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書2016年值得重读的10篇文章

2017-01-02 做書 做書

做書注:2016年,做書在360期推送中陪你们度过。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只我们小心翼翼折叠、哈气、放飞的纸鹤,希望能让你见之辙喜,拆之会意,藏之若宝。


2016年虽然过去了,但并不代表我们曾经放出的纸鹤“过时”了,那些做書背后殚精竭虑的故事;那些数十年人生经验倾囊相授的编辑心得;那些从业者们勘破迷障、参透意义的自我思考……并没有消散于时间之风中,依然在那里熠熠闪光。


由于我们暂时寄身于微信之中,信息的新旧交替就在分秒之间,昨天的信息已成陈迹、无从捡拾。我们愿意在新年伊始留出一天,让过去一年那些打动无数人、隔天却被遗忘的好文章“重见天日”。


即使人人都已成为信息速食主义者,但作为做书、爱书的人,我们依然要相信有些人、有些故事、有些书会超越时间而永恒,有些文字会超越瞬生瞬死。


2017年,我们也将对过去三年积累的优质内容进行梳理、组织、编排,让它们重新发挥价值。当然,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新的优质内容,陪伴大家每一天。


下面,是我们从2016年推送的文章中选出的10篇值得重读的文章,它们未必是阅读量最高、传播度最广的,却都是我们不愿意让它们滞留于2016年的。


做書值得重读的文章当然不止这些,希望大家可以经常翻翻我们的历史消息,或许就能发现你错过的一篇好文。


点击标题即可进入文章。


《亲爱的出版人,愿你们平安》


亲爱的出版人,不要满足于你们卖掉的每一本书,也不要单单膜拜那些帮你们卖出图书的机构,而是真的确定人们正在阅读。细心地寻找倾听每一个阅读者,并成为我们朋友圈里们最有趣的人,因为你们从事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


故事永不落幕,出版正在重生。亲爱的出版人,我愿你们平安。


《做一本书,给敦煌石窟上色》



为什么要历经203天磨难,做一本属于中国设计品质的大敦煌?为什么敦煌晒出不对普通门票开放的“家底国宝”(由于特窟和经卷保护),却坚持要用48块钱的“白菜价”做给普通大众?

这是一个敦煌研究院用国宝给中国年轻人做一本“为敦煌石窟上色”的203天做书故事。


做这书时,敦煌1650岁。我25岁。


《以30年的编辑经验,给年轻人一些建议》



我没选择职业,就是这么走过来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资格选择,我刚才说了,你们想改行就改行了,我们改不了行。但是呢,说实在搞出版,我从范用先生那里得到一个真理,如果你不喜欢书、不爱书,搞出版就没意思。


其实我们很多人进入出版,就是因为喜欢书,不为实际利益,我就喜欢这个书,即使这个书现在都不能卖了,还是喜欢。


《做完编辑,全世界所有的工作都能做!》



卖房子并不难,只说服五百个人就已经卖出五千万了,出版社得要说服五百个五百人,才能做到一千万元的生意,每一次说服完一个人,你就得重来,因为新书又来了,新书源源不绝,每一本书都有全新的沟通技术。所以从沟通的观点来看,世界上没有一个行业比书需要的工作和能量更多,一个能做出版的人,我看不出还上还有哪个行业不能做。

 

所以也许在今天的出版处境下,出版社会越来越少,但编辑是越来越有价值的。实际上沟通情景越困难,需求就越大。


买书只看出版社的人才是山炮》



所以碰到自己喜欢的书,先看看书封上还有没有印着别人的Logo,因为在很多合作中,独立策划团队都是全部工作的主导者,无论是选题策划、封面设计、内文校译基本都是他们一手操刀,出版社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流程,提供一下书号,做做基础的辅助工作。


如果真的特别痴迷某家的书,最好认清对象,别糊里糊涂爱错了人,如果对某家的调性特别鄙视,也最好找准来源,别不知不觉让“无辜”的出版社背了黑锅。


这些孩子的语文是音乐老师教的,所以他们的文字这样美》



还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叫王吉利的小姑娘在日记里写:“人会死为什么还要在世界上?会死就不要再生了,生了也还不是死吗?世上一点儿都没有公平的,到底为什么?要生了就应该千万年都不会死才对呀!可是为什么死呢?”

 

那一整天,我都在反复地想着这个真正的问题:可是,为什么死呢?


能够做这本纸书,最高兴的也许是孩子们。“我常常和孩子们说,当他们的作品结集成册的时候,那本书就是他们的小学毕业证书。”和我一起为本书操劳的赵媛媛老师,一看到这句话就泪奔了。


《在德国,谁有功夫想“坐地铁有人读书吗?”》



让书回归“生活用品”的原点,让书店回归“购书、阅读之所”的原点,让读书人出现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感觉突兀……这就是我在德国看到的“阅读的日常化”。这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德式阅读的力量”,而是一幅阅读回归其本来面目的正常图景。


以德国为镜,可以反观国内独立书店、阅读推广、“阅读LifeStyle”的种种扭曲之象。与其关注Shopping Mall里面新开了哪家逼格满满的独立书店,继续为书店的“逼格光环“添薪加柴。不如多去关注生长于社区土壤的小书店,让书店“祛魅化”,让书店成为家附近的精神居所。


《烧脑奇书<S.>中10个你可能会漏掉的细节》



回想近两年的做书过程,最后觉得:


我一定是繁体中文版《S.》最忠实的读者(笑),感谢台湾同行先做出来的激励;

在与陆智昌老师合作过程中向他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透过目力所及的文本冰山去思考海面下的逻辑和可能性,敢于尝试并也敢于推翻自己,忠实于书;

对一个编辑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安静地努力接近和达成目标,是一件幸运的事,感谢《S.》让我体验了这个奇妙的旅程。


《太早尝到了事物味道的我,写了些可以吃的诗》



苏本对我说,“我不担心这本书卖,是因为相信书的内容本身会打动很多人。包括有很多人主动愿意去推荐,包括你们也一样,我没有找过你们,但是你们看到这本书之后,就想要为这本书做点什么,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当有一本书出来以后,大家觉得好,就会主动的想要对它做点什么事情,我认为这个状态其实是最好的。”


前天看到止庵老师、史航老师、程璧都愿意帮忙推广这本诗集,打心眼儿里高兴。是啊,好书自有一种气场。

《有没有一份万能且有效的阅读清单?》



我失恋/感冒/孤独/初入职场/患有轻度抑郁症/想提高逼格,该读哪本书或哪些书?我很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却死活读不进文学名著,该怎么办?我只喜欢几首诗,有没有必要读这个诗人的所有诗集?读书是要逐字逐句读吗?


是不是等一本书全部读完之后,再开始读下一本书比较好?《追忆似水年华》真的是名著中的名著吗?畅销书都是垃圾?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吗?别人觉得是垃圾的书,我觉得很好看,说出来会不会很丢脸?


做書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