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预告 丨《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

2017-04-10 中国法律评论



本刊自2017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第2期即将于2017年4月15日正式出版!

点图即可入手


本期五大重点话题


中国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


深刻汲取聂树斌案教训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整合与创制:聚焦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现代民族国家与契约社会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再阐释



《中国法律评论》

2017年第2期目录(总第14期)




亮点先看



卷首语

本期卷首语由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学》前总编辑郭道晖先生撰写,题为《中国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从我国法学期刊所处的困境出发,提出法学期刊时代使命的核心内容,坚持“只要是忠于人民利益,忠于事业职守,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总可以开拓出适度的自由空间,推进法学和法治建设的发展”。



对话

本期对话栏目以“深刻汲取聂树斌案教训·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题,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负责该案再审的审判长胡云腾大法官。胡庭长首先回顾了本轮司法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其推行状况,分享了第二巡回法庭的改革措施及其效果,然后围绕聂树斌再审案,重点讨论了错案追究制和司法责任制。这些话题除具有重要的学理研讨意义外,也深为广大一线法官所关注,相信此次访谈能够作出一份及时且真诚的回应。



专论

本期专论围绕“整合与创制:聚焦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刘松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翟国强研究员和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施鹏鹏教授,六位专家对时下正如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良议建言,既各有侧重,又富有灼见。



思想

当代著名思想史学家金观涛教授的《现代民族国家与契约社会》一文,立足于轴心文明现代转型的大历史观,指出加尔文宗具有两种分裂并存的超越视野,一方面其信奉的观念指向“通过立约来建立国家”,另一方面使得民族认同代替终极关怀,成为应然社会的正当性依据之一,由此造就了信加尔文宗地区作为现代契约社会起源的独特位置。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教授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再阐释》,指出对于十八大以来党的一些重要主张,应结合国家的法治实践和党的制度建设实践予以体系地把握。文章认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尤其体现在党纪和国法不能相互替代;国家法律高于党内法规,党内法规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

 

外交学院法律系教授李红勃《到人民法院去:当代中国涉诉信访的法社会学分析》,从涉诉信访的法律基础、运行状况和法治批判三个角度,对于当下中国涉诉信访进行了扎实的法社会学分析,文章指出涉诉信访展现出的问题与困境,反映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曲折和艰难。只有打破政治对法律的束缚与捆绑,释放法律自主性成长的空间,不断树立和捍卫司法权威,才能彻底解决涉诉信访的难题。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戴昕《联署发文、合作研究与法学学术品质的提升》,针对目前法学界对联合发文进行限制甚至禁止的现象,通过周详的实证分析指出,我国法学核心期刊不应采取、坚持拒绝刊发联署论文的规则,因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合作研究的有效开展,不但无助反而可能妨碍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师王进文博士的《“人的尊严”义疏:理论溯源、规范实践与本土化建构》,从人的尊严的思想脉络入手,溯源式地考察人的尊严从道德哲学转化为宪法规范的历程,依托立法最为典型的德国《基本法》,从教义学的角度对其在宪法上的功能做出分析,主张尊重多元价值,以宪法基本精神为指导,建议将人的尊严明文入宪,构筑人的尊严保护的宪法依据。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李谦《人格、隐私与数据:商业实践及其限度——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通过深入剖析案件事实和法律争点,细致解读终审判决书,揭示案件中所蕴藏的理论线索。文章尝试总结出当前数据商业实践的功能和意义,批判性地指明其对数据权利构造及法律理论的销蚀作用,会造成法律赋权空洞化,难以应对急剧变化的数据商业实践。



影像



张建伟

本栏目文图资料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供

“淮安府署”为张建伟教授毛笔题写





批评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撰写《韦伯的宪法设计与国家监督体制》一文,系对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著作《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的阅读笔记,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富有裨益。

 

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江玉林教授新作《赖和文学与殖民法律批判》,以赖和这位被誉为“台湾地区新文学之父”“白话文学的推手”为主线,讲述其自1920年代起陆续发表新诗、小说,以现实风格笔调讽刺日本殖民法律的横逆统治,带有浓厚人文关怀,为台湾社会底层劳动农工、原住民发声,成为台湾地区人民批判反抗精神的最佳见证。

 

《照进现实的理想与悲情——萧公权综合主义宪法观述论》一文,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师陈寒非博士所作,围绕萧公权先生富有魅力的宪法思考展开,指出必须从萧氏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学术进路来予以理解,作者文笔优美,用词考究。

 

针对目前刑事法研究中存在的话语误解现象,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高一飞教授的《刑事司法研究中的话语误解》一文通过例举常见的六种话语予以评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策略

第一篇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李亢司长的《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政策构想》,针对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改革的基本思路及重点任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第二篇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袁开宇先生(曾在著名金融集团担任重要职务)新作,题为《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文章在检视金融监管的既存问题与挑战基础上,阐述了“单一机构为基础的监管模式”不是良方,而“以协同为基础的统一监管模式”更具比较优势,不失为一种有助益的理解。




《中国法律评论》

2017年第2期(总第14期)目录


卷首语  

郭道晖:中国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

 

对  话 

专访胡云腾大法官:

深刻汲取聂树斌案教训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专  论  整合与创制:聚焦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于  安:反腐败是构建新国家监察体制的主基调


姜明安:国家监察法立法的几个重要问题


秦前红: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与全国人大授权之关系探讨——以国家监察委员会为研究对象


刘松山: 对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


翟国强:设立监察委员会的三个宪法问题


施鹏鹏: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侦查权及其限制

 

思  想 

金观涛:现代民族国家与契约社会


李树忠: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再阐释


李红勃:到人民法院去:当代中国涉诉信访的法社会学分析


戴  昕:联署发文、合作研究与法学学术品质的提升


王进文:“人的尊严”义疏:理论溯源、规范实践与本土化建构


李  谦:人格、隐私与数据:商业实践及其限度——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

 

影  像

张建伟:淮安府署


批  评

季卫东:韦伯的宪法设计与国家监督体制——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阅读笔记


江玉林:赖和文学与殖民法律批判


陈寒非:照进现实的理想与悲情——萧公权综合主义宪法观述论


高一飞:刑事司法研究中的话语误解

 

策  略

李  亢: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政策构想

袁开宇: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点图即可购刊



《中国法律评论》

2017年变更为双月刊

全年6册(300元)






基 本 信 息


作者:中国法律评论

定价:300.00元

出版:法律出版社

期刊号:CN10-1210/D

出版时间:2017年

册数:全年6册装





征订单可长按图片,下载到本地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