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险些无法出版的书,却成了感动我们半个世纪的畅销书

2017-11-21 做書者说 做書

恰如爱德华·纽顿在《藏书之乐》中所说的,“虽然每个人的藏书生涯未必都从伦敦起步,但迟早还是都得上那儿去,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好,但未必最便宜的书籍市场”,伦敦是爱书人心魂牵梦绕的圣地。


上世纪的伦敦,在一家书店里,曾发生过一个连叹息都是美丽的故事。



一天晚上,33岁的纽约“剩女”海莲·汉夫(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1997年4月9日)打开了《星期六文学评论》(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浏览到它的绝版书店广告。位于英国伦敦一家名为“马克斯·科恩书店”(Marks&Co.)的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虽然位于该版不太显眼的位置,但是“古董书商”“查令十字街84号”(84,Charing Cross Road)这样的字眼让她眼前一亮。


海莲试着给该书店去了一封信,附上一份书单,全是她“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她只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而已。


没想到,才过了20天,该书店一名落款简写为“FPD”的“店员”就给海莲回复。11月3日,这些书漂洋过海到了海莲的手中。


后来,海莲才知道这位“FPD”就是书店经理“Frank P.Doel”(弗兰克·德尔),一个尽卖便宜好书给她的好心人。马克思先生和科恩先生两位合伙人之下职位最高的就是他了。在这20年的职业生涯中,弗兰克要么到乡下去收书,要么在书店卖书,几乎没有到纽约出差的机会,而海莲几度有来伦敦“朝圣”的打算,但最终没有成行。但是她相信,“书店还在那儿”,弗兰克也会一直在那儿。



渐渐的,两人之间的通信早已经超越了买书人和卖书人的关系,1968年10月16日弗兰克给海莲的信中,落款“弗兰克”之前终于多了“love”。


到了这个时候,虽然在哈珀出版社(Harper Publishers)的编辑吉纳维芙·杨(Genevieve Young,中文名“杨蕾孟”,杨光泩的女儿、顾维钧的继女)的帮助下,海莲矢志的写作事业虽然有了些许起色,1961年出版了《混迹演艺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让海莲赚了点小钱。但她的其他几部书,还是没有钱可拿。大学都没怎么上过的海莲,想在纽约的文学界闯出一片天地。不过她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失败的戏剧作家、一个无能的电视界边缘从业者、看不到发表前途的儿童历史书写手。


此时的海莲孤身一人,身无分文,前程暗淡。


1969年1月初的一天,她一大早就起来,在各个图书馆之间穿梭,查找写作的资料。直到下午六点,她才抱着一大摞书回到家,照例从门口的邮箱取了邮件,由于手头拿着的东西太多,也没法一封封地细看,只见最上面有来自马克斯·科恩书店熟悉的小蓝信封。


因为忙了一整天,海莲又累又饿,情绪低落。她将信放在桌子上,准备等吃完了晚饭才看。她先来了杯马提尼酒,边喝边做《卫报周刊》(Guardian Weekly)的填字游戏。然后是做饭,饭吃完,填字游戏也终于做完了。这时,她泡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心情变得舒坦起来。然后,她拆开了信件。


原来,这封1969年1月8日由秘书琼·托德(Joan Todd)小姐从书店寄出的信上写道:“我非常遗憾地向您告知:德尔先生甫于上年12月22日(周日)去世了。丧礼则已在今年1月1日(周三)举行。


就在弗兰克死前不久,该书店的合伙人之一马克斯先生也过世了。她深切地感到:这两人的去世,就好像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马克斯·科恩书店,也从她身边被夺走了。她开始大哭,不能自已,不断喃喃自语:“我要为此写点什么。”



她将这些年的信件整理出来,投稿给《纽约客》,但《纽约客》只刊登了三分之一。海莲想到不如发给她的编辑朋友杨蕾孟看看吧。


因为这些文章还没有题目,因此她直接用一页纸打了马克斯·科恩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临时的篇名。


几天以后,杨蕾孟打来了电话,对她说:“我爱死它了,我哭了。为什么你以前总是送些我出版不了的稿子呢?”


但只有67页的“查林十字街84号”对于出版社太短,对于杂志来说太长。稿件被出版社退还给海莲,她丢到了桌子上,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


一天晚上,美国联美电影公司(United Artists)的剧本编审玛娅·格雷戈里(Maia Gregory)打电话给海莲,让海莲去她家。海莲一直在帮她审读小说,找出值得被拍成电影的小说。临走前,海莲拿起桌上的书稿,带给玛娅·格雷戈里看。


两个星期以后的一天早晨,电话铃响了。对方说:“是汉夫小姐吗,我是迪克·格罗斯曼(Dick Grossman)。”


迪克曾在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工作过,跳槽创办了格罗斯曼出版社(Grossman Publishers),1965年出版了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最好的一部作品《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at Any Speed),在纽约出版界和文学界颇有名望。对方接着说:“是你的出版商。”


海莲茫然地说:“我没有名叫‘迪克·格罗斯曼’的出版商。”


对方说:“我马上就会成为你的出版商!我们将会出版《查令十字街84号》。”


就在这本书定在1970年出版时,海莲一封来自马克斯·科恩书店的信。信中说:“在查令十字街经营50年之后,我们将于本年底关闭。”该书店的另一个合伙人科恩先生也去世了,他的后人无意经营书店,只好关门了事。


1971年元旦以后,出版商迪克来电话告知她:“英国出版商安德烈·多伊奇(AndréDeutch)希望在伦敦推出本书的英国版。他是英国最优秀的、最有品味的出版商。你找不到比他更好的出版商了!”


几个星期以后,海莲的代理人弗洛拉·罗伯茨(Flora Roberts)来电话说安德烈·多伊奇的出版合同到了,英国版的出版日期是1971年6月,预付款是200英镑。海莲没有多想,就说:“告诉他预付款不用寄,6月我会来伦敦自取。”


过了这么多年,弗兰克过世了,马克斯·科恩书店也倒闭了。海莲终于来到了伦敦,来到了这家书店。





以上这些内容,节选自一位出版专业的大学老师叶新的文章《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叶新老师在他的很多文章里反复提到,我们要感谢一个人——台湾的著名书人钟芳玲,谢谢她把这个故事讲述给中国读者们。


2001年,作为唯一有幸在作者生前采访过她的华人。她的名篇《查灵歌斯路84号》,第一次详细地向华人世界介绍了《查令十字街84号》和它的作者。随后,这本书被台湾书人陈建铭首次翻译成了中文,先后在海峡两岸的时报出版社(2002年)、译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


或许我们无力为海莲和弗兰克制造见面的机会。但在“做書者说”第32期,我们请到了曾在文字里相遇过钟芳玲和叶新老师,同我们聊一聊书店和人的故事。


“凡是与书相关之人,不论性别、阶级、职业,都最容易敲开我们的心扉,而且获得我们的热情和偏爱。”

——钟芳玲《书天堂》



 做書者说第32期 

“以书为业,人生有多少种可能 ”




地点


时差空间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77文创园内



嘉宾


钟芳玲 / 台湾著名出版人、作家兼访书家、书业顾问
叶新 /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 

钟芳玲:一个以读书、访书、说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赏书、品书与写书为工作和志趣的书女。虽然在台湾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学,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发现自己喜爱古登堡更甚于亚里士多德,自此弃哲学而投入与书相关的行业。曾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顾问、书店创意总监、香港国际古书展公关顾问、大学讲师等职,目前专事写作并任书业顾问,长期在台湾与大陆的报刊撰写与书相关的专栏,是华文世界首位近距离持续报导西方书店的传奇书女。现旅居美国旧金山,喜欢游走世界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与东西方书人聊书。著有“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是第一本近距离描绘西方书店的中文书,引发华文世界书店书写与书店观光的风潮,数度修订再版,迄今中文繁体字版与简体字版已有十余个版本;《书天堂》多角度叙述与书相关的话题,亦广受书迷好评,获台湾金鼎奖人文类图书奖与《中国时报》开卷版美好生活书奖;《书店传奇》则采集了非凡与平凡书店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位。第四本著作《四季访书》巧妙串连整合人物、读物、景物,是书女走访文人宅、畅游书乐园的见闻录。她的著作开拓了读者对西方书世界的视野与书店文化的关注,被誉为 “书店达人”、“书店大使”、“书店守护者”。

叶新:安徽歙县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博士,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管理硕士,武汉大学历史学、文学双学士。担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理事。著有《近代学人轶事》《美国杂志的出版与经营》《美国杂志出版个案研究》《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等,主编《出版教育探索与实践》《版权贸易教程》《环游谈荟》等,主译《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


活动流程


2017-11-25

 周六 下午 2:00-4:00


2:00-2:10 叶新老师开场
2:10-2:40 钟芳玲老师自述
2:40-3:40 钟芳玲老师、叶新老师对谈
3:40-4:00 提问环节



费用


30元/人
(用于支付场地费用)


支付成功即为报名成功,屏幕将显示入场券二维码,现场扫码入场。
报名后如无法参加,可将名额转让,不可退款。



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主办

做書




做書与做書者说

「做書」是专注于传播出版文化的媒体组织,致力呈现、传播出版的手艺和技艺,让出版更简单、高效。「做書者说」是做書发起的线下活动,定期举办。


「做書者说」的受邀讲者皆是真正在做图书产品,且在各自领域有所钻研的出版人。我们希望通过对出版过程中各个环节、细节和一些行业问题的探讨,让出版从业者和关注出版的读者更加具体、清楚地认识出版,认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希望让媒体和社会更加关注出版业,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到我们中来。


👇点击报名参加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