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08期(2020年12月)
编者按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可谓群星灿烂。为什么日本建筑师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仅如此,日本建筑师的作品无论如何抽象,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若有若无的“日本味儿”。他们接受了怎样的建筑教育?他们建筑思想的源泉何在?他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设问,本期“日本建筑研究”专栏有幸邀请到日本东京大学包慕萍研究员作为学术主持人,为中文读者进行了深度解答。
大岛正(Ken Tadashi OSHIMA)是活跃在美国与日本建筑媒体界炙手可热的建筑史理论家,《世界的日本建筑》一文中,他精确地捕捉了在国际文脉中,日本建筑师作品的诞生之由,以及它们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此篇论文可谓是第一次为中文读者展示了日本建筑国际影响在媒体、作品、思想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全景画。加藤耕一(KATO Koichi)教授的《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体系创建谈起》与第一篇文章交相辉映,如果说前者是“果”,后者则是“因”。加藤教授以日本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东京大学为例,介绍了日本从1877 年开启的务实派英国式建筑教育逐渐走向强调全面的工学教育,以及在“讲座制”的教学体制中形成的建筑学科体系化和建筑设计科学化的日本特性。日本如何创建了建筑文物保护体系及当今的最新动态,由执教于东京大学的青年建筑史学家海野聪(UNNO Satoshi)执笔。文章将日本建筑文物保护130余年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建筑扩展到地域文化综合利用的“日本遗产”最新概念诞生,以及制定法规的不同渠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而且,作者特别揭示了《奈良宣言》在以木构建筑遗产为主的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现实意义。21 世纪,日本建筑师依然在世界疾走。郭圣杰博士介绍了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平田晃久的作品,透彻地分析了平田的设计理念“缠绕”的内涵及其在设计手法上的具体表达。他设计的植物缠绕的台北“富富话合”集合住宅已经成为新的打卡圣地。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栏目《土地权利与多元文化的空间叙事——2019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综述与思考》一文,作者通过对2019年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情况进行全景展现和深度解读,阐释该展的主题定位及作用,进而呈现国内外建筑师创作背景的差异和理论发展的独特路径,值得业界关注、反思和借鉴。《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一文,探讨了一种由公共部门和个体家庭共同承担建设成本与社区责任的经济适用居住模式——大规模增量住房,通过对雅加达的甘榜和利马的巴里亚达斯两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一种兼顾经济性和公平性的可持续住房供给模式,即双重组织增量住房模式,对实现土地紧凑利用、家庭按需建设和成本持续投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引导我国乡村建设向双重组织增量住房的模式发展,以实现对各种变化的适应。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考工记>“夏后氏世室”中“堂”字释疑——兼论夏商周“堂”字释义》三篇文章,分别从建筑史分期,建筑材料与民族性、现代性之关联,以及建筑历史文献与考古角度进行耙梳论证,拓展了建筑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404 工作室”的日常》《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三篇文章,分别从建筑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教学方式融与变、设计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对国内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栏目,通过童寯先生早期一篇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文章《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以及童明教授的《世界与个人——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了解童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生,以及其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
另外,本期同步刊登了《建筑师》杂志·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所评选出的34份获奖作品,并附评委对部分作品的精彩点评。相信这些优秀作品的呈现,可以激发在校建筑学子对于设计作品的交流与思维能力的碰撞。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专栏:日本建筑研究
004
导言 日本建筑:过去、现在与未来
包慕萍
005
世界的日本建筑
[美] 大岛正 文 成潜魏 译 包慕萍 审译
013
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体系创建谈起
[日] 加藤耕一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022
日本文物建筑保护法规沿革及最新动向
[日] 海野聪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030
KARAMARISHIRO
——平田晃久的建筑
郭圣杰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037
土地权利与多元文化的空间叙事
——2019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综述与思考
张楠 段川
046
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
王江 李小蛟 杨阳 赵继龙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54
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
王为
063
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
姚颖 赖德霖
074
《考工记》“夏后氏世室”中“堂”字释疑
——兼论夏商周“堂”字释义
孟玉 林源
建筑教育研究
081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
——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
韩冬青 李海清 单踊 高崧 袁玮
091
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
——“404 工作室”的日常
陈雷 李燕 张伶伶
098
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
——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
包辰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106
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
童寯 文 赖德霖 校注
108
世界与个人
——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
童明
116
2020年总目录
118
《建筑师》杂志·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日本建筑研究
世界的日本建筑
[美] 大岛正 文 成潜魏 译 包慕萍 审译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日本建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在国际背景中演变的?日本建筑是否仅仅根据其建筑师和建造商的国籍身份、语言或种族来定义?日本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对日本地域的特殊性和日本文化的独特感性来定义?换而言之,日本建筑是由其设计师和创作者,还是由它们所建造的土地来定义的?它是一种可以超越国界的建筑风格吗?或者更简明地说,从古至今在日本本土建造的所有建筑物构成了日本建筑全貌吗?日本建筑的形象,是否终究暧昧不明,只能是一种深藏在内里的暗默?
▲“床之间”的多种几何学构成图(注:“床之间”为日本住宅客厅里预建凹入空间,有定式。用于装饰画卷,插花和宝物,是客厅里最重要的装饰性空间。)
▲“双钟居”,堀口舍己,1927年
▲ 芝加哥的赫尔楼,简·亚当斯和埃伦·盖茨·斯塔尔(Ellen Gates Starr)在此创立了赫尔之家定居点
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王江 李小蛟 杨阳 赵继龙
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
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包辰
感性模型,译自法文 Maquette Sensible,意指可感知的建筑模型。该概念原型来自于法国建筑学院的设计教学。针对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场地思维、模型思维以及感性思维方面的弱化,本文将通过感性概念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对设计教学实践的归纳,诠释“感性模型”的概念、设计方法以及对设计教学的意义。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童寯 文 赖德霖 校注
童寯的《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发表于《清华周刊》第337期(1925年2月27日),65-68页,是目前所知他最早的一篇已刊文章,因不见于《童寯文集》,所以可称是他的一篇“佚文”。这篇参观记写于1925年2月,当时童寯24岁,即将从清华学校毕业,并于1925年9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在清华期间他是学校美术社成员。该社活动内容包括实习和研究两方面,“实习每星期自二小时至四小时。所用的画具有铅笔、钢笔、水彩、油彩、木炭等。所作的资料有静物、花草、人物,同户外写生、插画及图案等”。“研究便是考阅书籍。社员各择一题考究其源流、变迁及现状,作为报告,于每月常会时宣读。所择题目多系中外织物图案、瓷器图案、雕塑、绘画、美术史及名家传略等题。”[“智育—会社—美术社”,《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1921年4月28日,“智育”47-48页。]这篇参观记既有助于美术界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建筑界了解童寯本人。
世界与个人——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童明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的时代张力。
《建筑师》No.208丨2020年12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08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