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总206期(2020年8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编者按

营造,是复杂、体系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类长期行为。对古代建筑营造技艺的“深描”,既是对我国建筑演化机制探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入关怀和体察。本期重点推出“深描:古代营造的核心逻辑”专栏,特别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垚老师为专栏撰写导言,从宏大叙事到深描营造逻辑,丁垚老师将专栏臻选的五篇文章的研究特点娓娓道来。

《榆林十六窟壁画楼阁的铺作形制复原及其意义探析》《〈营造法式〉上、下昂斜率取值方法探析》两篇文章聚焦于斗栱这一经典命题,以敦煌壁画的建筑形象为根本材料,对几种铺作型的探讨,紧扣昂和华头子等构件的形式与组合,表面看来是独辟蹊径,实际则是在百年学术沃土上继续深耕,其中包含着缜密的推敲、广泛的联系与精细的比对。

《“打破-弥合”——从奉国寺大殿与镇国寺万佛殿梁栿-斗栱结合方式看大木作设计演变》一文的焦点是斗栱与梁栿的关联,同样是关注千年前的那段建筑时代,但并非针对图像的推测,而是在作者广泛筛选之后,将奉国寺与镇国寺两佛殿作为典型实例提出,两建筑规模迥异,地隔辽远,而在“放大镜”之下却有极为相似的营造表现,其中蕴含的文化与宗教“基因”之势不可挡,可见一斑。

近年关于巴蜀建筑的专题和个案研究亦层出不穷,《略论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转角及翼角布椽技术的“滞后现象”》一文竟可在 90 多例的庞大实例库之中展开种种探讨,题目中的“滞后”二字,应是作者反复排查、比较近百例殿宇的转角、结角的内外构造后,小心翼翼采用的谨慎措辞。

与以上几篇“由结果的分析以推测动机”之建筑史研究的经典理路不同,《侗族木构建筑的实尺营造》一文对侗族传统营造的研究是对工匠行为的“直接目击”,也是在地域工艺调查的基础上对工匠“知识”的广泛学习。

同时,“建筑思想评论”栏目四篇文章分别对柳亦春近作“边园”、路易斯·康的旅行绘画、透明性理论和松弛空间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中的两篇文章讲述了20世纪初,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时代中,中国建筑教育先驱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自由多元的个性、知行合一的作风,对中国今天建筑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失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栏目分别从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理论引介、价值探讨三个角度来讨论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

 “建筑师访谈”栏目的《法兰馨·荷本:构建“人,场所,目的”的女建筑师》介绍了荷兰知名女建筑师法兰馨·荷本的个人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她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局限于她作为建筑师所塑造的作品,更源于她与人和这个世界相连接的极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她所主张的为人去做设计,构建与场所相关的空间,并使建筑物展现其自身的目的,这样才能建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值得从业建筑师们思考。

衷心感谢为本期精心撰文的各位作者,你们的不懈探索和勤奋写作,对学科价值的省察和叩问,使本期杂志的内容具有多方向、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目  录


深描:古代营造的核心逻辑

004

导言:深描之前

丁垚

006

榆林十六窟壁画楼阁的铺作形制复原及其意义探析

喻梦哲 惠盛健

015

“打破 - 弥合”——从奉国寺大殿与镇国寺万佛殿梁栿 - 斗栱结合方式看大木作设计演变

刘天洋 周晶

022

略论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转角及翼角布椽技术的“滞后现象”

陈蔚 朱正 胡斌

035

《营造法式》上、下昂斜率取值方法探析

喻梦哲 惠盛健

046

侗族木构建筑的实尺营造

蔡凌 李欣瑜 邓毅


建筑思想评论

053

“边园”访后记

王骏阳

061

源与思:路易斯·康的欧洲旅行绘画

张燕来

070

焦点变化与图形重叠—— 一种理解透明性的视角

韩艺宽

076

读《建筑的取决因素》——松弛空间理论的哲学解读

李智兴 [ 意 ] 罗杰威 赵亚飞


建筑教育研究

084

校园文化的影响:从成长于清华学校的中国留美建筑家谈起

赖德霖

093

北平交通大学创始人沈琪——中国近代卓越的铁路工程师和建筑师

程力真


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

101

日本风土建成遗产的存续方式之一 ——对妻笼宿案例的再思考

潘玥

109

国外“遗产化”研究引介——对国内遗产认知和遗产实践的启示

司道光 刘大平

116

空间遗产视角下闽南家族书院遗产价值探讨——以泉州永春碧溪堂为例

刘永辉 李晓峰 吴奕苇


建筑师访谈

123

法兰馨·荷本:构建“人,场所,目的”的女建筑师

蒲肖依 [ 荷 ] 法兰馨·荷本




精彩栏目推荐

深描:古代营造的核心逻辑


榆林十六窟壁画楼阁的铺作形制复原及其意义探析

喻梦哲 惠盛健


铺作的形制演变是我们认识传统建筑区期特征的重要抓手,这其中尤以下昂最为关键,因其样式变异最为频繁,且与其他构件间的交接逻辑每有改动,都将导致整组铺作的安勘方式随之变化。本文围绕绘制于五代时期的榆林十六窟壁画楼阁图像,分析其下昂呈现的特殊细节,借助逻辑推导和实例佐证对其整体状貌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探索促使其形成的构造和形式动因,并据之查证符合其本质特征的类似实例的分布与演变情况,探讨其与唐、宋官式为代表的两大营造体系间的技术关联性,评述其在技术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榆林十六窟壁画线稿及其复原模型


“唐辽型”与“法式型”外檐铺作的设计意向对比


符合“榆林窟型”构造逻辑的实例




“打破 - 弥合”——从奉国寺大殿与镇国寺万佛殿梁栿 - 斗栱结合方式看大木作设计演变

刘天洋 周晶


本文从镇国寺万佛殿与奉国寺大殿的大木结构入手,结合时代相近的其他建筑实例,针对其斗栱里跳与梁栿的结合情况,总结出“打破-弥合”的做法,并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一做法的原因与其反映出的大木设计原则,以此探寻唐代至辽代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演变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辽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可能存在以山西地区为源头的流派的假说。


奉国寺大殿


镇国寺万佛殿


▲奉国寺大殿外檐柱头与补间斗栱里跳




建筑思想评论


“边园”访后记

王骏阳


作为对柳亦春近作“边园”的评论,本文以柳亦春的建筑思辨为切入点,试图从“含混”“建筑修辞”“手法主义”的角度揭示该建筑在柳亦春的建筑实践和当代建筑学中的双重意义。


大舍作品:边园


边园鸟瞰轴侧及剖面图


边园“入口”及二层“望江亭


▲边园的混凝土墙与上部建筑




建筑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的影响:从成长于清华学校的中国留美建筑家谈起

赖德霖


本文关涉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不同于以往研究对于专业教育本身的探讨,作者以1910—1920年代出自北京清华学校的留美建筑家为例,揭示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发展的长远影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自由多元的个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程、跨专业交流合作的可能、爱国主义和社会关怀的陶冶,以及知行合一的作风,这一近代校园文化传统对于中国今天建筑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失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914 年中国科学社社员合影,前排左 2 周仁,左 3 任鸿隽,右 3 赵元任,右 2 杨铨(杏佛);二排左 2 秉志,左 3 胡明复,右 2 金邦正,右 1 吕彦直 ;三排左 2 过探先,左 4 胡适,右 2 杨孝述 ,右 1 刘寰伟 。(斜体字者为本文作者所辨识)


清华学校美术社成员与教师(按:当即 Miss Starr )合影。右起第 6 为梁思成,第 4 当为 Mrs Starr ,第 3 当为童寯


清华学校唱歌团合影。照片中前排中为梁思成,后排右 4 为黄自。前排右 3 当为陈植,后排右 2 当为应尚能




法兰馨·荷本:构建“人,场所,目的”的女建筑师 

蒲肖依 [ 荷 ] 法兰馨·荷本


以个人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为主题,笔者与荷兰知名女建筑师法兰馨·荷本进行了深入探讨。荷本是笔者在耶鲁建筑学院毕业设计的指导教授,笔者有幸再一次在纽约与她在其公寓见面,进行了一次谈话,话题涉及建筑设计、作品、事务所运营、对行业的展望等。作为当代少见的女性建筑师,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激荡的时代,现代主义的理性与直觉的碰撞是她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荷本的作品从早期的社会住宅,到欧洲最大面积的现代图书馆,再到综合文化设施,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创建社区的人文主义哲学和注重结构主义的审美倾向,以及始终遵循着“人,场所,目的”(People Place Purpose)的设计理念,都使她位列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行列。


法兰馨·荷本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


圣玛丽天使教堂


▲深圳龙岗艺术中心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






《建筑师》No.206丨2020年8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06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李鸽 刘川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李雪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thearchitect1979@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