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悲鸿,秉承家风,幼年展露绘画天分

2017-08-03 坦腹斋
秉承家风,幼年展露绘画天分




— 徐悲鸿青年时期
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951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亭桥镇。徐悲鸿出生时恰逢中国社会多事之秋,封建政府腐朽、无能,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中国人民陷入了沉重的灾难之中。徐悲鸿的家境每况愈下,生活也更加贫困。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宜兴的一名乡土画家,而且兼通诗文、书法,在当地属于开明人士。家庭生活虽然贫寒,但徐达章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受父亲绘画做字的影响,幼年的徐悲鸿透露出诗文和绘画方面的天赋。十岁的时候徐悲鸿已经可以为别人画肖像,也能够帮助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添彩敷色了。

应该说,家庭传承式的教育方式和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实现了幼年徐悲鸿的启蒙教育,为他以后义无返顾地投身绘画艺术奠定坚实基础。

以画养家谋生,掌握绘画技法— 徐悲鸿父亲画像
1908年,宜兴遭受洪水灾害,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年仅13绥德徐悲鸿不得不随欺负辗转于临近各县村庄,靠写字卖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人画像,接触的既有平民百姓,又有达官贵人,各色人物虽各具不同,但画画的目的却非常一致:造型必须准确,人物形象要细腻、逼真,能够达到留影留念的目的。画得像,表现的美就成了肖像画的第一位要求。这些要求既增加了绘画难度,也促使徐悲鸿绘画技艺不断提高。此期间,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活,令刚刚走上社会的上年徐悲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在其有效的心灵上播下了吝惜弱者的种子,为他以后的人生态度和从事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 和合二仙
1914年,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去世,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他一人的身上,家境愈加贫寒,温饱问题时常缠绕其身。为补贴家用,也为了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决定走出家乡,只身一人到上海谋生。 

博览众家之长,矢志求学进取— 徐悲鸿与康有为画像
1915年,徐悲鸿先后两次在上海求职未果,历尽艰辛。就在他贫困潦倒之时,黄警顽为他联系到一份为图书馆绘制挂画的差事,于是,徐悲鸿在上海第一次拿到了30元稿费。工作之余,经黄警顽的牵线,拜见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先生,徐悲鸿携带的绘画作品得到了行家的赏识。之后,徐悲鸿以画为媒,有了更多见到名家的机会。他曾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指导徐悲鸿学习书法,还与他一同讨论中国艺术现状。在求学过程中,徐悲鸿有幸结识了一些绘画界的名流,名家大量的藏品和画作令他一饱眼福,大开眼界。

与老师以及名家往来,对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徐悲鸿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决心赴海外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他刻意画了一幅《骏马图》,以马的执着、坚韧和期许,来言喻自己的志向。此画即是被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兄弟大赞“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之作。

走出国门,画风追求发生改变— 西山古松柏图
徐悲鸿先是计划赴法留学,并且抓紧时间补习法文。由于一战期间,上海通往法国的航线中断,1917年5月,徐悲鸿只能先去日本。临行前,康有为题“写生入神”及“画天才”以作为赠别之言。著名画师陈师曾则说:“希望徐悲鸿此去沟通中外,成为世界著名画家”。徐悲鸿到达日本后,访遍各位书画名家、收藏大家,他足迹遍及各个博物馆,观看大量的藏画,收益颇丰。他被日本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吸引,他感言,日本画家已“渐渐脱去拘泥积习,而是能够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了高深、美妙的境地”。

正是这些感触,在日本求学和作画中,徐悲鸿的审美情趣和画风追求开始有了改变,甚至是有意摆脱民间审美风格,去追求高雅的绘画艺术。徐悲鸿于1918年在日本所画的《西山古松柏图》,便显现了他这一时期转型的迹象,这也是为其以后的写实主义绘画观的形成做了技术上的铺垫。

游历欧洲,崇尚写实画风— 箫声
1919年3月,在蔡元培和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动身前往法国,踏上了八年旅欧求学之路。巴黎当时号称世界艺术中心,博物馆中历代名家大师的作品琳琅满目。他频繁穿梭于各美术馆、博物馆之间,达到了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先进入朱丽安画院,大致掌握了西洋画的技法。在《悲鸿自述》中说:“吾居法,初习画于朱丽安画院,继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以弗拉孟为师”。之后,徐悲鸿在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校长弗拉孟的班上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石膏素描和人体模特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而转入油画学习部分,并成为巴黎写实派画家达仰的学生,有了名家指导,徐悲鸿进步很快。除此之外,徐悲鸿还游历欧洲其他国家并在德国呆了八个月,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体验全新的绘画经历。
— 双骏图
徐悲鸿在欧洲接受到了西方系统的绘画训练,这些是在他家乡、在上海甚至在日本都为实现的。并且,徐悲鸿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和艺术观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评判有了新的体验。在基本驾驭西方绘画技巧外,开始思考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融合问题。课余时间,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身体结构,积稿盈千,这为他以后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悲鸿的画马技艺沿袭了中国画法的传统和技巧,但在明暗对比、色块的运用上,体现了写实的细腻,丰富画面的美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仅国人赞赏有加,西方人也欣然接受并倍加推崇。至此,徐悲鸿尝试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嫁接,是自己的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老妇
1923年徐悲鸿的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这之后,有《怅望》、《箫声》、《琴课》、《远闻》等杰作问世。1927年,徐悲鸿选了9幅作品参加法国国家美展并且9幅画作全部入选,此后徐悲鸿享誉法国画坛。
感恩报国,热衷传播写实艺术— 徐悲鸿
1927年,徐悲鸿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此时的他,有了全面扎实的绘画功底,八年留学的经历以及在国外享有的声誉,使徐悲鸿一回到国内,便成为艺术界的风云人物。

回国后,徐悲鸿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1928年,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筹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出任首届美术系主任。同年秋天,徐悲鸿参加了“南国社”的筹办,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当时,“南国社”还存在一种“南国精神”即“我们在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这与徐悲鸿提倡的“真、善、美”审美原则如出一辙。同年,徐悲鸿接受了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的邀请,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1月15日正式接受任职。此期间他改革教学,贯彻写实主义主张,到遭到保守派的压力与阻挠,改革计划以失败告终,徐悲鸿毅然辞去院长职务,返回南京。


— 田横五百士



— 九方皋
— 愚公移山
这一期间,他以历史或古代寓言为绘画题材,采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方法创作了大量的大型作品。他把绘画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与国家命运、民族灾难联系起来,给予绘画新的社会使命。1930年完成了油画《田横五百士》,表达了他鼓舞全体人民抗击黑暗势力,坚持不屈不饶的斗争,争取最后胜利的思想。1931年,在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他创作了《九方皋》,借此希望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招贤和重视人才来挽救民族灾难,实现民族振兴。1940年完成了油画《愚公移山》的创作,以“愚公精神”鼓舞全国的军民斗志,支持抗战,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1942年,徐悲鸿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此时,他才思敏捷,新作不断涌现。他先后创作了油画《青城山风景》、《白果树——青城山风景》,中国画作品《懒猫》、《孔子讲学》、《落花人独立》、《群狮》、《立马》、《国殇》等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进入了巅峰时期。
— 徐悲鸿创作《鲁迅与翟秋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行政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深入到火热的建设工作中,用画笔描绘新中国建设的新景象,不间断的进行艺术创作。他虽然身患疾病,却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画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的肖像,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直到1953年9月23日的晚上病发前,还在计划着巨幅油画《鲁迅与翟秋白》等作品的创作。1954年,中国政府以徐悲鸿的故居为基础,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展出了徐悲鸿各个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
来源:中国徐悲鸿画院




坦腹斋主人 张大拙微信  zdazhuo

坦腹斋调整收藏品种,打包数个,以您意想不到的超低价转让一批藏品,有意者请加上面张大拙微信,索要图录。

坦腹斋名家作品选汇总

坦腹斋画廊销售名家作品选(一)

坦腹斋画廊销售名家作品选(二)

坦腹斋画廊销售名家作品选(三)

坦腹斋画廊销售名家作品选(四)

版权声明:坦腹斋致力于中国艺文的推介传播。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联络邮箱:101310273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