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贴 | 春招全面转入线上,求职防诈更加不能马虎!
求职季
毕业生求职正值金三银四,却遇到了新一轮疫情卷土重来!各大企业和毕业生不得不将招聘和求职全面转到线上进行。
尽管线上求职看似是疫情使然的“不得已”,但这两年也逐渐成为了“新浪潮”,“互联网+就业”已然是大势所趋!同学们也应积极适应这种新模式,并借助互联网“通达”的优势,找到令自己心动的offer!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企图利用同学求职心切的心理乘虚而入,借机实施诈骗。
春招如火如荼,
同学们求职反诈也不能马虎!
PS:小编最近就差点遇到一起诈骗案例,因此,特意梳理近几年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风险,希望大家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求职诈骗典型案例
案例一
黑中介以介绍工作为诱惑,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小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秋招时接到李某的电话。李某声称自己是某专业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给予小张海量招聘信息,甚至暗示自己公司有各大名企的内推名额,只需交中介费1999元,就能帮助小张找到心仪的工作。小张为获得更多机会,相信了对方说辞。之后,李某又以私人订制的名义让小张转账15000元,小张先后又转账近万元,最后才发现其招聘信息非常鸡肋,而名企内推都是骗人噱头。
案例二
公司要求入职者参加教育培训,被骗欠下网贷。大学生小刘应聘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对方以入职培训为由要求他与XX教育培训学校签署培训协议,还推荐他从网贷平台分期贷款23800元作为培训费用。小刘稀里糊涂借了网贷,察觉不对后要求终止培训解除贷款,不但遭到XX教育培训学校的拒绝,甚至还被对方以“违反学校管理制度”为由索赔23800元。
案例三
大学生应聘网拍模特,却变成掏钱拍高价模卡。小曾在招聘app上看到某传媒公司招聘网拍模特的信息。该公司打出时间自由、工资日结的宣传。于是小曾主动报名,并在面试时顺利过关。之后,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需要先交2800元来拍摄一套模卡做个人宣传,并告知小曾在接到正式业务后可以轻松赚回。小曾相信了负责人的说辞,并在交完2800元后又转了20000元做个人杂志的制作费。然而,在给完钱之后,小曾的正式业务并非之前所言有如此福利,该公司只是让她零星做了几单,便卷钱跑路。
案例四
借招聘为名,警惕非法传销。毕业生小陈到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称要试用期3个月,还要让小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邀请亲朋好友加入。最后小陈发现情况不对,但自己和朋友已经损失了不少钱财。
PS:新型传销: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证手机,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利用开豪车、穿金戴银等,用金钱吸引,让你亲朋好友加入,最后达到血本无归的地步。
案例五
公司签合同时扣押证件,大学生辞职后不给返还。毕业生小王应聘XX科技公司,在面试成功后,公司不仅和他签了一式两份的试用合同,而且当场以避免泄露商业秘密为由让他上交了自己的毕业证。工作了一段时间,小王因不适应组长作风而提出辞职。结果,公司拒付其工资,且要求扣押他毕业证一个月。小王最后通过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夺回了自己的东西。
总之,同学们在招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五“警惕”,警惕黑中介、警惕培训贷、警惕非法传销、警惕乱收费、警惕扣押证件。
如何更好地应对招聘,让我们熟记这些:
1.摆正心态脚踏实地
“天上没有掉下的馅饼”,这是很多人自小就知道的道理。可是,当一条“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宣传信息出现在眼前,总有些人轻易就放下了戒备。不法分子就经常利用求职者的贪心来乘虚而入。
对于大学生来说,摆正心态是首位。同学们应当树立起现实、务实的就业观。在具体行动上,要做到:结合自身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求职时看到“高薪”字眼首先对比衡量一下自身的实际条件,对于那些远高于行业平均薪资水平的招聘本身极容易存在陷阱,大家需要多了解市场行情价,横向比较一下其他公司岗位薪酬。
2.警惕乱收费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入职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同学们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举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警惕各类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等不法行为,并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
3.详细了解用人单位
对于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可从工商局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天眼查、企查查等企业信用查询网站查看公司基本信息,同时也可以到企业的官方网站查看企业的简介、发展历程、合作客户以及团队展示等,在官网上找到企业联系电话核实招聘信息真实性。官方平台对招聘公司的资质证书与招聘职位的合理合法、真实有效和实效性实时审核与监督,安全性比较高。如果发现信息有不匹配或者无相关数据的时候,要谨慎对待。
4.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参加网络双选会时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切忌因急于就业而盲目地向任何在线“HR”海量发送简历,特别是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号码和银行账号等重要信息,避免非法分子窃取、利用而造成名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5.签合同时多慎重
劳动合同或毕业生就业协议是就业合同的不同形式,具有法律效力。面试完毕,要慎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三方协议。签订协议时要仔细理解合同条文,不要盲目相信任何口头约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招聘单位录用员工应与劳动者订立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产品推销协议。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不要去签订以推广、促销为名的民事协议,更不要盲目签字,轻易交钱。
如果同学们不幸遭遇求职陷阱或就业欺诈等,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或投诉,涉及就业纠纷等也可申请劳动仲裁。
求职,是每个人必经的坎坷之路。
愿我们都有好结果,找到心仪的工作!
· 猜你还会感兴趣下面这些内容 ·
部分来源 | 中国大学学生就业、新职业资讯
整理 | 陈韵佳
上海大学就业信息服务网
https://zbb.shu.edu.cn
点击卡片,关注我们
帮小编【点赞】+【分享】哦,笔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