这里的政府和农民对友善农业都非常支持,也都在做这件事情。还有宜兰的气候环境,稻谷一年只收一期,这样他们就有半年的时间种田,半年的剩余的非农耕时间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他们俩都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到农村去说我要种田,人家怎么会租给你,又不是本地人。万一种一种就要走了怎么办,人家就都不愿意租给他们。后来找到了一个宜兰当地促进友善农业耕作的新农俱乐部,叫做俩佰甲。发起人很支持他们,就租给他们了一块七、八十坪的田地种。太太说:“种田种了一段时间后,我先生激发出的能量,是我们结婚七年不曾看到过的。”(来这个地方来对了,是不是?)


说回书的部分,她刚刚讲了这个地方是一个谷仓,这个谷仓是俩佰甲俱乐部租下来想要存放稻谷,但到最后发现并不够放。这个发起人很好,应该文化水平也很高,就跟夫妻俩说这个地方给你们开书店,因为他知道夫妻俩一直都很想开书店。


那么关于书店,太太是非常爱书的,小间书菜卖的书都是二手书,选书的标准是完全根据她自己的喜好。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书,她就会把价格定得很高,不想卖。客人就会说你好“机车”,“那又怎样嘛,我就是想摆。”哈哈,真的好喜欢这个胖胖的大姐(笑)。以书换菜换米的方式成为他们的特色,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收书很困难,他们就以这样的方式来收书。结果发现对方拿来给自己的书可能是他不想要的但反而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那么给多一点菜何乐而不为呢?菜是有定价的,但是书很难估计价格,因为比较主观,那么一本书换多少菜,老板娘都会给一个比较大的讨价还价空间,除非要得太多才会阻止,但是目前为止大家都很友善。


用精神食粮换取真正的食物,品尝有机和友善的味道,希望客人们都来支持“友善小农”,这个就是小间书菜。


9 拯救老树的书店——伊圣诗私房书柜




片子其实一直在讲老板和这棵芒果树的缘份。把这部片子放到最后,是因为觉得它除了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生活空间。片中的老板叫做黄禹铭,同时是这家书店背后公司的总经理,书店是这个公司投资开的。另外这个公司旗下还有生活馆、健康厨房、优居寝具三个品牌,都是倡导生活的。生活馆的名字是伊圣诗生活馆,开这家书店是为了纪念生活馆十周年。因为他们的生活馆是从一个小专柜慢慢地变成全台湾都知道的一个品牌,所以他希望有一个特别的空间能够分享关于生活的理念——我们知道在商场的柜台是很难跟人传播理念的——所以在品牌十周年的时候,他就专门找了一个地方,其实是生活空间,有书、有吃的、有咖啡,还有他们品牌的一些陈列。


店选择在台北新生南路的一个老房子里,就是这间长了芒果树的房子,打造了一个融合剧场风格和时尚设计的艺文空间。他是想通过这个书店跟消费者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对话,让消费者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品牌。他一直在说开书店很浪漫,我觉得一个公司,愿意以开书店的方式来经营他的品牌,本身就很浪漫。还有一个很浪漫的事情,片子中没有提到,就是他们在选址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带院子的地方(笑),我觉得也挺浪漫的。台湾很小,要找一个带院子的足够大的空间应该挺难的。

说回芒果树,黄先生选择了这样一个阴暗发霉的老房子,就是想要好好地照顾这棵芒果树。可能相比起来反而对空间并没有太大的要求,但是就需要花很多钱来重新整理这个空间,把它全部翻修一遍,将之前不太好的地方重新改造。我觉得黄先生很点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前面三期的介绍,开书店的人都是有点“gentle madness”,黄先生应该是“gentle romantic madness ”,一个很点题的人物形象。更说明,背后支持的这个企业和运行企业的人包括其中的员工,让我们看到这个企业文化是很强大的。它去吸收了这样一批支持保护生态、公平交易的人们来运行,我觉得很了不起。因为关注环保、地球之类的,现在看起来是普世价值——但是他的品牌已经十年了(书店是2011年开的),也就是说品牌在2001年就成立了——在2001年,我觉得这些理念还是很超前的,他说还发起过很多爱地球的活动,员工几乎都是主动参与。

说回书店,伊圣诗私房书柜,它不叫书店,叫做书柜,因为只挑自己喜欢的书卖。所有的书都是跟他们的理念相关的:保护环境,真正的食物、美学或者是跟文学有关。他说客人可以把这里当成漂着咖啡香气的书店或者充满阅读机会的咖啡店,也鼓励客人坐下来读书,因为网络无法取代阅读的温度。客人看到喜欢的书可以买也可以拿自己的书来换,这里真正的商品是阅读,不是书。我觉得台湾那种生活理念我们想花很短的时间,哪怕是照搬,都找不出他的生活精髓。所以你看作为一个生活品牌的公司,从公司的内部就特别关注环保、再生、地球持续发展之类的理念。他说伊圣诗私房书柜推广的环保爱地球的理念不是冠冕堂皇很难做到的口号,而是落实到了每个人能感受到的日常生活里。所以我觉得它更像品牌的线下实体展示店,展示的不是它的产品,而是整个公司的理念。


10 不是书店

每分钟33.3转的书店——古殿乐藏




古殿乐藏,在新北市淡水区,2013年开的。我把它划归为“不是书店”,因为它真的不是书店。它的全称,在刚刚的玻璃门上有一行字,没有放全,我给大家念一下,叫做“古殿乐藏唱片艺术研究中心暨古殿书藏”。店长名叫做王信凯,店名是他还没有开书店的时候就已经想好的,他喜欢历史,听古典乐比较多,黑胶是后来才接触的。他说自己跟古典音乐的渊源来自于以前听广播,以前的广播很厉害,会普及很多知识起源,因为电视还没有很普及,所以广播家家户户都会来听。现在的广播只会简单讲解内容,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广告,有一门必修课叫广播广告理论,我很头疼,其实根本就不听广播(笑)。


这位研究历史的店主在读博时候有个老师是黑胶迷,在老师的工作室第一次听到黑胶后就被原汁原味的时代感深深迷住(爱历史嘛~),把自己收藏的几千张古典乐CD全部卖掉,卖掉的钱全部用来买黑胶唱片。黑胶对他的触动很大,因为音乐听下载的就好,现在连唱片都很难卖,黑胶更难卖。所以他说听黑胶是小众音乐收藏家的奢华飨宴。说到开店,前面提到他把店名很早就想好了,因为他认为对于黑胶有个实体的店很重要,店前面的小黑板也写着“黑胶播放中,欢迎试听”。因为玩黑胶的人本身很少,那么他认识的那些网路上的朋友就可以有一个地方大家来见面。包括他里面的很多设备,都是网友借给他来放的。另外这个实体店也让过去在网络中的交汇,变成了一个现实的可能。所以他觉得一定要开这样的店。包括把全部资产拿出来交换成黑胶,真的太有勇气了。


片子里面没有讲,他其实还有个孩子需要抚养。他也收书,他觉得唱片的价值和书差不多。(现在的很多书都被电子书取代了,是不是?)跟书一样,唱片的价值也必须靠了解的人来彰显,历史里人的性格质地是他的追求。很多东西是存在于文字和音乐中,但是文字和音乐是随着这些唱片和书消失就没有了。所以他开这家店也是想把历史的东西挖掘出来,让过去的东西重新被了解。我觉得黑胶肯定不是用来赚大钱的项目,本来圈子和受众就很小,可能即使十分努力经营,能够维持的状态也是可以预估得到的。但他知道黑胶的价值在哪里,他在店里除了跟喜欢黑胶的朋友见面之外,也是给黑胶通过实体店这一介质做些突破或拓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我自己也跟我的店员说,想要把一个东西卖掉,自己首先要清楚这个东西的价值,才能好好地有诚意地推荐出去,自己的认同很重要。


他又说唱片的封面是有图画的,有文字有故事,也很像书的封面,有很多日本人,爱书爱唱片其实是因为封面才收藏,这个书店就是想做黑胶和古书结合的一个店,同时也是以独立书店的方式在运营。说它不是书店因为主业不是卖书,但以独立书店的概念来运营这家店,所以我们也要反过来考虑“书到底是什么?书的定义是什么?”要哗啦哗啦翻动的才是书吗?我觉得也不一定。正常的商业运作下可能把某些东西定义得狭窄了,然后我们受到引导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定义了的样子,不会再去拓展和发现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说声音不一定只局限于音乐或者唱片,它和文字一样都是一种存储。所以他觉得听音乐和看书是一样的,都是阅读。我觉得我们应该祝福他。


***


好啦,今天要播放的片子就是这些。


接下来的时间可以给大家,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要分享的。我们没有介绍的那一部分,放台湾的书店纪录片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纪录片给大家放,也许以它可以作为跳板,从大家这里收集一些你觉得好的大陆的书店,有去过的,大家有想分享的吗?


来,一个Lonely planet 的实习编辑,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读者:大家好,我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学生,是日语专业的。一直很喜欢书店,去年一年间,作为交换生也去了日本的很多书店。本来是想给大家分享国内的书店,但是我自己也去过台湾,非常喜欢台湾,播放的很多书店我也都去过。所以我就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经验吧,一方面,我是学生,就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些学校和书店的关系。


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多少也是学生?不知道你们从学校来这边参加活动要花费多少时间?就比如我,从学校过来的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可能活动的时间总时长是两个多小时,相当于我往返于场地的时间都要比我参加活动的时间要长。我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因为我去年是在早稻田大学交换,早稻田大学附近就有非常多的书店。不管是二手书店还是可以举办大型活动的书店,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如果是作为一个学校旁边就有很多书店的学生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另外一方面自己作为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因为我还没有确定未来要在哪一方面工作或是干什么,不像已经工作的稍微大一点的人们会去涉猎跟我相关的知识方面的活动。但是学生就会有什么都想参加的想法,但是如果太远的话又不想动。而且北京的交通路程又相对比较远,不是很方便。


我记得在早稻田大学,第一次去报到的时候,我还不确定我从车站出来要怎么走。但是我从车站出来有分口,就可以确定早稻田是这个口,我就出来了。发现这条路蛮像通往学校的一条路,因为这条路上有两三家的书店。那个时候就觉得大家的气场很合,接着往下走,就会发现打印店,复印店和卖学生用品的店,再往里走就是学校。第一次报到就是这样的方式,那个时候就觉得书店就是学校的一部分一样。虽然是开在学校外面,后来和同学们会约着下课一起走或者怎么样,但是大家下课的时间互相有差别,就会约在食堂门口或者校门口,那我就会说就去那家蓝色门的书店,我在里面等你,或者她在那里等我。感觉逛书店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不用特意去看或者怎么样。所以觉得书店和学校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是在北京没有特别的感受到。


其次在台湾也是一样,我自己非常喜欢台湾,大二的时候完成了一个环岛的旅行。像刚刚介绍的很多书店,其实都是台大附近的,包括有永乐座,它是从师大搬到台大去的。包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家书店,叫做茉莉二手书店。它会有很多分店,叫做茉莉台大店、茉莉师大店呀,从命名来看,就知道这家店是开在学校的旁边。所以包括我刚才介绍的书店,这些书店都是在学校旁边。包括台大有一个叫温罗汀的一个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它是温州街、汀州街、罗斯福路三条街道的一块区域。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块充满了很多书店,包括之前介绍的很多台大附近的书店都是在这边。我就觉得书店在学校旁边,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也特别期待说(不知道北京的一些书店是出于市场的考量还是什么,就是没有办法在学校附近)。我前几天有看到一条消息说,北京的第二家24小时营业的三联书店,会选址在清华同方大厦那边,自己就很开心,刚好离学校不远。如果大家还不知道,也把这个消息分享给大家,好像是4、5月份就会开业。


王大宝:我刚才在介绍这十家书店的时候,其实有抛出来一些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包括说书店是什么样子的人在经营,那么书店就会长得像这个人。我是觉得人很重要,我之前接受了一个采访——我觉得自己接受采访这件事情特别傻(笑),我自己还没有这么好——被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现在年轻人的阅读文化?”我当时就乐了,现在的年轻人有阅读文化吗?我反问他。我觉得阅读习惯都没有养成,哪里来的阅读文化。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我自己没有感受到,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


还有我们上期也抛出来很多问题。像刚刚姑娘说的,在学校附近没有什么书店,其实在北大那边,上次活动,单向街的小飞讲了好多二手书店,都是个人开的。我第一次在活动里曾经说,上网查一查,基本上在台湾找到的都是二手书店,国内的书店就是大家看的熟的不能再熟的那几个所谓独立书店,我们的二手书店都在哪里?然后我仔细地想了一想,我们哪里有二手书店啊!都是二手书摊或者跳蚤市场,根本就没有一个像样子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很亮堂的一个地方卖二手书,我觉得在我的了解里面是没有的。但是我相信我们肯定是有二手书店的,而这个地图是要靠大家来画出来的。我去过介绍给别人,别人去过那些介绍给我,这个东西是一点点连起来,然后变成一个地图的。


好,这边,您先介绍下自己吧。


读者:大家好,不知道怎么介绍,我其实是一个出版的从业者。准确地来说,之前是,现在也还是相关的。我之前是做发行的,主要会跑新华书店,因为出版社的业务和新华书店合作比较多。见过一些书店,刚才主持人说了,现在国内说起来主要的一些书店,包括北京,就那几个,单向街、字里行间、库布里克,原来的那个,哎呀想不起来了(嘿嘿),基本上就是这些。二手书店在国内确实是一个问题,当然里面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经营上的问题,不赚钱的。包括像时尚廊和主持人自己的书店,如果只靠卖书的话,无论是新书还是二手书都是没办法维持下去的。即使像台湾这些书店,它们是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是和店主爱好结合的,这个可能也是很大一部分支撑他们做下去的原因。包括国内,我们北京的或者其他城市的书店,大部分是和咖啡馆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可能也是一个生存的方式吧!当然从影像里来说,我觉得将来可能有更多的方式,不光是书跟咖啡的结合,可能会有更多的书跟其他东西的结合。希望在我们北京或者其他城市越来越多,分享我个人几个小的故事。


首先是二手书,我原来负责湖南片区,刘松应该很了解,因为我们都做发行的。湖南有一个定王台书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火。图书业刚刚开始复兴的时候,大部分湖南省的批发都在那个地方。我有一次出差,谈完正事之后在附近转,看到一个从严格上来说确实不能算是二手书店的小书摊,卖各种二手书。我从里面淘到一本《夜航船》,因为大家知道《文化苦旅》这本书有一段时间很火,刚出来的时候特别火,从那里面知道《夜航船》这本书。看到之后特别宝贝,印象里花了5块钱买下来。那本书已经旧的不成样子了,整个书籍都塌掉了,应该是被翻了很多遍的那一种,但我觉得特别好,然后就买下来,现在还在我家书架上放着,这是我一个淘二手书的经历。


第二个,我大概2013年上半年去了一趟欧洲,自己在欧姆斯特丹的老城里面转,就发现老城区里面有很多书店,这个我很奇怪。但是因为语言不通,我的英语也不够好,我只是在这个书店里逛。大家知道就是像欧洲、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包括在北欧,他们有一个特别好的橱窗文化,就是每个店,不管是书店还是其他店面,每个店的橱窗会摆设得特别漂亮,让你看到就很有兴趣进去。因为本身自己做书,看到书店就很想进去转转,发现里面空间挺大的。所以我也在想,,阿姆斯特丹是个旅游城市,为什么在老城里面寸土寸金的地方有这么多的书店,这个也是一直让我困扰的问题。而在像我们北京这种城市,包括想刚才这个女孩说的,即使在高校区也没见到那么多的书店,我觉得这也是个问题。另外一个,之前去香港,个人感觉香港的书店比我们大陆要多,这只是个人的感觉。但实际上我去香港待的时间很短。但我在很短的时间里也看到好几家大型的书店。这是我分享的第二个。

还有一个,刚才主持人让我做自我介绍,我现在可以开始做自我介绍了。我叫做刘庆余,现在在众筹网负责出版众筹,今天其实是一个硬广告。刚才刘松说,因为我们自己是做出版的众筹,刚才主持人跟我投诉说,之前许利智在我们众筹了一本诗集,到货比较晚。实际上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众筹,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我们网站上看一下。另外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个做书店的众筹,如果你想开书店,可以拿过来一起众筹。当然,现在国内书店众筹的比较少,我们去年做过一个“字里行间”的项目,应该是筹得比较成功的,大家有时间可以上网直接去搜,去众筹网搜“字里行间”。大家如果有开书店的梦想,也可以跟我来一起谈论。谢谢大家!


王大宝:刚刚刘先生说,台湾的书店开成自己想开的样子就好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也能有更多的可能,但是我刚刚讲了人家是有那么多的扶持项目的,是不是?但大家要是想开书店,刘先生这里有众筹项目,对不对?大家可以找他(笑)。


读者:是这样,就我所知道,我们国内的很多书店,其实国家在这方面也是有补贴的,有推出这个政策。当然我没有做书店,不是特别了解,但我知道是有的。大家可以去查一下,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刚才说到台湾的书店,从我去年了解的一个数据说,去年来说在书店,书的销售跟前几年不一样,是上涨的。前几年因为网络书店的压榨,实体书店销售基本上是下降的,但是去年不一样,实体书店整个销售是上涨的,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所以刚才主持人一直在说,包括我也希望大家多看纸质书,少看电子书(笑),谢谢!


王大宝:反正个人选择,不做强制要求,倡议大家支持一下实体书店,刚才刘先生说了,其实有很多政策,但是政策能不能落实到我们这里呢?大家可能不了解,但是我们是在这里面工作的呀(笑)。包括刚才说销售数据的事情,新华书店占多大的比例呢?大家一定要对这些东西抱有疑问的态度,不是大众给你什么你就拿着什么,对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疑问,我觉得,我反正是这样的。


我还是想再多说一下,前面我也说了,其实我每一次都会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上一期想跟大家聊一聊社会运动,结果没有人响应我。这一期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做书店的人,那个老爷爷做书店都60年了,现在年轻人,身强力壮的,半年都坚持不下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今天找来一个同事给我站台,我跟他一直在做新同事的面试,他其实也有一点点想要和大家聊的。包括在座的不管是学生也好,还是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你们可以听一听这些事情,看看能不能够给你们一些经验。


读者:大家好,我也是想到哪就说到哪!先跟大家分享一件事,2月份的时候我也去了一趟台湾,跟我先生有一些公事,在那边待了半个月。本来我们也想环岛旅游,结果2月份是他们的冬季,东半边一直在下雨,所以我们一直在西半部体验台湾。我是2000年上大学,03年非典的时候都被关在学校里面。那一年,有个师兄给了我一沓复印的材料关于诚品书店,我读大学也是学广告的。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上个世纪的台湾遣词造句都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看过很多的广告文宣,对于诚品书店,自己就像是一个教徒一样,有一个很崇拜的感觉。所以我们这次在台湾主要就去体验了不同的诚品店,包括信义旗舰店,还有敦南店,这是它的两个24小时书店。那个阅读的氛围非常好,我们是当天晚上7点多到的台北,然后入住酒店后,第一站就去了敦南店。到的时候已经10点半了,可是人非常多,包括在地板上、角落里,都是坐着的读者。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后来我们又去了一些比较小的书店,比如说诚品的世林店。它是在大学附近,后来又去了诚品西门店,就在西门町那一带,一个时尚潮流的聚集地竟然也有一家书店。


王大宝:谢谢!二月份去的台湾是吗?台北书展赶上了吗?(赶上了,就是为了这个去的),非常好。她刚刚也说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参加他们北京书展的项目。参与项目的时候记得也要保持问号,“这些是不是我想要的?”(笑)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不是说诚品不好,但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很重要,就刚刚永乐座的阿姨说的。


最后,在活动结束前,让今天活动的海报设计师刘伟来跟大家讲一下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海报,你自己介绍下自己吧!


刘伟:有点怯场,第一次当着怎么多人的面说话,上一次还是在高中读检查的时候(笑)。我是做書的设计师,做書的logo、线下的活动、线上的海报,基本上全是我来做的。关于这一次海报,因为这是第三期了,刘松说让我来做,对我来说想法上已经有些枯竭了。做第三期我在想,书店是人和城市、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这么一个关系。所以在做这个海报的时候,我在想,通过书店来映射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城市。想到城市我就想到北京,想到北京之后就想到一些特别丑的地标。因为这些地标和咱们的居住环境不太相关,不跟友国日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所以我就找了一些,最底下是天安门一个日落的场景,中间是鸟巢,像躺在那的一个人比较激昂的感觉。最顶下放了一块白,在接下来会有什么地标我也不知道。都把它们处理成黑白色,对比最强烈,而且是想表达一种淡淡地忧伤的感觉,所以才会这么处理。整个的情景还是保持之前稍微偏文艺,有一点文气的感觉。整体的感觉考虑的可能不是书和书店,考虑更大地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在这方面表现地更深刻一些。但是做出来之后大家都说看不懂什么的,我得解释一下,没有什么太过深奥的东西,大概就是这样,谢谢!(图书封面的设计可以找他,后台联系我们即可)


王大宝:提个小的要求,希望做書团队下次多印一些好看的海报,活动中能发一发。每次都是我自己带礼物,你这样不太好哦!好啦,谢谢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想要再交流的,你可以给做書的后台发微信,或者是到库布里克来找我,在我不忙的时候可以跟我再聊聊。下一期吧,会有很多很好的书店,我把一些很好的书店放在最后,画一个句号。我自己感觉,这个活动结束以后,刘松会把我cut了(笑)。好,希望下一次能够再见到大家,我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跟大家聊一下,尽量把放的时间缩短,让大家讲的时间长,谢谢大家!


致谢

特邀主持 王大宝

场地支持 时尚廊书店

现场协助 默默

录音整理 张玥

摄影 卢淑婵

海报设计 刘伟(9527)


做書活动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做書关于书的一切。

微信号:ipublishing 微博:@做書

联系邮件:ipublishing@qq.com


复 关键词 查看对应内容

关于做書|入行指南|经验之谈|吐槽|转行案例|编辑手记|出版人|沈昌文|张立宪|刘瑞琳|黄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刘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晓东|姜峰|左志坚|设计|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 书店|诚品|PAGEONE|先锋|彼岸|方所|吴清友|钱晓华|刘苏里|钟芳玲|营销|文案|微信运营|微博运营| 发行|运营管理| 大数据| 数字出版|kindle|豆瓣阅读|拇指阅读| 知乎|众筹出版|互联网|电商|当当|亚马逊| 畅销书案例|出版研究|出版观察|行业数据|书单|书评|招聘|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