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创客培育的“十八洞模式”,苗寨嫂子点亮新生活


      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偏远苗寨,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巴地换成了青石板、沥青路,黄桃、猕猴桃基地相继建立,前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

      而这个小小的村落,如今也成为一群苗寨嫂子的“创客空间”——“秋妃”苗绣坊、“舌尖上的苗寨”土特产经销店、“金兰土蜂蜜”坊、“幸福人家”酒坊、“爱在拉萨”饭庄……每个十八洞村的“网红点”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位嫂子创客的“奋斗史”。这群深居简出的“苗嫂”成长为小有成就的“创客”,也是我院打造创客培育“十八洞模式”的最好见证。


      【扶志】激发创业动力,苗寨嫂子成创客明星

      在十八洞村,有一个名为“舌尖上的苗寨”的店铺。由于店铺位于两个村寨相连的“必经之路”,老板娘石远女热情好客,店里售卖的土特产物廉价美,因此不少游客都会选择到此“打卡”。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石远女心里特别感慨:在4年之前,她们一家算上政府补贴、村寨福利分红、个人家庭养殖、农作物收成等全部收入,也只有1万多元,刚刚迈过贫困线水平。

      “我们都没什么文化,丈夫身体残疾,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确实不小。”45岁的石远女是地地道道苗家妇女,她坦言,自己能够想的办法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儿子在镇里念初中,每周一早上入校、周五放学回家坐车往返一次,一周五天家里只能提供15元零花钱供其开支,而这还包括往返学校的路费。

      石远女一家的情况,被我院驻十八洞村的帮扶工作组发现了,能不能为这一家子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路?2017年7月,带着这样的想法,工作组的师生登门拜访。“听说我们来自省城的高校,他们夫妻俩非常热情,拿出自家做的点心招待我们。”工作组组长、学院副院级领导刘晓林对第一次与石远女见面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位苗寨嫂子热情好客、能说会道,为何不发挥自己的长处,开个特产店做点生意多赚些钱?


      但对于刘晓林的提议,石远女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要开店做生意需要本钱,我们拿不出来。而且,我们又没有一技之长,谁又会来买呢?”石远女认为,得益于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只要省吃俭用日子也过得安稳。“做生意有风险,万一亏本了怎么办?你们能帮我们一时,还能帮我们一辈子?”

      被石远女拒绝之后,工作组并没有放弃,一连6天,大家天天登门拜访。“我们给她讲了很多创业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分析了很多现在的政策,帮助她树立创业致富的信心。”最关键的是,学校决定出资帮助他们建好店铺,还拿出了土特产品销售的宣传计划,并承诺“帮扶不限期”,终于,苗寨嫂子的创业动力被彻底激发了。

      从动工到正式开业,“舌尖上的苗寨”的建成仅花了1个月时间。工作组大到请人修路小到教石远女使用微信首付款功能,一揽子全部帮到底。店铺建成那天,刘晓林代表学校还将一块“舌尖上的苗寨”的招牌,授给了石远女夫妇。“我们就是想给他们一份承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起初,石远女只是卖自制豆腐,在工作组的点拨之下,她决定把自家的黄豆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工作组又送来了制作豆制品的机器,并安排专业创客教师现场指导。开了一段时间店之后,石远女发现游客们对环保时令蔬菜青睐有加,于是她又向工作组求助,开始在自家山上种起了蔬菜。

      而为了吸引客源,每推出一个新产品,工作组就帮忙设计一块宣传广告牌,“舌尖上的苗寨”越来越红火,石远女一家也越来越富足。据统计,店铺的纯收入2019年已超过4万元。而石远女也成为当地竞相学习的“创客明星”,还登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


      得益于创客教育,苗寨嫂子石远女有了更多的创业梦想。她目前正在学习如何做好网络销售、如何把特产品做得更有品质、如何与邻村村民合作收购更多土特产,甚至,她还在苦练普通话,要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把“舌尖上的苗寨”卖得更远更好。

      【赋能】“田园课程”、“云上课堂”,苗寨嫂子练就创业本领

      十八洞村特殊的人文旅游优势导致游客日渐增多,可具备专业知识的导游匮乏,苗嫂们又要工作没时间学习,怎么办?那就将课堂搬到乡村田园。

      在十八洞村就有这样一个“田园课堂”,这个课堂由我院与十八洞村所在的花坦县职业中学教师共同合作。大家分工明确,学院负责培训当地职中老师、援助教学设备,工作组与经过培训的职中教师则负责在十八洞村田间地头现场手把手教授苗嫂创业技艺。就这样,不管是在某一户前坪,还是在苗嫂劳作的田间,都能看到工作队和职中教师认真上课的身影。


      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这些有意从事导游工作的苗嫂,虽然从事导游工作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却和专业导游水准不差上下,很快就成为了十八洞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田间课堂”的实施既解决了课程教学,也解决了距离较远、无法实时指导的难题。截至目前,累计达约5950人次。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苗嫂们便萌生了想用舒适的民宿和美食留住游客的想法,如何经营好餐馆、民宿,开办好生态农家休闲项目,更好提高服务质量,一时成为了苗嫂们的心头之急。了解到苗嫂们的创业需求后,学校立即组织人员构建云上课堂。



      学校在超星泛雅平台上建设了互联网+农产品营销、餐饮管理与服务、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网店运营、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等8门特色创业课程,实现了网课资源下沉互通,苗嫂通过手机收看教学视频,有问题直接远程联系结对教师,有效解决她们在创业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学院累计为十八洞村的苗嫂创客讲授在线课程500余课时,苗嫂通过线上云课堂学习40余人次。

      此外,还与十八洞村小学建设了视频连线教室,学院的技能课程可以同步直播到十八洞村。


    【搭台】线上线下打造平台,苗寨嫂子有了创业舞台

      提起十八洞村的致富带头人,苗寨嫂子吴满金和丈夫龙先兰首屈一指。他俩创办了“金兰土蜂蜜”坊、成立了养蜂合作社,2019年,夫妻俩年收入达到50万元!吴满金很喜欢“金兰蜜”这个名字,因为这是从她和丈夫各自的名字里分别取出一个字组合而来的,而“金兰蜜”成就的甜蜜事业背后,也离不开学院帮扶工作组的贴心指导。

      龙先兰是返乡创业的,他发现野生蜂蜜近年很受欢迎,而十八洞村的自然条件也适合养蜂,于是,他便选择以养蜂为事业。2015年,因为一场相亲活动,双龙镇板栗村的吴满金与龙先兰结缘,俩人坚信“幸福生活比蜜甜,勤劳致富靠双手”。夫妇俩披星戴月地养殖蜜蜂,也曾担心销售问题。“丈夫养蜂你来卖蜂蜜,这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组合!”听到帮扶工作组的建议,吴满金动了心。



      就这样,“金兰土蜂蜜”坊应运而生了。学校派出了专业的创客教师驻村蹲点,手把手向吴满金传授销售技巧,从产品定位到包装设计,都给出了全方位指导。与此同时,还在线上搭建了“创客空间”,指导吴满金在淘宝上开网店,并对网页进行包装、设定搜索词、成功实现销售引流。“原来东西做得好还不够,营销做得好才能卖得更好!”吴满金对创客老师指导下创造的“销售奇迹”,颇为自豪。

      “其实除了动力和本领,苗寨嫂子要真正成为创客,还需要创业的舞台。”刘晓林认为,这样的舞台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什么火就一窝蜂做什么”,而需要她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本领技能的基础上,再量身打造。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目标,在梨子寨和竹子寨,我院精准选取了5个贫困家庭,根据民族特色和家庭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打造了“爱在拉萨”饭庄、“秋飞”苗绣坊、“幸福人家”酒坊、“舌尖上的苗寨”土特产经营部、“金兰”土蜂蜜坊等5个特色项目,助力十八洞村开展苗族文化推介、技能培训、农产品开发及电商平台建设等工作,推动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这些项目,都是学校帮助苗寨嫂子打造的线下创客工坊的典型。而线上的创客空间也“硕果累累”,据统计,十八洞村有各类电商网店24个,其中18个由该校结对指导帮扶的嫂子经营。“线上线下打造的平台,让苗寨嫂子有了实践创业的舞台,也实现了了时时、处处能创业。”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翠明介绍,学院在十八洞村开展的苗寨嫂子创客培育的探索,也是学院“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积极开展“党建+扶贫”新探索的生动写照。

      
      2018年以来,我院党委与十八洞村党支部根据“党建1+1”建设协议,切实加强党建帮扶工作组织领导,压实党建帮扶责任,指派1名副院级领导担任驻村党建帮扶责任人,选派1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协助十八洞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协助规范党建资料,建设特色党建文化,助力创建新型农村党组织。“一个又一个苗寨嫂子成为成功的创客,也是学校深入开展‘两帮一增’(帮提高技能,帮搭建平台,增收致富)帮扶行动的最大收获!”

了解更多:

欢迎报考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京 马国平

主编:李云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