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司法大数据与传统小样本的衔接 | 北大法律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通识讲座之一

2018-01-10 中国法律评论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经过六十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高瞻远瞩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对于法律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已经释放出诸多重要的信号:


首先,新规划力挺人工智能在司法工作和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


其次,新规划强调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最后,更具前瞻性的是,新规划提出“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法学赫然在列,法学教育的变革已然箭在弦上。


为了回应这一新规划中关于法律与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北京大学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了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与法律交叉学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规制研究,完善大数据时代立法,在法律规则层面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促进人工智能带来的新行为、新现象的合法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新规则、新制度。并以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平台,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对法治人才的新期待、新需求。

 

同时,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将致力于为法律与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积极助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良性结合与长足发展,为国家法治发展进步不断贡献力量。

 

 “法律·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识讲座”是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推出的大型系列讲座,其目的在于启发非专业人士思考如下基础问题:


什么是大数据?

什么是人工智能?

如何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律场景之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对司法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又将会对法律服务业产生怎样的冲击?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如何改造或者颠覆法律教育、法学研究?

如何从法律、政策、伦理层面思考对人工智能的规制?

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为非专业人士奠定法律·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识基础,以便消除公众中存在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不着边际的恐慌,为生活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每个人提供一个理性思考的根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