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05期(2020年6月)
编者按
现代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专注于纵向深度探索,更应注重横向学科关联。对于建筑学科来说,其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属性决定其更是含涉博杂。然,博,不能浅;杂,不能粗,学科的发展、研究的推进必依赖于精微明晰的界定和扎实客观的论证。
本期杂志刊载的几篇文章对学科边界界定、发展源流探究和跨领域研究均有较好的讨论,在此向广大读者真诚推荐。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栏目《“桥结构”视角下城市设计学科的时空之桥》一文金广君教授清晰详尽地耙梳出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及内涵的演变过程,厘清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交互作用及重要性,勾勒出城市设计学科内涵的基本轮廓,为该学科能够在我国人才培养和城市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依据;《东亚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研究基础及其特征取向》一文,详细地梳理中、日、韩三国的城市规划研究的发展过程与趋向,有助于读者区辨不同视野中的研究工具、价值与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近代城市史与规划史研究的进程;《从“昙花一现的未来模式”到“现代主义的更新范例”:伦敦巴比肯重建回顾及对城市更新的启示》一文借助英国现代城市更新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更新平衡机制、中心区土地功能、总体式城市设计、住区围合与尺度、美学争议与设计价值、社区营造与生活共同体”六方面的启示,以此为中国城市更新提供借鉴;《行人层建成环境发展态势文献分析研究——疫情后对高密度健康城区的再思考》一文从文献数据分析的角度,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建成环境及行人层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日本所藏两部〈营造法式〉钞本介绍》《“工学院运动”下的英国建造学发展:以米歇尔〈建造与绘图〉及其对杜彦耿〉营造学〉的影响为例》和《天津近代建筑师执业登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篇文章,分别从版本学、建造学和制度发展的角度巨细靡遗地梳理、旁求博考地论证,极大拓展了建筑历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不可丢弃的原始性——阿道夫·路斯的装饰观念思辨》《诗意与现实之间——波尔图学派的崛起与发展 》《布扎“构图”再认识》《多元探索与结构创新——埃罗·沙里宁建筑思想及其设计作品分析》四篇文章,分别从观念、学派、设计方法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展开深入多元的讨论,有助于读者透彻理解现代西方建筑理论。
“建筑技术研究”栏目《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的腔体导控技术》《形与力的平衡——基于偏心伞结构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睡眠病房声环境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特征转变及其趋势》四篇文章,分别从室内环控、建筑结构、声学和数字技术四种视角来研究现代建筑优化设计的可能性探究。
《文化语境下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三种策略》和《人民的建筑师——谢英俊访谈》两篇文章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来讨论从理念变成作品的策略和实施体会。尤其是针对谢英俊建筑师的访谈,期间其表达的观点“形式是快餐,符号是鸦片”“‘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是欧洲特殊时空下的产物。原来为普罗大众盖房子的,包豪斯建筑师到了美国之后,各个都为‘反动’的资本家服务——密斯的一张椅子要卖到几十万,布劳耶专心盖豪宅,跟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意涵已经背道而驰”……观点鲜明,耐人寻味。
衷心感谢为本刊精心撰文的各位作者,你们在各自领域的专注与深耕,使本期杂志得以精彩呈现。
目 录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004
“桥结构”视角下城市设计学科的时空之桥
金广君
011
东亚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研究基础及其特征取向
傅舒兰
018
从“昙花一现的未来模式”到“现代主义的更新范例”:伦敦巴比肯重建回顾及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杨震 于丹阳
028
行人层建成环境发展态势文献分析研究——疫情后对高密度健康城区的再思考
李相逸 崔冬瑾 袁磊 李发明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35
日本所藏两部《营造法式》钞本介绍
唐聪
042
“工学院运动”下的英国建造学发展:以米歇尔《建造与绘图》及其对杜彦耿《营造学》的影响为例
潘一婷
052
天津近代建筑师执业登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刘清越 宋昆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60
不可丢弃的原始性——阿道夫·路斯的装饰观念思辨
吴俊贤 虞刚
065
诗意与现实之间——波尔图学派的崛起与发展
卢奕蓝
072
布扎“构图”再认识
汪妍泽 周鸣浩
077
多元探索与结构创新——埃罗·沙里宁建筑思想及其设计作品分析
童乔慧 包亮玉 刘天卉 张喆
建筑技术研究
085
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的腔体导控技术
张帆 张伶伶 李强
091
形与力的平衡——基于偏心伞结构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张墅阳 王扬
100
睡眠病房声环境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
谢辉 朱凡一 刘畅 李亨
107
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特征转变及其趋势
陈中高 吉国华
景观园林研究
113
文化语境下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三种策略
黄勇 黄纳 白晓伟
建筑师访谈
118
人民的建筑师——谢英俊访谈
黄庄巍 谢英俊
精彩栏目推荐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通过分析美国城市设计作为“桥”的概念、学科定位及其内涵的演变历程,提出了理解城市设计学科内涵的“双桥框架”。进而在桥结构视角下,从结构稳定性一般规律的角度,论述了城市设计作为融贯学科的空间与时间之桥的内在构成,通过勾画出城市设计学科内涵的基本轮廓,为中国城市设计学科建设及其教育的讨论提供一个聚焦话题的平台。
▲理解城市设计学科内涵的“双桥构架”
▲城市设计空间之桥图解
▲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定位
针对东亚文化圈中经历了相似城市近代化历程的中、日、韩三国,涉猎各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相关的既有研究,选取构筑基础的代表性著作展开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东亚近代城市规划研究大致脉络与基础认知,总结并比较了三国研究的手法特征与价值取向。对于研究手法和价值取向的关注,旨在归纳可借鉴的研究方法、贡献于中国本土近代城市史与规划史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同时,通过建立东亚三国的比较框架,也提供有利于理解他国学者研究价值取向的客观工具。
▲三位日本代表学者的著作封面
▲孙祯睦的三册代表著作封面
高密度城市的建成环境问题是城市公共健康层面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而高质量与舒适度较高的行人层建成环境,对营造和谐城市微环境、预防病毒传播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流行性疾病的暴发,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以SCI科学引文索引核心集合Web of Science中2009—2019年的1077篇建成环境及行人层环境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建成环境及行人层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且近年对于以风环境为主的高密度城市物理环境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形式、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等方式,可以改善行人层建成环境,进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高密度城市风速剖面示意图
▲检索到的文献涉及的学科类别
▲所检索文献的作者中介中心性及发文量情况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本文介绍了现藏于日本的两部《营造法式》钞本——“静嘉堂本”和“内藤文库本”的资料情况,追溯了它们东渡日本的经过。尤其针对“内藤文库本”,梳理了该钞本在1905年抄成以后的递藏情况,根据其文字图样细节、书册分卷情况、抄写人落款等信息,确认了它就是竹岛卓一在《营造法式研究》中所称的“东大本”。
▲静嘉堂文库购入包括《营造法式》钞本在内的湖州陆心源旧藏书籍经过
▲内藤文库本《营造法式》钞本现状,关西大学图书馆藏
▲内藤文库本《营造法式》递藏经过
建造学,又称“营造法”“营造学”。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学院运动背景下的英国建造学发展对中国早期建筑学教育与近代营造实践的影响,本文基于伦敦摄政街工艺学院校史文献和中英书籍版本的追查,介绍中国20世纪30年代杜彦耿《营造学》的英国参考范本——《建造与绘图》从1888年至1959年间的变迁以及其作者米歇尔兄弟发展的建造学课程,为英国建造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供一个微观案例。
▲《建造与绘图》版本流变分析
▲《营造学》与《建造与绘图》援引关系分析(虚线表示另有其他来源)
▲《营造学》与《建造与绘图》的图像比较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建筑师阿道夫·路斯的装饰观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路斯的观念中,装饰因为具有原始性而被归为一种原始社会的落后属性,并以此作为现代建筑拒绝装饰的理由。但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装饰一直以来与建筑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路斯之外,森佩尔等人也使装饰的定义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从装饰的原始性出发,对路斯装饰观念的思辨,有助于我们理解装饰从建筑的“补充”到与建筑紧密相关的这一变化,进而阐明装饰如何体现出一种不可丢弃的原始性。
▲柱式作为核心形式与艺术形式结合的体现
▲编织产生的图案可以作为建筑的装饰,图为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
▲中银舱体大楼
诗意与现实之间——波尔图学派的崛起与发展
本文通过回溯波尔图学派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梳理其建筑师的传承脉络,探讨了该学派如何在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与批判中迅速崛起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同时介绍了波尔图学派的教学体系、理论构建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希望能对国内建筑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阿威罗市中心规划(Plan for central and Municipal Building in Aveiro)/塔沃拉对圣马可广场的借鉴,1963—1967年
▲圣玛利亚教堂对斯坦纳住宅(Steiner House,1910年)的借鉴
▲维亚纳堡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of Viana do Castelo)/德莫拉,2013年
建筑技术研究
由于大空间建筑尺度巨大、结构特殊、运行复杂等一系列特性,决定了其占地、用材和能耗问题比一般建筑更为突出,因而其设计中的绿色导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价值。本文以腔体导控技术为核心,研究“表皮腔”“内置腔”和“共生腔”三类腔体在建筑中不同的作用方式,探讨作为一种被动式绿色设计方法,如何使腔体成为建筑的空间发生器和自然接入器;在数据模拟和多目标统筹的基础上,实现腔体对于空间共享、场所营造和生态植入的综合导控。
▲表皮腔
▲内置腔
▲共生腔
▲干墙+U玻表皮腔
▲表皮腔缓冲作用分析
本文从偏心伞形态偏心但结构平衡这一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偏心伞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着重分析其在设计应用方面的平衡策略。根据偏心伞的平衡机制,从整体协同和局部稳定加强两个方面,归纳出组合平衡、自稳式平衡、基础协同平衡以及附加固定件平衡、配重平衡、材料预应力平衡和伞面折叠或弯曲共七种抵抗失稳及变形的策略。并结合相关偏心伞结构的建筑案例,给出相应的形与力关系图解,具体阐述这七种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芝加哥的北岸会众犹太教堂(山崎实,1964年):(a)施工照片;(b)建成后室内透视;(c)横向剖面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柱体与抗侧剪力墙:(a)布置平面图;(b)轴测图
睡眠病房又称睡眠障碍住院部,是针对睡眠障碍治疗的专业化医疗空间。声环境作为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与患者康复密切相关。通过声环境测试、问卷调查、仿真模拟等手段,对国内两所大型医院中的睡眠病房进行了使用后评估,得到了睡眠病房声环境的整体特征与空间设计依据。研究表明,睡眠病房的24小时等效声压级虽低于普通病房10dB以上,但声环境仍是医患满意度评价中最低的环境要素,其中夜间噪声是影响声环境满意度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U型平面与单外廊式空间对睡眠病房声环境的优化效益,并根据睡眠病房的特点,提出了交往空间与套间病房的布置策略,为睡眠病房提供了设计依据。
▲睡眠病房平面及测点图
▲各病房的混响时间频率特性
建筑师访谈
谢英俊是中国台湾地区当代知名建筑师,其19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的建筑活动形成了“新客家”和“协力造屋”两条主要脉络。2019年11月,笔者与谢英俊在厦门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谢英俊展示了新乡土主义建筑实践及其相应的理论思考与生成路径,它们以地域化现代建构美学为技术支撑,与包豪斯运动所承载的现代性、批判性有着直接联系,与19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乡土文学运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潮等社会思潮关联紧密,具有公共性、开放性、革命性和平民化的深层内在意涵。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模块搭建实践
▲河北地球屋建造过程
《建筑师》No.205丨2020年6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05期杂志
【新刊征订】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李鸽 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微信编辑:李雪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