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6个人,你就有可能帮霍金出书,那给你10个人呢?

2017-05-26 北京出版交流周 做書

做書:

心理学上有一个六度分隔理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的“普通话”版本: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找对六个人,你可以联系到任何在世的作者,包括霍金。而现在,有十位资源积累深厚的出版人即将出现在你的面前,想想看,你能通过这十个人展开什么样的人脉网络呢?


✦ 本文根据2017北京出版交流周

5月25日Warm Up活动现场交流整理 ✦


嘉宾主持
王竞 / 中西文化顾问,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学

嘉宾 
Gloria / 上海99读书人版权总监
李恒嘉 / 理想国外国文学中心总编辑
Eric / 中国文学英译推广平台Paper Republic创始人



 进入出版行业,专业不重要 

 他们怎么做? 


外语能力 / 自学能力 / 换工作


来自台湾,专业是英美文学的李恒嘉,误打误撞进了大陆出版社工作,简体字不擅长但英文好,就开始负责版权,花了半年时间自学版权交易流程,换了两份工作,现在是理想国的外国文学中心总编。


善用人脉 / 调整角色


来自西班牙,学习历史的Gloria,经祖母朋友介绍进入出版公司从前台做起,不知不觉开始做版权,并负责外国文学版权的购买,来中国后误打误撞,加入了曾经的客户,现在是上海99读书人版权总监。


埋葬一个梦想再开始一个梦想


Eric,来中国学习中文的美国人,为了能留下工作,从记者开始尝试,写专栏,做翻译,终于找到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翻译了王小波的书后想推荐给外国出版社,过程中发觉版权讲书的重要性,开始自己做出版,是中国文学英译推广平台Paper Republic(纸托邦)的创始人。



 出版交流的关键词 

 NETWORK(人脉) 


编辑不要羞于用个人关系促成合作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特别茂盛的地方


>>>恒嘉和Gloria:我们是从合作关系开始,私交逐渐深厚


西班牙出版社由于“马尔克斯事件”,对国内的盗版情况有所顾忌,他们想先尝试和国内出版社合作一些其它的选题,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向中国销售马尔克斯的版权。


当时在西班牙出版社负责版权的Gloria塞给了恒嘉一本书,没有讲那么多背后的故事,只说这本书你应该看看,非常好。恒嘉看完之后非常喜欢,顺利地拿到了这本书的版权,然后她们喝喝酒抽抽烟就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


这本书,就是当时在国内一点名气也没有的波拉尼奥的书:《荒野侦探》。


>>>Eric和Gloria:第一次参加国际书展,我有点孤独


在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出版社会安排半小时一场的会谈,外方出版人跟不同的版权销售者谈他们的书。这么短的时间内,寒暄和叙旧就要用掉差不多10分钟,所以余下的时间里,大家一定会呈现非常专业的状态,积极地去介绍选题。但20分钟也还是不够,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利用晚上休闲的时间接着去酒吧或party聊选题,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你“伺机”深入推荐选题。


Gloria第一次去参加国际书展的活动时,谁也不认识,整晚都很害羞地待在角落里,看着别人又亲又抱。每个人都有朋友,自己却是很孤独的样子,这种感觉很不好。但还是决定要继续尝试,慢慢融入party,然后拥有越来越多的老朋友。打破僵局的开始很难,但一定要去尝试。


Eric第一次去法兰克福书展时很开心,想着那里到处都是编辑,这回可以和他们好好讨论自己的书了!可是到了书展所有人都很忙碌,他们跑来跑去,在各个展位约见会谈,每个人都有要忙的事情,只有他自己无所事事。后来他才知道,如果想要跟外方出版社的人见上一面,需要提前半年预约。“所以那一次,我连酒会都没得去。”


这也是他意识到fellowship特别重要的原因:之前参加另一个个Fellowship台北版权研习营(谭光磊策划组织)时,认识了一个朋友,后来在另一个书展又见到。当时依然是一个所有人特别忙碌的场合,大家跑来跑去,可是突然有人叫住你,hey!然后你回答,hey!在那个时刻,真的会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确实属于这里。


对编辑来说,参加fellowship

可以让新人盘桓在角落的时间越来越短



 外版书是未知数 

 所以我更相信朋友的推荐 


出版一本书好比一次赌博,因为并不知道它是否会畅销,一切都充满未知数。版权买卖更是如此。因为一本书要卖到另一个国家,当地读者会否认可,市场接受程度高低与否,是一个心里很没底、也很难拿捏准确的情况。


当要做一本书但没法判断时,有一个十多年的朋友曾经买过这本书,我就会去问他,这本书怎么样?你觉得好不好?在这么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能相信的,就是朋友的品位。


他会说一些判断,但是他的判断这中间有多少真多少假这都不重要,我只是相信他。信任往往能帮助你做最后的决定。


很多出版人都是这样的,他们常常看对方在做什么,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你们可能会产生竞争,但是在最开始我们都是彬彬有礼的友人。


图书行业是非常个人趣味的

口口相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朋友之间的互通有无 

 可以帮助建立专业的行业信息渠道 


每年世界上会有成千上万的图书问世,还有那么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我们其实不用担心了解不到信息,更应该担心信息爆炸。每天都有人发送不同的新书信息,关键不是怎么找到有用信息,而是如何去出筛选它们。


回到今天的主题——对朋友的信赖。当一堆书讯摆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很累,对信息的接收已经十分疲劳。这个时候你突然和某个朋友吃了一顿饭,在很轻松的环境里聊到某个选题,这时候你的朋友给你的任何想法和建议,可能胜过其它所有一百条信息,也许就会促成一笔交易谈成。


做版权,不仅需要筛选,还要做到抢先。当你收到一条信息的瞬间,可能国内有50家出版社也同时收到了。那么这时,私人关系就可能支持你最先得到更近一步的信息,也能帮助你给出最快反馈。


上周Gloria在纽约约了一个朋友见面,是她刚好在2016北京出版交流周上认识的。他们一起吃了饭,期间很自然地问了对方有没有新书。对方说有,于是就又很自然地了解了一些新书信息。可如果是你发了一封邮件给这位美国的出版人,他可能回复你时提都不会提这些书。


有的时候,当你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时

对方会很大度地提供或分享很有价值的信息

并能给你一定的指点



 容易漏掉的部分  

 怎样把中国的书和选题说的更吸引人?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德文译者叫阿克曼,是个德国人,也是刘震云的好朋友。他经常和刘震云聊天,很熟悉刘震云的说话习惯,所以他的译本非常能体现刘震云式特色。但是在德国,这本书卖不掉版权。


因为这本书的德文版译名,直接字面翻译成“我不是潘金莲”。这对于德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同比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字面直译为《我没有杀死我丈夫》;西班牙版书名,字面直译为《我不是一个坏女人》,大家可以感觉到,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吸引国外编辑们的注意力。


给国外编辑说一本书或讲一个选题,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把中国的特色说的更“好看”点儿。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把一本书说的有鼻子有眼,让对方对这本书有信心,愿意出版。(点我了解2017北京出版交流周)



 Q&A  


Q:对于一些尚未出名的国外作者,如何筛选并判断它们适合中国市场?


A: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作为版权经理,会先考虑公司的需求、发展和产品线,根据公司擅长的产品线去判断哪些书合适。


有时会给编辑们推荐选题,相信编辑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最后做书的人是编辑。搞清楚版权经理和编辑的角色很重要,版权经理的个人趣味太明显可能会让好书溜走,他的工作应该是提前把图书信息拿到手,然后推荐给编辑。


在西方,购买版权的是编辑,销售版权的是版权经理。

对中国编辑来说,想要输出版权应该去找外国的编辑,而想要去购买版权应该去找版权经理


Q:在对中国和外国文化都很了解的基础上,如何跟老外推广中国文学?外方目前对哪些类型的文学感兴趣?


A:中国的类型小说,与欧美类型小说存在分类和阅读习惯上的偏差,水土不服。反而是纯文学,不存在这方面的阻碍。给对方讲书的时候,你需要先讲解整个中国文学的情况,然后再讲这本书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这往往信息量太大了,所以想要一直抓住对方的注意力非常难。


比如我最近在推《中国在梁庄》,你必须在30秒到40秒间,就把这本书最大的卖点讲清楚,不然对方可能就会走神。好在你在书展上会见很多人,一天之内你大概会把一本书讲15次,所以每一次都是一个机会。你要去通过对方眼神的变化来判断对方对卖点是否感兴趣。除了精准的概括抓住要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是要对对方做充分的背景调查。你一定要去了解对方的出版社和你要见面的编辑,了解对方擅长或喜好做什么类型的书,找对了人,才有可能推出你的书。


给对方推荐一本书,可以用对方国家的某本书来类比,这是最好的推销方法,比如Eric曾用《暗店街》来类比王小波的某本书。这是目前我们中国编辑特别缺乏的能力,也是这次北京出版交流周fellowship主要训练的方向之一,就是高度总结概括一本书的能力。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出版社的人,推荐有不同侧重点的书

在两分钟内,用几句话把你的书介绍清楚


关于中国文学类型化的一些补充。


其实国外出版人最缺的就是做中国文学的信心,担心卖不好,就会把中国文学“类型化”,帮它归类。比如麦家的《解密》已经卖掉34个国家的版权了,但国外读者可能需要读到最后才发觉这并不是惊悚悬疑故事,“感觉被骗了”。现在国外对中国文学有了新发现——中国科幻,是刘慈欣的《三体》给了他们做这类书的信心,一个刘慈欣还不够,现在又来了一个郝景芳。最近德国的一个出版社买了郝景芳《流浪苍穹》的版权。


有时候找对了出版社

但找错了编辑

也谈不成版权交易


Q:语言能力在编辑和版权两样工作运用上的不同之处?


A:对编辑而言,语言绝对是加分选项,掌握外语能提高理解内容的准确性。因为当版权编辑帮忙拿到国外书稿后,需要编辑快速阅读并做出判断。对版权人来说,更看重语言的社交能力。做版权如果语言能力不好,基本就不要入行了。


而国外编辑因为对中文陌生,阻碍了他们对中国文学价值的估计,或者对翻译的水准也无法把控。经常看到很好的中文作品翻译到国外后,明显没有汉语读起来那么好,就很可惜。



 我们想告诉你  


现在很多外国出版人对中国图书很好奇,他们想要获得更多有关于中国图书的信息。


介绍中文图书,不能只扔给对方一个书单。你可以尝试做详细资料给国外出版人,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听到你讲。因为他们除了书,还会去看你的人,你在交谈时提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也会从你的语言上、脸上、声音上、思想倾向上……他们要去判断,是否愿意和你合作,他是不是信任你,你们是不是能够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晚上可以一起去吃顿饭、喝点酒、聊会儿天,兴许就能聊到你最近的工作和书,然后你也许就能等到对方说出那句:“请你展开讲讲吧”。


做書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做書活动团队

策划:大宝

执行:海陆、思红

摄影:曹玲

文字整理:狒狒、胡子、大宝


纸托邦活动团队

冬梅、Eric、闵婕


单向空间活动团队

氲梅、小红


👇👇👇


北京出版交流周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Paper Republic纸托邦和做書于2016年共同发起。2017年北京出版交流周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办、Paper Republic纸托邦组织策划,做書媒体统筹。

来自九个国家的十位出版人

世界知名出版社的编辑、书探

(点👆两行字可直接了解嘉宾及其所在机构)

将齐聚北京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出版行业


更重要的是

我们将要举办

一场公共讲座活动

两场半公开专业交流

一个为期一天的“模拟书展工作坊”


帮助你迅速拓宽人脉网络

拿到第一手国际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抓住与资深的国际出版人面对面的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