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结构建筑学专辑精彩内容导读 | 总174期( 2015年04月第2期)

【编者按】

Archi-Neering这一合成词,我们将其暂且译为“结构建筑学”,以表达一种探讨结构问题如何积极转化为建筑学思考的强烈意愿。20世纪以来,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分工与合作已成为建筑生产的标准模式,一方面,两个职业群体的互动协作创造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学科发展的日益自主和行业分工的过于僵化也给这种合作带来障碍,并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建筑缺乏创新特质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10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召开的——中日“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 Design)学术研讨会以及同名的建筑结构巡回展,正是以跨学科研讨来积极回应相关问题的一次尝试。

本期《建筑师》杂志策划并推出的“结构建筑学”专辑依托研讨会与展览成果延伸出15篇文章,将研讨会上富有广度和深度的理论阐述以及两种职业人多智慧、多途径的设计成果和合作经验呈现给读者。

我们期待这些成果作为一个开始,引出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更加开放的跨界交流,更具深度的思维激发,更富创造力的设计实践,成为真正推动我国建筑创新的学术动力。

本期专辑的精彩文章将会陆续在微信和微博的公众平台上发布,敬请期待!


精彩栏目推荐


理论与历史


·建筑学的另一种视角

——何为“建筑创新工学设计”(Archi-Neering Design)

(日)斋藤公男 文 王西 译


本文旨在介绍“建筑创新工学设计展”的主题——“建筑学的另一种视角”,即何为“建筑创新工学设计”(Archi-Neering Design)。针对该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或结构设计有着微妙差异的新词汇,本文首先将以历史实例来解释该“新视角”两个维度的潜在概念——人类在事物造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实现力”;并据其在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意象”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三种方式对建筑进行分类,进而举出代表性实例并加以分析,具体地阐释“建筑创新工学”的思想和理念。



山口县立运动交流公园多功能运动场


出云穹顶


霍奇米洛科餐厅,坎德拉,1957年


·结构工程师——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的文化想象

卢永毅 袁园 郑露荞


在高技派建筑的设计实践中,结构工程师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从结构工程师的视角重新阅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以求更加清楚地认识建筑师的梦想是如何在工程师的实践智慧中得以实现;随后,本文还汇集了部分关于这个作品的文化解读和建筑评论,试图以此论证,结构工程师的设计往往蕴含着建筑师难以预料的艺术潜力,但结构技术的创新实践总是要由建筑的意愿所推动,并终将转化为繁荣文化的独特资源。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广场立面



彼得·库克的“插入城市”



罗杰斯和皮亚诺的方案立面图



1970 年大阪世博会巨型空间框架中的铸钢节点



1930 年代后期林利思戈(苏格兰地名)附近的铸铁高架水渠,由Slammannan 铁道部门的工程师设计建造



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德国工程师海因里希·格贝尔命名的格贝尔悬臂梁



铸造厂内的格贝尔悬臂梁



莱斯在自己设计的、1987年落成的法国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一个温室结构内


·结构为何?

柳亦春


本文通过对一些与结构相关的历史案例的回顾,认为建筑师不能仅仅把结构作为一门技术的手段来看待,尤其在当代社会学科分离的状况下,建筑师在和结构师的合作中更应该就结构的意义保持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当代建筑仍然可以在兼顾社会环境等外在性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结构及其表现法展现自身的力量, 沟通内部与外部、人与建筑。



罗伯特·马亚尔,水泥馆,瑞士世博会,苏黎世,1939 年



菲利克斯·坎德拉,洛斯马纳迪阿勒斯餐厅,索奇米尔科,墨西哥,1958 年



路易·康,金贝尔美术馆:显示后张拉钢索的壳顶侧立面;平面、后张拉钢索和天光设计;壳拱断面



OMA:波尔多别墅,1994-1998年



伊东丰雄: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



佐佐木睦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结构简图


·日本近现代结构设计的发展线索

郭屹民


本文从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时间线索出发,对日本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纵览式的回顾。除了结构技术的材料、解析、施工等不同方面之外,本文还结合社会发展的背景,对日本结构设计在各个不同时期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爱媛县民馆



静冈骏府会馆



东京国际贸易中心2号馆


创意与实践


·三个建筑 (结构)设计

张永和


本文用图解的方式讲述非常建筑以结构为焦点的三个项目的设计过程。


玻璃钢宅


吉首美术馆



四合宅


·日常的结构:从Hi-tech到Hide-tech

(日)大野博史 文 陈笛 译


本文通过对诸多具体案例的分析,梳理了结构技术的进步与建筑表现的关系。同时,相对于为人所熟知的高技(Hi-tech),本文提出了隐技(Hide-tech)的概念:将结构构件与建筑中其他要素相融合,从而弱化其存在感的设计方式。


罗伯特·马亚尔设计,萨尔基那山谷桥



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研究室设计,GAE HOUSE


长谷川豪设计,驹泽的家


·小箭头群

(日)小岛一浩 文 胡佳林 译


本文以结构与形态相关的几个作品的介绍,阐述了日本当代建筑出现的从简化的“较少”到细分的“极多”的变化。“小箭头群”将通过更加细微的方式,集结成可以改变建筑形态的宏观影响。包括结构作用在内的环境正在成为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pace Block Hanoi 模型照片,外观


MOOM外观


白岛新站鸟瞰


白岛新站施工现场室内


高传寺大涅槃塔CG模型外观照片


No.174(2015.04)

《建筑师》目录


引言


8 专辑前言

卢永毅


9 对话·融合·反思

——2014 中日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学术研讨会评述

束林 周鸣浩


理论与历史


13 建筑学的另一种视角

——何为“建筑创新工学设计”(Archi-Neering Design)

(日)斋藤公男 文 王西 译


23 “结构建筑学”与“建构”的观点

王骏阳


26 结构建筑学

——触发本体创新的建筑设计思维

钱锋 余中奇


33 结构工程师——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的文化想象

卢永毅 袁园 郑露荞


43 结构为何?

柳亦春


51 日本近现代结构设计的发展线索

郭屹民


62 追寻日本木结构

(日)山田宪明 文 张筠倩 梁冀腾 译


创意与实践


73 优秀建筑与结构

沈祖炎 王烨华 李元齐


80 大跨度张弦结构体系的应用创新和一体化设计研究

丁洁民 钱锋 张峥 张月强 周旋


88 三个建筑 (结构)设计

张永和


101 从形式探索到逻辑追寻:走向精明营建

孙一民


111 结构设计的设想与实践:以AND 展览作品为例

(日)小西泰孝 文 李一纯 刘大禹

罗林君 解文静 傅义博 译


115 日常的结构:从Hi-tech 到Hide-tech

(日)大野博史 文 陈笛 译


119 小箭头群

(日)小岛一浩 文 胡佳林 译


122 Archi-Neering: 营造几例

李兴钢


附录


126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结构技术演进表

(1840~2014年)

吴明儿 束林 整理


133 信息视窗


——《建筑师》杂志微信公众号全面改版,更多经典文章可供查询与深入阅读。

——欢迎喜爱《建筑师》杂志的朋友们转发官方公众号所传播的文章内容,但请尊重杂志版权,勿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传播,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内容统筹:易 娜

微信编辑:刘 川 罗燕京

----------------------------------------

感谢关注《建筑师》杂志 微信平台

查找公共号:《建筑师》杂志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官方淘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