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出版人,我愿你们平安

2016-05-10 黄一琨 做書

1.


14年前,我在北京朝阳区和平里的一个小院里工作。那是媒体人浪漫高蹈的年代,因为有了来自跨国公司的广告,报纸、杂志能够找到比较市场化的生存方式。我们不是来自于人民日报、新华社,却可以采访比尔盖茨。如果你是一个懒惰的记者,也许面对采访对象的第一个问题是:自从加入了WTO以后...


报社前面的那条路,大约几百米长,全种着银杏树。街两边有歌厅、按摩店、外贸店、卖羊肉串和羊蝎子火锅的各种食肆,每到秋天,一地金黄铺满整条小街。环卫工人殷勤地去除那一地金色,我的同事仲伟志总会表示极大不满。


在这个金色小街边上,14年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做一份橙色的报纸。许知远穿着白色的,蚊帐一样的亚麻衬衫,背着黑色大包,打一辆夏利车,去凯宾斯基饭店采访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CEO,这就是那个年代。没有边界、热气腾腾、充满可能性和焦虑。然而这段对我来说以为是一个“时代”的日子,竟然短暂得不可思议。


时代的划分实在很难定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下,当下又在此刻不断流逝,成为过去,未来正在不断涌来,途经当下,成为过去。如果没有意义的存在,时间又怎会是一条承载我们生命的河流?


WTO、姚明加入NBA,这种时代感很快在SARS带来之后结束了。我至今记得那次群情激奋的编前会,我们以为作为媒体人,将要走入一个新时代,并向一个已经远去的黄金时代致敬。时代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为要在记忆中留存对一段时间的想象。如果人无法坚持了,意义也就没了,时代就是一场幻象。


SARS让我的时代感一下子恍惚混沌了,并终结了我和我的同事们的乐观和自大。苦难、焦虑与茫然才是可怜的人类寻求意义的过程中遇到的熟人。


乐观和冲动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直到报纸神奇地在纳斯达克上市,因为中国的冒险家们遇到一个名字带“布什”字样的美国女冒险家,经此盛举,这份报纸神奇的气质开始逐渐消逝了。多年以后的一天,为了给家里腾出些空间,我把留了很多年的几份样报特刊丢了,那一刻,我终于算完全告别了这份橙色的记忆。


偶然一天,再次走到这个院子里,三层小楼还在,报纸的铭牌还留剩几个残字,难道是印厂排字工人的恶作剧?门口那一人高的野草呵,各有形状,恣意葱郁,就像当年我们的编前会,老许把脚搭在了桌子上,衣衫蓬松,于威裹着波西米亚披肩,傲立在毛发茂盛的华威旁边,老仲突然煞有介事地打上了领带,被大家笑为乡长。


报社还办了一家小食堂,每一个为报纸工作的人应该都记得大师傅做的酱肉包。午餐的时候,我们吃最地道的焖扁豆和酱肉包,加上一碗小米粥,然后擦完嘴讨论全球化和波伏娃。


对我来说,那段日子就好像是青春期的延长,也多少弥补了沉闷的大学生活的遗憾。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来吃酱肉包的还有刘瑞琳和他的同事们。她笑着说,同在一个院子,自己和理想国的同事们慕食堂大师傅的名而来,但又怕人发现。那时,刘瑞琳还不太有公众影响力,我们似乎谁都没有发现她。


现在我们的理想已经长了草,她的理想成了国。


2.


在传媒工作了十多年以后,我误入出版业,别人笑说我从夕阳产业到了黄昏产业。好在我对内容行业不可救药的好奇心发挥了作用:我很想知道,这个决定了我阅读的行业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而那些书背后的人究竟如何思考,如何工作。


我算是知道了,她们几乎都是女的,某一次我在出版社上了电梯,一梯里快有三十个女人,我站在其间开始发慌,手足无措。这是一个在回报上并不很吸引人的行业,男性都去金融、互联网了,剩下一群女子,(或说主要是女子),决定着那些雄心勃勃征服世界的男性们的知识体系,以及流行词。


这是一个有趣的行业,也是一个常被忽视和轻慢的行业。当我现在创业的时候面对投资人,如果在言辞中表现出对出版业的青睐时,会被人视为判断力有问题。这些用《失控》、《从零到一》、《重新定义团队》、《人类简史》等等图书装点自己谈资的成功男性,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二元的、单色调的,单线程进化的。


我的话会被不耐烦地打断。然而,我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些他们难以想象的事情。如果在今天的中国,十家银行有七家是花旗银行是什么感受?而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热度,70%是由外版图书提供的,和金融服务一样,图书也是一种标准产品。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最杰出的作品,如果可能,都可以为我们所知。因此这个传统行业事实上是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行业。


我还要对那些热衷IP的投资人讲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背后,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如果幸运,他会遇到一位可以在技法、人生和灵魂层面有交集的编辑。一位开始写作的人,一位鼓励写作者“统统先写在纸上”,其间没有什么规模复制的商业模式的存在空间,但是这是世间最有趣的商业模式,一个人开始写故事,一个人为了完成故事投入自己的天赋,许多人被这故事感动。从西塞罗举办晚宴,请奴隶朗读自己的演讲词,寻求客人们对作品的支持、反对以及意见开始,写作、出版、阅读从来都是一件热热闹闹的,让人与人因为共同热爱而连接起来的事情。


我几乎没有机会来论证这件事情背后的商业和社群价值。唯物主义的幽灵在我们这个世代当中无处不在。人类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我们会使用工具,而不是因为喉管能够发出有音节的声音,这些音节充满意义,虽不能物化,却让我们彼此辨认,彼此相爱。


语言变乱了天下,但也让我们彼此相交,出版业是让人类当中最孤单、最敏感、最有发言欲望的人,发出自己的话语,从而构建出大大小小的共同体。每一个伟大的故事不就是因为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共同的审美经验,因此所有被触动者被一种看不见的事物所连接吗?


是的,这事情可以挣钱,但是请让我把话说完!


有趣的是,从业短短四年,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行业。第一次收到国际版权代理的Proposal时,我感觉一扇大门正在敞开,我终于瞥见了这个世界上最敏感、最有趣、最话唠的人们在想些什么。他们的话语总在提醒我,有些人在这样思考和生活。


3.


中国的出版人并不快乐。这首先不是回报的问题,而是,他们的热爱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催化剂。他们像唐吉坷德一样与一种力量抗衡,这种力量并不是他们以为的“市场”,而是我们这个世代背后一种单向度的趋势。追寻成功,鄙夷忍耐;寻求安慰,否认苦难;不断进步,唾弃怜悯。


在这件事情上,我得承认互联网是一次革命和机会。说到底,它是一种低成本的迅捷连接方式,让西塞罗的晚宴可以再次复现。互联网也让处于长尾的兴趣和爱好连接、汇聚起来。你是如此热爱这样一本好书,但是发行和销售冷冰冰地说,印五千册吧。于是这些书就在北京六环外的某一个库房中如同秋天里的枯叶。但是,一个好故事有五千人来读,这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可以、也正在让这件事情变成愉悦的体验。


重要的是,亲爱的出版人们,你们内心的热爱到底是什么?你们是否还为一段鲜活文字所感动,而不是首先自动启动码洋计算公式。你,真的可以坚持,你的愿意独特吗?


你们应该是这个时代对抗无聊和平庸的关键力量。不用太害怕这个世代的力量,虽然有时候他们喧嚣、嘈杂,你需要忍耐,坚信真理与常识。四年前他们还用压倒一切的优越感宣告内容已死,渠道为王呢。


四年前,我如同传媒业的丧家之犬,误入了出版业。那时候传媒业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刻。今天回头来看,这场溃败背后的逻辑是,互联网对内容发行领域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而内容生产的部分没有及时应对这一变革。面对变革,人类组织的应对从来都是迟缓、僵化和杂乱的,而媒体领导者们是在这种变革中首先丧失信心和勇气的。他们成为这个时代势利的附和者。


这股潮流已经涌入出版业。和几年前的纸媒一样,出版业也同样在发行领域出现了危机,库存激增,新书起印量下滑严重。唯一的好处是,再也没有几年前关于内容是否有价值的种种噪音。


讲真,我其实不是一个出版人,因为自己多数的时间在带领团队开拓数字出版领域。数字出版的出现不是为了终结纸书这种介质。数字技术能够让出版业的内容更加结构化、人格化,更易传播。这一件事情,“数字出版”并没有做到,迄今为止,在人们基于社交关系的阅读内容中,最为厚实、出色的内容几乎无迹可寻。


因此我告别了数字出版这个虚假的数字行业,因为除了内容介质有变化,这个领域一切的做法都是复刻纸书。从事这个行业三年多来,我一直要面对一个问题,电子书对纸书究竟有没有影响。答案是没有,因为和纸书比起来,数字出版行业的规模小得不成比例。一些人松了一口气。但在我看来这才是让人担心的,因为导致下滑的敌人并不是可怜的数字出版行业。


4.


多年前,《经济学家》杂志的前主编JohnMicklethwait讲过一段往事,有人问他《经济学家》杂志的敌人是谁,他说是time。对方很疑惑,《时代》还能对《经济学家》构成挑战吗?他解释说,不是《时代》,是时间,是读者花在内容上的时间。


 这正是出版业要面对的挑战。亲爱的出版人,不要满足于你们卖掉的每一本书,也不要单单膜拜那些帮你们卖出图书的机构,而是真的确定人们正在阅读。细心地寻找倾听每一个阅读者,并成为我们朋友圈里们最有趣的人,因为你们从事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你们转发图书排行榜了!互联网可以用最迅捷的方式组织一场西塞罗的晚宴,只是,你可以做那位忠心的管家么?


我工作过的传媒业如今飘零地像片叶子,而出版业却坚厚如石。这是一个值得一生从事的事情,既然如此漫长,就当从现在开始改变。


拥抱变化吧,互联网连接人的媒介就是内容,你们应当自信,出版业沉积了最精彩的内容,互联网不是敌人;开始变化吧,不要满足于卖出一本书,要去思考人们真的花时间在这些内容上了吗,让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中更好地接触到你的内容,这是你的使命。


写到这里的时候,最近接触的一些孵化网红的机构告诉我,他们让网红更好凝聚粉丝的方式之一就是出版。看看,出版真的很新潮。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出版不等于出书。人类当中总有些人(比如网红西塞罗)愿意出来分享一个故事,一个想法,而这些内容通过深思熟虑地表达、通过传播,连接起人类当中另一些人,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思考。好了,我可以在这里用“社群”、“社交”、“共享经济”、“IP”等一切流行词重新讲这个故事。


故事永不落幕,出版正在重生。亲爱的出版人,我愿你们平安。


作者为赞赏出版首席内容官,有十二年媒体和四年出版从业经验,现专注于用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发掘出版业的内容价值。


做書特约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