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百年前,他们已推开了书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的大门

2016-04-03 小乙 做書

已经不止一次,有朋友兴奋地来报,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被生动巧妙地运用到童书出版中,如何大大增强了小读者阅读时的趣味和实感,虽还没有亲身尝试过,想想必也不假:只要下载一个APP,然后扫一下书页上的条码,原本二维的怪兽就从书里“蹦出来”,还在你面前“跑来跑去”,估计真的很带感吧。


可我依旧忍不住想说,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关于“怎么在静态的、平面的书页上表现动态的、立体的世界”,并不是科技昌明的今天才被大家广泛关注,而是一个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创意工作者就在思考的问题,而且在让二维的书“动”起来这件事上,已经有前赴后继的人为之努力了几百年。



文艺复兴时曾有一本医书,为了解释胎儿在母亲腹中成长的过程,把画中孕妇的身体设计成了一系列翻页,每翻一页,她的肚子就变大一些,里面的胎儿也相应地变化。




传说达芬奇也做过一本尺寸很迷你的立体书,还有人找到了实物,只不过很快就被证明这是个赝品。



到了十八世纪,画面连续变化的翻折页被运用到了童书里面。图中这本书是给孩子讲圣经故事的。《圣经》里面提到了四种活物,狮子、鹰、人和牛,他们之间会互相转化。通过这个翻页,孩子可以很容易就明白他们是怎么变化的。


真正在书页上实现动态效果,则要等到工业革命以后了。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洛塔·梅根多佛。他是一个德国插画师,不过更像是一个纸上机械师。




这是他的代表作《Always Jolly》中的一幅图,画中人是一个自然学家,他正准备扑一只蝴蝶。当读者轻轻拉动画面下方的那根拉条时,自然学家的手臂就会往前伸,手中的网兜随之扑向蝴蝶,他的脑袋也会轻轻摆动。



梅根多佛的另一本书《Curious Creatures》里面呈现的则是各种萌界生物。在那个没有任何电子媒体的时代,梅根多佛的书里这种由拉条带动的复式联动装置——是不是看着有点像中国的皮影——几乎可以等同于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的动画片了。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藏家收藏他的作品,在旧书买卖网站上,一本1890年初版的《Curious Creatures》的售价超过两千美金。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立体书 [ pop-up book ] 面世,这下子,书上的房子、风景都立了起来,一本书仿佛成了一个能被带着四处走的剧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兰登书屋和以做贺卡起家的贺曼公司争相在立体书方面推陈出新,更是直接成就了一个立体书的黄金时代。


诞生于那个年代的《彼得·潘》


接下来的变革,我们均已见证:一股潮流涌向了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例如时下大热的虚拟现实在童书领域的一再实践;另一股潮流则依然坚守在“纸”这种古老的媒介上。

这是近两年大热的一本立体书,讲述了一个怕水的机器人的故事。


法国艺术家Arno的这本立体书《A Tiger in My Garden》不禁让人想到那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两年前它在博洛尼亚书展现身时,让那些见多识广的出版人们也大为惊叹。


和常见的立体书不同的是,这是一本需要读者自己动手完成的立体书。


需要读者的参与方可完成,这种单纯建立在“纸”之上的互动交流,也被许多通识类儿童书籍所借鉴。


这是一本介绍法国凡尔赛宫和“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童书。



书的后半部分采用了立体书的形式,而且还需要读者自己依照这份“凡尔赛舞会”搭建说明书来亲自动手完成。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鼓吹任何人去抵抗新技术,反而我认为,任何借助新科技改善了儿童阅读体验的创举,都值得夸奖。但同时,我对那些时至今日、依然还在和“纸”较劲的艺术家们心怀崇敬,因为每次当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你,就仿佛是通过阅读,拉起了你的手,邀你一同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经 瞳伴 (tongban_2014)授权转载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