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2017-07-01 魏森垚 做書

前两天,清华大学与一位残疾考生魏祥的信件往来感动了很多人。


魏祥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魏祥在信中说,父亲2005年患不治之症去世,母亲12年如一日地背他上学,带他奔走于各大医院看病,3次手术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世事艰苦不过如此,最后魏翔以648的高分有望被清华大学录取。得知好消息后,魏祥写信给清华大学,“由于我的身体原因,无论我走到哪里,这辈子都离不开亲人的随身陪护”,所以请求清华大学“在接纳我的同时,能够给我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宿”。


清华大学收信后,招生办回复魏祥,一旦被录取,资助计划将立即启动,不仅解决宿舍,许多看到消息的清华校友主动提出资助魏祥完成学业并进行后续治疗。清华回信中说:


“相信未来的你,也会和活跃在各领域的清华学子们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


请你足够相信,相信清华,相信这个园子里的每一位师生,因为我们都在为一种莫名的东西付出,我想这应该就是情怀。


人生实苦,请你足够相信。”


清华大学公开了这封回信后,网友们留言说被暖哭了,这封信不仅写给魏祥,也写给了每个还在坚持去“相信”的人。


现在魏祥受到各方关注,“我和妈妈没觉得我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艰辛。能克服的困难一定自己克服。虽然身体有问题,但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魏祥先天残疾是不幸,仍活得有尊严是万幸。


所以,今天要分享几本大学时读过的书,书不算好书,但故事各个诛心,故事中的人在惨痛时运前从未求饶过,所以我很感激能在人格养成的时期读到这些书,至今还从中汲取能量。


曾经风雅的文人背影


胡风是个被赤子之心拖累到荒唐了一生的人。


作为跟随党一路从解放区来到中央的元老级文艺批评家,开国大典时胡风是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的,听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激动不已。


接下来,师承鲁迅的胡风对国内文艺理论提出意见,强调文学不能只写“光明面”,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这种作品是不真实的。他还建议,作家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己,而不是让官员们改造自己。


本来是学术上的争论渐渐变成政治问题。1952年,《人民日报》批“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胡风发声的机会越来越少。后来,调任到《人民文学》,却又因为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挨批,所有与胡风接近的作家的作品都无处发表。胡风为拖累了年轻作家而深深自责,一口气写下三十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后来所说的《三十万言书》,现在重新翻开,仍能感受到字字赤诚。1955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批胡风,胡风也被判入狱14年。《曾经风雅》这本书记录了很多细节,受胡风拖累入狱的妻子梅志出狱后四处打听胡风死活:


梅志几乎是跪下来恳求他:“你也该为我们一家想想,就认罪吧!”梅志还没敢说晓风(胡风女儿)两次考大学未取,都是政审过不了关,怕刺激他。胡风却朝梅志冷冷一笑“你以为我没认罪吗?只要我能承认的,我都承认了。”梅志劝他要提高到原则高度来检查。胡风不接话,忽然温和起来,安慰梅志:“你不要怕,没你的事,是我连累了你。你是一个听话的妻子,我对你是有罪的……”一番话,把梅志说哭了。胡风又劝梅志别难过,说他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得了。


1965年胡风出狱,当局让他写感想,他写下“心安理不得”。文革开始,胡风被派往四川老家下放,妻子梅志抛下儿女,一同前往四川下乡改造。


刚到四川,水土不服,梅志常闹肚子,呕心,手一下水就烂。而她那时被分配在苗溪劳改茶场医院,专干洗血绷带之类的活,双手成了烂桃……


胡风去了四川的监狱中被狱友辱骂,脸上被吐口水,甚至有人说,你能翻案,我手掌割下来煎给你吃,在这种折磨下胡风多次自杀,最终患上了精神病。1973年胡风开始由梅志照顾,胡风时常突然站上板凳大喊组织来接我了,或攥住梅志的手大哭大闹说有人来害我。或是往杯子中尿尿,说这是药,逼着梅志喝下去,有次甚至差点砍伤梅志。这样的折磨持续了近二十年,梅志和胡风一样,无数次想到死了便一了百了,但他们都在等那一天。


文革结束后,梅志走上为胡风平反的路。不仅为了胡风,也为了所有因胡风受牵连的朋友。


胡风冤案自文革结束后一共历时10年三次平反,直到胡风死后三年,1988年彻底撤销胡风莫须有的罪名。


这本书中像胡风和梅志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1931年在“华北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时,梅贻琦任清华校长,他认为所谓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他面对无限干涉教育的当局、个性迥异的大学教授、热血抗争的青年学生……斡旋于不同势力之间,守住了学术的一方净土。还有“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的辜鸿铭,林语堂评价他:“原亦只欲替中国人争面子出气而已。“有种”的北大前校长蒋梦麟等等,这些文化名人的背影曾经真坦荡也真风雅。


作者:  张昌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化名人的背影
出版年: 2012-3
定价: 39.00元


本书作者张昌华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书中不乏与文坛前辈的交往,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活在时代裂缝中的人


北大莫忘鲁思义。


很多人都知道北大未名湖的中心岛上有个鲁斯亭,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六角亭是为了纪念美国传教士鲁思义的。


鲁思义在山东传教时,像个乞丐一样四处筹钱,1912年到1915年期间为齐鲁大学筹集到30万美金。1918年教会希望在中国办一所正规大学,司徒雷登看重鲁思义的才能,一起创办了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任副校长时,又为学校筹到200万美金。他说:“我每次看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一类。”鲁思义非常不喜欢筹钱这个工作,但他说:“我不是做我想要做的,而是做我应该做的”。鲁思义为中国教育尽心尽力,与他经历过义和团运动有很大关系,当时中国民众间盛传谣言: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见识过义和团的愚昧后,发现老百姓轻信谣言,他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改变中国教育。要竭全力帮助中国,这片他心仪的土地。


《晚清尽头是民国》中写到,当时鲁思义和司徒雷登一起步行或骑毛驴去北京四郊选址无果,受朋友邀请来到清华大学,朋友问“为什么不买我们对面这块地呢?”接下来,他们请到著名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担任总设计师。建筑物的外形是中国宫殿式建筑,内部是西方最先进的设施。并从圆明园买来不少汉白玉雕、石麒麟、石狮等,以及喷泉平台、石桥和三根附有雕饰的华表。这个具有中国庭院特色的美丽校园,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这本《晚清尽头是民国》是我高三毕业那年偶然买到。虽然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别样视角挖了“历史”的墙角,现在读起来其中某些史料不太站得住脚,但吸引我的是书中这些活在时代裂缝中的人们如何用文心来雕龙,雕出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作者: 思公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近现代人物的不寻常命运
出版年: 2009-9-1
页数: 272
定价: 28.00元


三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下,奇人物遭遇怪命运。




活得像个人


《留德十年》是一位老师推荐的书。他说:“既然你决心走学术这条路,在开始前,不妨读一下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位老师不是很喜欢季羡林晚年被过分吹捧,但我猜他推荐给我的目的是:追求目标的路上免不了各种诱惑,如何走完自己的路?


坚持的人总被鄙视为怪异者或不懂变通的蠢货,但人活着不对得起自己那点情怀,难免太可怜了些。这本书季羡林写在耄耋之年,回忆自己青年时远赴德国求学,也曾挣扎踟蹰,最终选择主修印度学,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根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留学热,和现在的状况很像: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决不下于今天。留学牵动着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心。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


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


季羡林就是在这个热潮中争取到了留学机会,坐火车、吃“列巴”,穿过整个俄罗斯来到德国,看到的却是这样令人失望的景象:


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求学两年后,二战爆发,季羡林滞留德国,身处乱世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还能不能回家?有次小城遭遇英国投来的气爆弹,震碎了全城的玻璃,季羡林在路边偶遇德国飞机制造之父、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 Prandtl) 教授:


我赶忙喊一声:“早安,教授先生!”他抬头看到我,也说了声:“早安!”他告诉我,他正在看操场周围的一段短墙,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的。他嘴里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我陡然一惊,立刻又肃然起敬。面对这样一位抵死忠于科学研究的老教授,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导弹轰炸下的书桌前,季羡林悟出人生绝不只有痛苦的禅机。面对繁复的梵语,他悟出: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害怕时间,时间唯独害怕东方人。德国教授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干扰地观察问题的能力,面对战争中随时发生的空投和轰炸,季羡林学会了惊天地,泣鬼神,上至三十三天,下达十八层地狱,无不震动, 无不惊恐。


二战结束,季羡林面临留下还是回去的选择。“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我在哥廷根住了不是三宿,而是三宿的一千二百倍。”但他又说,“我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是我要走的时候了。”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223
定价: 18.80


走在一条开满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途似锦。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图片,阅读近期文章👇

点击阅读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