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实录 | 理想的书店,书店的理想(之四)

2015-07-11 做書

在各路人马都在为「大限将至」的书店献策支招,全国各地的文青都把「开一家书店」挂在嘴边,无远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过来拉一把的时候,我们需要听到风暴眼中心的书店人的声音。他们的理想与坚持、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为延续书店的灯火所做的种种努力。


如果说「做書者说」是让一本书的幕后功臣走到台前,那么「書肆纪」系列活动中亮相的就是一群书籍的温柔传递者。你逛书店时的满眼惊喜、微小触动都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打理。书与人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都是他们暗中将红线牵起。文化据点在荒凉都市中的遍地开花,都是他们在全力支撑、不弃不离。


有许多老板是以开书店作为自己走入人群,并且试图改变社会主流的一种运动方式,他们以区区个人之力,改变渐渐被各式连锁店填满的街道,改变网络时代方便、快速却趋于片面化、肤浅化的阅读风气,改变大量复制用过即弃的消费习惯,改变保守封闭、懒于反省的社会气氛。


《书店里的影像诗》导演的这番话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赞。我们的系列活动也将从这部台湾纪录片开始,以他山之石引出我们自己的故事。


下面是「书店里的影像诗」系列观影会最后一期的活动实录。这一期我们又回到了库布里克书店。


***

王大宝:我们还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来看视频。前两个因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哪怕你没有去过,但听应该也听过几百遍了,就是旧香居和茉莉二手书店。

1.恋物癖的书店——旧香居

(微信平台限制,只能放三部视频)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c0145ufh47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最近非常忙,昨天到三点钟左右才做完今天这个分享会的准备,感觉好焦虑,我从来没有在我店的黄金时间以主角身份出现(笑),内容很多,特别是做旧香居的时候,因为旧香居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不知道要和大家再讲些什么。


如果没有讲到大家想知道的东西,你们可以提问。


旧香居这个姑娘,你们看她讲话大喇喇的,因为她在法国留过学,她从小的时候家里就开二手书店,所以她留学回来之后很顺利成章地就接手了这个书店。

我其实想讲的有两点,一个是她们这家店主要做的是二手书和珍本书,这里大家要区分这两个定义的差别,第二个是她留过法,所以就会希望能把她们家做成欧洲或者说日本的那种旧书店的感觉。我们刚刚说了二手书和珍本书的界定不同,同样的她刚刚也有讲到电子书,其实网上下载书很简单,打个包可能几百本就下来了,这里的几百本电子书和你几百本的纸质书,是真的不一样,所以她其实也说了,“物”这个东西的重要性。

我们之前的活动中讲过台湾很多二手书店,40部片子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是二手书店。二手书店之所以变成二手书店,大部分原因一是书的主人想要离开某个地方,这些书带不走,所以就把它们卖出去;第二就是书的主人已经去世,他的遗物的处理。所以二手书,大家不要只是看到它,被很多人都读过,现在到我这里已经旧了,反而要了解到,这本书承载的回忆其实有很多很多。

2.不断长大的书店——茉莉二手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148hqyw1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茉莉二手书店在台北有4家店,其中有一家是影音店,然后台中有一家、高雄有一家,全台湾一共有6家店。一个二手书店开了6家,太酷了吧!然后大家看到的傅月庵先生,他最早是在远流出版社做编辑,然后被茉莉挖角过来做他们的“书务总监”。我们在之前的活动时提到“九份乐伯”的二手书店,乐伯就有说过:“因为我收书的范围非常的窄,所以有些书我看到蛮好的,但是又不是我想要收的书,我就会把它们推给其他店家。”其实大部分就是把那些书推荐给茉莉。第二次活动我们讲到午后书房的老板很爱逛书店,他也非常喜欢茉莉。所以茉莉其实有“二手书店中的‘诚品’”这样的称呼。!

茉莉店主两夫妻最早是在牯岭街摆摊,牯岭街当年有非常非常多的书摊,后来到了光华商场年代——因为书摊是丈夫家族的事业,当时夫妻俩当时就觉得只摆个书摊可能不太够钱,还要攒钱结婚,包括后来又和兄弟分家——就自己独立了,再后来又机缘巧合地到了台大的那个地方,接着一直做到了现在。


我是觉得这家店很有头脑,大家了解到的二手书店一般是那种没有厕所、很小很暗,然后因为店面很小——大部分是自己家开辟出的一部分——除了书以外也没有其他的空间去做一些附加的功能区。所以茉莉二手书店是全台湾第一家专门请设计师去设计店面的,一个明亮的、宽阔的、舒适的空间,能让你在那里读书;另外,还吸收了专业的人才,负责专业的领域,应该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其实算是二手书店的革命了。


想多说一些茉莉的一些理念,包括环保阅读和公益,大家可以在茉莉的网站浏览到,他们会回收二手纸袋,然后再把这些纸袋免费给那些买了书的人。还有他们的“爱心书柜”,在那个书柜里的书,你可以随便挑,最少5块钱,就可以拿走一本书,“爱心书柜”的收入是捐献给非盈利机构,他们现在在合作的是一个教堂下面的关于孩子的项目。


他们每收一本书回来,会先自己定价,放到架上卖三个月,如果卖不掉会再降价,再卖三个月,还是卖不掉的话就会做特价,但还是卖不掉的话就会放到“爱心书架”上面去。这样的流程,也是希望一本书的价值不要一下子就变为0,而是通过这样阶梯式的定价方式,能给一本书找到它合适的主人。如果最后爱心书架还是卖不掉的话,他们才会拿去回收市场,当做回收的环保纸。另外茉莉还会做一些公益网拍,有一些很珍贵的书,包括版本也好,或是装帧或是有签名,拍卖之后所得的收入也会分一半捐给公益机构。这种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倡,不想读的书也不要轻易扔掉。

说回“茉莉”这个名字,是取了两位店主名字的谐音,同时希望以这个花的形象代表他们做的事,把这些都落实在了细节中。

3.森林里的书店——藩艺书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r0143uusaz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刚刚有看到书架上的书吗?都是关于原住民的书。有一本用很大的字写着“雾社事件”,还记得吗,《赛德克巴莱》。


这个书店的位置其实就在原住民聚居的地方,“藩艺”这两个字的来历呢,讲到“藩艺”大家就会想到“我翻译一个东西给你”的“翻译”,所以它其实是谐音了“翻译”这两个字,文字要透过自己的解读和诠释,才会变成知识和智慧。当然这个可能也包含了希望未来去翻译一下原住民的书籍、发扬原住民的文化的意思。另外这个“藩”是我们用来形容一些异族的时候会用到的字,其实原住民非常不喜欢这个字,但这间书店的主人特别希望用最讨厌的这个字来命名书店,希望原住民们能重新认识和超越自己。同时“藩艺”这两个字都是有草字头的,也有这个书屋能够守护森林、守护原住民的意思。

那这个书屋的店主,这位叔叔,他其实是很孤独地在这个地方。因为是一个原住民的聚居区,所以阅读的风气是比较弱的。


他自己本身是原住民,他父母都是原住民的少数民族,因为他是家里的儿子,所以父母就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把他送到高雄去了,希望他能够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有一些成就。但偏偏因为他自己是少数民族,到了城市之后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就产生了族群认同的障碍。因为城市人会有排斥、歧视原住民的现象,反而也造成了他对于自己的族群、自己的家人也有了一些排斥。等到他成年以后,他的舅舅和他关系很好,就希望他能够回家来工作,于是他就回家当了一名老师。但后来又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家里。刚刚说到他的族群认同的障碍,开着家书屋其实也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方式,能改变族人的命运。

片子里有一段是他在整理报纸,有一个画面扫到某份叫做“原报”的报纸,特别介绍一下,《原报》是台湾第一份由原住民自己创办的报纸,也就是这间书屋的主人办的。当然这间书屋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一个书屋,除掉藏书之外,后边还有射箭场、民宿等等,他是希望能找到一条能够适合原住民永续经营的路,建立一个叫做“大武山脉慢活共和国”的地方,书屋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还要发展包括旅游、文化等产业。

4.市场边的书店——荒野梦二书店




这家书店在桃园,然后刚刚大家也看到了附近的一个菜市场,有人在卖菜。这个书店的老板打过一个比喻是说:“把书店开在社区里、生活化的地方,就好像在炒一个很简单的青菜,保留了原始的清脆的滋味,比起大鱼大肉,这才是我们的家常菜”,反向地说明了社区书店的意义所在。

“荒野梦二”,是因为他太太想开一个文具店“荒野”,先生想开一个书店“梦二”,加起来就成了荒野梦二。梦二其实也是画家“竹久梦二”的那个梦二,也是那位先生很喜欢的一个作者。这间书店也是他们的工作室,另外他们还自己办了一个杂志。


他们认为杂志就是一个与人互动的管道,这个杂志是客人和店主一起在做的,借由对生活的分享,与客人进行实质性的互动,这也是他们实践生活的方式。


他说他和他太太最早的时候,把台中一间地段还不错的房子卖掉,然后到欧洲旅行了5个月,在这期间发现原来旅途中最有意思的是人。所以他也认为是因为有人,才能把这个书店的意义推上来,那他也希望能透过这个书店,去跟人做一个交流。

5.献给孩子的书店——恋风草青少年书房



这也是一家开在社区里的书店,在台中。先说一下店主邱先生,他之前经营了一家补习班,是一名补习班老师。然后呢,因为有了孩子,一直帮小孩买书,买过各种各样的书,书太多了——其实这个店进去是要脱鞋的,他们家就在二楼——就开成了书店,相当于是把他家的一层开放给大家来看书。


这家店是邱先生为他儿子开的,这样他儿子的朋友就可以一起来阅读,书店也因此成为一个多元、友善的阅读空间。店内有很多给自己孩子买的书,之外他自己也买了很多给小孩家长看的书,完全是基于个人品味选的。然后因为它又是开在社区里面,所以也有租书的业务。


他自己在关掉补习班,开始开书店的时候也说,其实小孩子还是要多一些课外的阅读。之前开补习班是为了帮助小孩们顺利升学,那现在开书店,是希望透过阅读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他觉得这个部分反而是在学校或者课堂上被压抑的部分,广泛的阅读中其实也可以有一些知识的获得。


片子里大家可以看到,书店里有桌子椅子摆在那里,小孩子可以在那看书,包括店外面海报上写着“写作兴趣班”,也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多接触一些书,少玩一些手机。

他在片尾有说:“我最初是为了我儿子开了这家书店,但现在想想看,其实我要感谢我儿子,因为有了他我才能开了这样的店。”

6.田中央的书店——晴耕雨读小书店



这个晴耕雨读小书店开在桃园,“晴耕雨读”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吧!这个姑娘讲得很清楚,就是之前在大城市工作,累得要死,感觉好像是事情很多,但其实又很空虚。所以“物质”这个东西也是看大家是怎么去理解它,而且工作很多很繁忙,反而容易忽略掉美好。开在都市的书店都会比较华丽,人也很多,那我反而愿意开在一片菜地的中间,把物质的需要降到最低,把精神的东西提到比较重要的层面上,心里比较踏实。劳动的同时也注重心灵,如果有疑问,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家类似的书店,叫“小间书菜”。其实我觉得家里人的支持也蛮重要,刚刚她也有讲她先生支持她开这家店,小间书菜也是,是先生发现工作到了一个平台期,然后又有一点点中年危机,太太便非常支持他说我们就去种田,因为先生发现种田这件事真的慢慢地从一个兴趣,变成了可以缓解他的一个状态。于是一个做营销的很忙的人,就真的到田里去种田了。然后他又在存粮食的仓库开了一家书店,本来那个地方是想要用来存粮食,结果发现因为收获蛮多的,仓库不够大了就换了个地方,于是空出来的仓库就变成了书店,又卖书,又可以拿旧书来交换自己种的菜给你。

7.与历史共存的书店——三馀书店




三馀书店在高雄,三馀的来源是“读书三馀”。有人能告诉我读书有哪三馀吗?“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就是三个适合读书的时间,古人在一般是要去劳动的,所以读书的时间就在这些时候。放到我们现在来看,就是要尽可能地去找一些时间读书,在不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东西来填补呢?那就是阅读,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读书三馀”。


我很喜欢这种意识流的片子,我看的时候可以看到我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们看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你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家三馀书店的英文是“TAKAO BOOKS”,“TAKAO”就是高雄的名字,高雄之前叫“打狗”,这是来源于高雄那边的原住民的语言。为什么我要讲“打狗”呢?“打狗”是因为这家书店的五个创办人都来自于“打狗文史再兴会社”,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原乡文化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能够重视的这样一个书店。在这个会社里面有一群很喜欢高雄、热爱当地的人,也是希望这家书店能够凝聚一些在地精神,台湾很流行说“在地”,其实就是基于“本地”,衍生、发掘或者是找回一些东西。他们希望这家店能够变成一个高雄人聚集发声,并且诠释高雄人文精神的一个地方,店主说:“民间创意要存在才会多元,开这家书店是因为知识的龙头在于阅读。”书店也可以作为是各种活动的连接,是一个有趣的开端,也能希望更多人共同去关心一些在地的公共事务。

这家书店的选书,一个是关于高雄的议题,所有和高雄相关的书,当然也不一定都是高雄人写的,第二个就是本地作者写的书,文学、研究类型等等的书,还有一方面就是独立出版。独立出版是应该和独立书店相互支持,互相依赖地发展下去的,然后有一个很感动我的部分,他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以折扣求生存”,他说客人与书店要培养出一种默契,如果一本书的定价合理的话,就不应该有折扣。一个作者写一本书要花很长的时间,是他智慧的凝结,然后这本书出版后的价格能回馈到的,完全是跟写作这个劳动对等的、应得的报酬,出版社要出这本书也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啊。其实我还是觉得书太便宜,一本书的价值要完全大过于它后面印的价格。

说回三馀书店,这家书店面临的问题是出了台北,所有书店都会面临的问题。一个是跟经销商要不到书,因为它不在台北,就只能找中间商去要书,和出版社订货的话运费又很高,以及准备的讲座没有人来,所以我还是很感动,大家今天都能来。

三馀书店的二楼是咖啡店,它的存在也是希望未来能做一个城乡之间交流的空间,咖啡店是在做吃的东西,他们希望消费者能和提供这些食物的农人们直接认识。他们希望这家店可以关怀农民的生活,也关怀消费者们的食品安全,我觉得这也是在关心社运。三馀书店创办人之一说过一句话,是“在书店里阅读,和外面的车水马龙,是一个喧哗和安静的对照。”,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给阅读。

8.雪中送炭的书店——鱼丽人文主题书店



“鱼丽”来自于《诗经》,所描述的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有各种各样的鱼和酒,大家吃吃喝喝一起HAPPY这样一个画面。因此鱼丽这家店的理念是“无肉令人瘦,有书方不俗。”一本好书和一桌好菜,就是生活的全部。

这位叫苏纹雯的女士开的这家书店叫鱼丽人文主题书店,它其实是一个书店和餐厅的复合型的经营模式,片子里着重讲了做菜、做一些关怀社会运动、弱势群体的一些事情,书店部分涉及得不是特别多。这间店的缘起是苏纹雯女士出过一次车祸,之后到台中养伤,她本身的工作其实做的是医疗创业的案子,于是她就和自己的学妹一起创业了。因为一方面她很喜欢阅读,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做菜,于是就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了一起。


做菜的部分她也是经过了四处的学习,因为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所以她就去朋友家或是客人家的餐厅,去和主厨们直接学习。她还曾经遇到了台湾一家很有名的宁波菜馆的创办人的太太,和她学过了很多宁波菜,中间有很多年没有再去过,等再去看她的时候发现那位老太太已经失智了,已经不记得她了,所以她就觉得好遗憾。


说到卖书,他们从零八年之后就没有再进过新书,只是把现有的书循环,她自己觉得这像是一个舞台剧一样的东西,我觉得更像是行为艺术,叫做“独立书店的凋零”。为什么呢,因为她说零八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买书,去店里的客人都是在店里扫扫码,然后再在网上买书,这是她能够预想到的结果,但她想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做一个对抗,冻结进书这部分的工作,当做是一出剧来看待,也不会特别去解释,就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当你进入这样一家书店,是怎样一种感觉。这个片子是拍在14年,从14年到现在她要做的是往社区书店这个方向去发展,也做一些租借的事情,选书也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和审美去进货,也不会再以销售为目标了。

再说回片子中她去送便当这件事情,鱼丽每个月都会去看守所给郑性泽送便当。郑性泽案是发生在 2002年的一个枪击案,所有目击者当时都已经死亡,没有任何的人可以去证明他无罪,当时被判了死刑,但因为监察院办案有重大瑕疵,所以就被一直关着,人权团体也在一直帮他呼吁。苏女士是想通过送便当这个行为体现出,单纯从一个人去关怀另一个人的角度,食物作为一个载体,可以包含很多东西,她送便当给他,其实就是一个关怀和善意,让他知道还有人在想着他。她每次去探视出来之后,都会写一个探视笔记,然后也会给更多的人来看。现在的消息更新换代得这么快,如果没有某些人或者团体们把它一直在话题上,很快就会被人忘掉,这可以可能就老死在监狱里了。所以她们一直在做这件事,因为她曾经未婚生子,现在也是一个单亲妈妈,也因为这样的事情受到了不少歧视或者异样的眼光,所以她知道作为一个弱势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也希望帮助这些人找到一些幸福感。

9.收藏美的书店——好样本事、好样思维




《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里面有收集这家店。片中的阿姨叫Grace,她们的集团叫“好样集团”,旗下有很多关于生活方式、审美品位的店,包括家装、餐饮、书店、旅馆等等,虽然这些店都是些不相干的领域,但其实在生活中是环环相扣的。说到“本事”这个词,“本”是日语中的书的意思,开书店本来就是书本的事,所以就把这家店叫做“本事”了。


Grace的品味完全体现在了这家店里面,她说店里所有的书都是她自己去国外,或者各个地方掏回来的。她选书就跟选美一样严谨,有几个选书的点:一个是题材和内容特别,然后是书的本身有设计感,三是好的装帧技术、四是纸质也要好。 她说一本书能入她的眼,一定要表里兼顾,所以开一家凸显她个人品味的店,反过来其实也可以抵制网络的侵蚀。这里还会举办一些艺文活动,她认为艺文活动和生活美学是相关联的,生活上所有有趣的东西都可以被欣赏、被发现。


她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开书店是件很好的事,我不希望网络书店的发展,导致逛书店、买书的行为消失,毕竟买书这个行为,要与书有最直接的接触才最有趣。”

10.虎尾查某的书店——虎尾厝沙龙



这家书店在云林县,这个房子是县定古迹,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所以没有被拆除,店主当时想要开这家店的时候,花了一年多去整理,全部重新上漆、装修。它的外面还有一个“不开放参观”的告示牌,意思是想说我们这里面是欢迎你过来阅读、喝茶、参加活动的,但是不希望你把这里当做一个景点来参观。他们的店长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开书店,其实相当于是在一个小草丛里面种一棵树。”所以是希望这里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起点。

片中有点男性化的这位店主,她之前是云林县的议员,退出政坛之后又自己去发展了地方文化事务,也在推广性别平权、妇女运动,也办了一个姊妹电台,这个电台是全亚洲第一家为女性发声、为女性服务的商业电台。他们一直在做一些关心社会运动、关心文化、关心本地的东西,所以也希望这家书店可以一直开下去。

我们今天要看的10家书店就是这些,现在的部分,我希望大家能来一起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观众:今天我过来的原因是我本身论文的选题是和书店相关,我的导师的研究领域是在城市文化这一块。我比较想要从城市和书店关系去看书店的一个位置。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二手书店的,因为我自己还没有去过二手书店,其实我对二手书店的感觉不是特别好,我在想其实现在大家都喜欢新的东西,那二手书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哪里呢?我觉得你买来一本新书,拆开包装也是很吸引人的呀!

王大宝:我是会有一些朋友真的是在收集一些一版一印的书,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自己觉得二手书也是会有一个传递的过程,当一个人看完了,他觉得很好看,然后拿给你。可能二手书在中国大陆不是在大家接受的程度上,但说到台湾的二手书店,我觉得大部分是被大陆的人带起来的。可能他们要去找一些书,因为繁体版的书和简体字版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但是可能他们一本书只出了几千本,可能就只有在二手书店才能找到那些书。我觉得二手书的存在,其实是被很大一部分人需要的。

观众:我今天看这些片子之后,发现很多书店是有一些文化的诉求、或者凭借着情怀去做,还有一些可能是从一盘祖业做过来的,但让我很惊讶的是茉莉二手书店,它可以开到六家,肯定不是靠一盘主业和一点情怀可以维持的了,它要面临房租等等等等的问题,我们看到的这个片子可能只是一部分,那它在水下的冰山,肯定会有非常非常多的信息。我看到很多关于开书店的文章、影响,大多都关注在情怀这个方面,但其实如何选店面、调库存、商品怎么摆放等等,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人,但是我很纳闷为什么大家对这些技术细节不那么在意。我想知道主持人能不能分享一些相关的信息,或者在哪里能看到这些信息?

王大宝:上一期活动其实我们有讲到一些书店招人的事情,其实在书店的工作内容非常琐碎,从跟出版社订书,到检查数量对不对等等,还要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很多书店是有数据库,点击一本书就可以看到它在哪一家店、哪一个柜台,但是系统也是要花钱,之后还要考虑要不要升级等等的问题,刚刚我们看到茉莉二手书店录入信息那个房间里面全是书,你说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那些书录进去?所以其实我觉得在书店工作的人真的都非常厉害,这比你简单地洗盘子、送饮料更要繁杂。所以其实在书店工作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耐心、细心,真的是去做事情的人才可以胜任。如果有机会的话,去书店做一些兼职可能会了解得更多,我们常常看到一家书店美美的,但其实它的背后有很多人一直在付出。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在书店工作,一定会有所体会。

观众:我特别赞同你说的开书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书,十八岁的时候在书店打过工,我之前特别喜欢小朋友,就在书店的儿童区工作,当时我以为儿童加上书会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但工作了两个月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今天之所以来这个活动,是因为我去年去了一次台湾,当时计划想去茉莉和好样本事,但是后来因为行程的关系没有去上,今天想来看看我当时没有去上的书店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台湾的书店和我们大陆有一个区别就是,每家书店的个性非常强,我当时去了一个台北市立美术馆里的书店,他们里面的东西都和设计非常相关,我当时去逛了之后写了一段话,我想把这段话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关心书店的原因——“台北正在申请2016年国际设计之都,全民对于原创都有极大的包容度,而这个书店也有一角,留给这座城市的新生力量,以及世界各地的优秀创作,在这个书店里,原创区有个部分是留给台湾本地的绘本的,全台所有的创作者都可以在这里齐聚,绘本普遍价格在300到500新台币,大概60人民币左右,如果碰到非常喜欢的作者,买上一本也是可以接受的价格。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是,不论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场,总有明白这份珍贵的人愿意买单……”

观众:我之前和朋友讨论过关于实体书店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实体书店,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给到很多人一些方便,很多人在网上买书可能不只是因为价格,他可能是在网上看到,知道了我现在就可以买这本书。我朋友就说:“如果实体书店有一些网站,告诉我现在有哪些书是可以去买,哪怕价格高一些,当我看到这个信息,可能我就会去书店看一看再买。”我不知道实体书店有没有想过这些事情?我有一个朋友和熊亮很熟,她说熊亮在给出版社画书稿的时候,他要的价格很高,他说:“我之所以要这么高的价格,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国内画儿童绘本也可以画得很好。”他就是想要有这样的一个状态,那我就想,书店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讲情怀的同时,也应该给自己一个更严厉的角度,虽然我们知道形势严峻,但我们需要去想在这样一个残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让读者在这里买书。

王大宝: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聊情怀这件东西,因为对我来讲,情怀是高层的东西,而我只是在这里工作,你说的我完全可以理解。对于在网上买书,我觉得书店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很多书店变成了网上书店展示的地方,我们也在努力地去协调这样的落差。

刘松:大家好,我是刘松,做書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谢谢各位关注做書。这个系列的放映结束了,我来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做这个放映。

这部纪录片是去年9月我在豆瓣看到的,当时觉得很惊艳,去网上搜索看了几部。可能和我自己的职业经历有关系,我自己本身就一直想做这样的行业记录者。我在书店做过四年,到出版社以后也一直和书店打交道。所以特别了解,我们也有无数个这样的小书店,北京就很多。就是没有人来记录这些书店的故事。这些书店,不管是开书店的人和他们开出来的店,都很有故事和味道。还有一个,在很多事情上,书店之间是不能相比较的,因为各自的目的不同。一个人开的书店一定是和他的精神世界相连的。

当时看到这个系列的片子,就想着,做書是不是可以组织大家一起看。开始想得特别复杂,还想到是不是可以和台湾那边的版权方合作。操作起来比较难,就作罢了。还有一个观影形式,因为这个片子有40部之多,每一部3分钟,而且每一部小片子都是互相独立的,多半是很小很小的书店,所以不能连着看,不能干看。后来我去买了碟,找到大宝,商量着怎么弄。恰好后来这部纪录片的衍生图书《书店本事》也出版了,书里讲了很多这些小书店背后的故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库布里克就有这本书,大家可以去买。

反复沟通,后来确定分为四次放映,每一次10部小片子,每一部片子放完,由大宝来进行背景信息的补充,和她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到去年11月,这个系列的放映算是定下来了。第一期在库布里克书店,12月30号,后来又去了单向街和时尚廊,最后一期本来想去南京先锋的。原来想,每一期我们都换一个书店来办,很遗憾,因为我和大宝都很忙,就没有成行,但我觉得以后还是会去先锋的。

还有这个书店系列的活动的名字。我们一块儿想了很多个,后来定了这个。书肆,是古代书店的名字,加一个纪。回到开头讲的,我们希望能够坚持做好一个记录和整理者。这个系列的放映,算是一个开始。希望我们可以坚持下去。

非常感谢主持人、库布里克书店的店长王大宝同学,没有她,就没有这一系列的活动。还有我们的设计师刘伟,摄影师卢卢。还有我们的志愿者魏辰翔、陈诗。谢谢大家。


现场图集



活动团队

策划 刘松

文案 王大宝

主持 王大宝

现场 魏辰翔

设计 9527

摄影 淑婵

编辑 陈诗


做書,让出版更简单

长按关注

微信号:ipublishing 微博:@做書

联系邮件:ipublishing@qq.com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各栏目内容

关于做書|入行指南|经验之谈|书店|设计|书单|招聘|编辑手记|文案|数字出版|出版人|沈昌文|张立宪|刘瑞琳|黄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刘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晓东|姜峰|设计|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诚品|PAGEONE|先锋|彼岸|方所|吴清友|钱晓华|刘苏里|钟芳玲|微信运营|微博运营|运营管理|大数据|kindle|豆瓣阅读|知乎|众筹出版|互联网|电商|当当|亚马逊|出版研究|出版观察|行业数据|畅销书案例|转行案例|吐槽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