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08期(2020年12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9-04



编者按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可谓群星灿烂。为什么日本建筑师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仅如此,日本建筑师的作品无论如何抽象,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若有若无的“日本味儿”。他们接受了怎样的建筑教育?他们建筑思想的源泉何在?他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设问,本期“日本建筑研究”专栏有幸邀请到日本东京大学包慕萍研究员作为学术主持人,为中文读者进行了深度解答。


大岛正(Ken Tadashi OSHIMA)是活跃在美国与日本建筑媒体界炙手可热的建筑史理论家,《世界的日本建筑》一文中,他精确地捕捉了在国际文脉中,日本建筑师作品的诞生之由,以及它们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此篇论文可谓是第一次为中文读者展示了日本建筑国际影响在媒体、作品、思想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全景画。加藤耕一(KATO Koichi)教授的《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体系创建谈起》与第一篇文章交相辉映,如果说前者是“果”,后者则是“因”。加藤教授以日本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东京大学为例,介绍了日本从1877 年开启的务实派英国式建筑教育逐渐走向强调全面的工学教育,以及在“讲座制”的教学体制中形成的建筑学科体系化和建筑设计科学化的日本特性。日本如何创建了建筑文物保护体系及当今的最新动态,由执教于东京大学的青年建筑史学家海野聪(UNNO Satoshi)执笔。文章将日本建筑文物保护130余年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建筑扩展到地域文化综合利用的“日本遗产”最新概念诞生,以及制定法规的不同渠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而且,作者特别揭示了《奈良宣言》在以木构建筑遗产为主的中国、日本等国家的现实意义。21 世纪,日本建筑师依然在世界疾走。郭圣杰博士介绍了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平田晃久的作品,透彻地分析了平田的设计理念“缠绕”的内涵及其在设计手法上的具体表达。他设计的植物缠绕的台北“富富话合”集合住宅已经成为新的打卡圣地。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栏目《土地权利与多元文化的空间叙事——2019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综述与思考》一文,作者通过对2019年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情况进行全景展现和深度解读,阐释该展的主题定位及作用,进而呈现国内外建筑师创作背景的差异和理论发展的独特路径,值得业界关注、反思和借鉴。《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一文,探讨了一种由公共部门和个体家庭共同承担建设成本与社区责任的经济适用居住模式——大规模增量住房,通过对雅加达的甘榜和利马的巴里亚达斯两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一种兼顾经济性和公平性的可持续住房供给模式,即双重组织增量住房模式,对实现土地紧凑利用、家庭按需建设和成本持续投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引导我国乡村建设向双重组织增量住房的模式发展,以实现对各种变化的适应。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考工记>“夏后氏世室”中“堂”字释疑——兼论夏商周“堂”字释义》三篇文章,分别从建筑史分期,建筑材料与民族性、现代性之关联,以及建筑历史文献与考古角度进行耙梳论证,拓展了建筑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404 工作室”的日常》《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三篇文章,分别从建筑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教学方式融与变、设计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对国内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栏目,通过童寯先生早期一篇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文章《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以及童明教授的《世界与个人——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了解童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生,以及其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


另外,本期同步刊登了《建筑师》杂志·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所评选出的34份获奖作品,并附评委对部分作品的精彩点评。相信这些优秀作品的呈现,可以激发在校建筑学子对于设计作品的交流与思维能力的碰撞。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专栏:日本建筑研究

004

导言 日本建筑:过去、现在与未来

包慕萍

005

世界的日本建筑

[美] 大岛正 文 成潜魏 译 包慕萍 审译

013

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体系创建谈起

[日] 加藤耕一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022

日本文物建筑保护法规沿革及最新动向

[日] 海野聪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030

KARAMARISHIRO

——平田晃久的建筑

郭圣杰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037

土地权利与多元文化的空间叙事

——2019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综述与思考

张楠 段川

046

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

王江 李小蛟 杨阳 赵继龙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54

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

王为

063

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

姚颖 赖德霖

074

《考工记》“夏后氏世室”中“堂”字释疑

——兼论夏商周“堂”字释义

孟玉 林源


建筑教育研究

081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

——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

韩冬青 李海清 单踊 高崧 袁玮

091

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

——“404 工作室”的日常

陈雷 李燕 张伶伶

098

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

——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

包辰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106

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

童寯 文 赖德霖 校注

108

世界与个人

——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

童明


116

2020年总目录

118

《建筑师》杂志·2020“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日本建筑研究 


世界的日本建筑

[美] 大岛正 文 成潜魏 译 包慕萍 审译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日本建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在国际背景中演变的?日本建筑是否仅仅根据其建筑师和建造商的国籍身份、语言或种族来定义?日本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对日本地域的特殊性和日本文化的独特感性来定义?换而言之,日本建筑是由其设计师和创作者,还是由它们所建造的土地来定义的?它是一种可以超越国界的建筑风格吗?或者更简明地说,从古至今在日本本土建造的所有建筑物构成了日本建筑全貌吗?日本建筑的形象,是否终究暧昧不明,只能是一种深藏在内里的暗默?


▲“凤凰殿”与芝加哥新古典主义建筑群,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床之间”的多种几何学构成图(注:“床之间”为日本住宅客厅里预建凹入空间,有定式。用于装饰画卷,插花和宝物,是客厅里最重要的装饰性空间。)


 

▲“双钟居”,堀口舍己,1927年



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体系创建谈起
[日] 加藤耕一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本文以东京大学为例,概览了1877年至今的日本建筑教育史。东京大学创建初期的结构、设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自1914年始渐呈强化工程技术教育倾向。1950年代诞生的“建筑计划学”,促成日本建筑设计强调科学依据的特色。为了弥补 1962年丹下健三及其梯队离开建筑学科而导致设计教学的弱化,1970年代开始采取明星建筑师执教建筑设计课的方式,并延续至今。至 1920年代为止日本开设建筑教育的各大学,仅一所例外,其余院校的创始人全部来自东京大学。且以辰野金吾创建日本建筑学会为首,东京大学各专业教授创建了本专业的全国性学会。由于东京大学在教育及学会体制的全方位影响,其强调工学教育以及注重科学性、体系化的特征也成为日本全国建筑教育的普遍特征。
▲ 51C型集合住宅标准平面,吉武泰水设计,1951年 日本建筑教育史概略图,1887—1970s(可左右滑动)©《建筑师杂志编辑部绘,包慕萍 审校


日本文物建筑保护法规沿革及最新动向[日] 海野聪 文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本文在概览了1897—1950年间日本文化财制度创立期概况后,介绍了在 1950年制定的《文化财保护法》的框架内将文物保护对象扩展到民居、近代建筑、传统建筑群、匠人传统技艺、登录文化财、文化景观的全过程。其次剖析了针对木构文物原真性的《奈良宣言》的意义。最后提及 2008年以来综合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注入生活内容灵活利用历史建筑群的最新动向以及“日本遗产”等新概念。 


▲ 京都市产宁坂的“重传建地区”
▲ 改造成餐厅的原第四银行住吉町支店


KARAMARISHIRO——平田晃久的建筑郭圣 

本文聚焦于当前日本备受瞩目的新生代建筑家平田晃久,通过详读其论述与作品来尝试检视其设计发展的轨迹,并期待深入讨论平田的作品内涵。同时,本文也期待从宏观的视角思考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中平田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品为东亚建筑发展可能带来的启发。
▲ Sarugaku ▲ 富富话合 ▲ 浅草9hours
▲ 太田市美术馆·图书馆概念图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土地权利与多元文化的空间叙事——2019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综述与思考 
张楠 段川

本文通过现场调研与资料查阅,对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建筑双年展——2019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的背景、主题、内容加以梳理,并结合访谈、文章、出版物等引出背景和主题,分析芝加哥建筑双年展举办的目标与意义。文章指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在于强调土地权利、多元文化对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塑造作用,双年展对于“空间”的理解更接近于“社会空间”,进而通过分析其相对于国内双年展的差异,探讨其值得国内学科关注、反思和借鉴之处。
▲ 2019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的三位联合策展人,中间为艺术总监耶索米·尤莫露
▲ 由简·亚当斯等人绘制的社区种族分布地图

▲ 芝加哥的赫尔楼,简·亚当斯和埃伦·盖茨·斯塔尔(Ellen Gates Starr)在此创立了赫尔之家定居点



国际大规模增量住房的建设与实践江 李小蛟 杨阳 赵继龙

大规模增量住房是一种由公共部门和个体家庭共同承担建设成本与社区责任的经济适用居住模式。以逻辑组织理论为指导,将增量住房划分为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增量住房和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增量住房,分别通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甘榜和秘鲁利马的巴里亚达斯两个案例剖析了两种类型的优点和缺点。最后以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巴楚城为例,将其建设过程分解为由公共部门决策的住区结构规划、用地布局规划和“场地与服务”建设三个阶段,以及由个体家庭决策的规划增量与未规划增量建设两个阶段,旨在证明双重组织的大规模增量住房是一种兼顾经济性和公平性的可持续住房供给模式,对实现土地紧凑利用、家庭按需建设和成本持续投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巴楚城增量住房平面图


 巴楚城增量住房剖面图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王为

从“传统”(tradition)向“现代”(modern)的过渡,构成了“历史编纂学”相关研究中“分期”(periodization)问题的关键对象之一;事实上,相关意识的浮现,本身即是“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物。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历史“分期”在世界史(world history)与建筑史(architectural history)中的呈现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前者揭示出的变迁往往构成了后者发展中的重要参照;其中关键的问题或许在于,如何实现总体“结构”(structure)与专业“脉络”(context)的接合:一方面,它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相关,比如,政治竞争、经济交往、技术转移、文化融合、军事扩张等社会活动,以及气候波动、地貌变更、资源存续、物种迁徙、疾病传播等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时间”与“空间”形成的叙事框架,涉及建筑史的知识构造,也密切关系着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方法预设、论证形式、理论角度甚至意识形态立场,这对通史(general history)而言极其重要。本文将以“早期现代”(early modern)的一段具体时期为对象,试图从其中的“分期”问题出发,讨论相关的世界建筑史编纂方法,着重从叙事框架、理论假说、史料呈现三个主要方面,继续触及建筑学与历史学共同关注的“现代性”论述(discourse)的建构,并特别聚焦于它所提供的“解释模型”相对于传统建筑史写作的长处以及固有的局限。
 阿尔伯特展厅(斋浦尔,1876—1887年)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环境地图(1875—1890年)
 英格兰银行表现图[约瑟夫·甘地(1794—1810),建筑师:约翰·索恩]


材料的国族化:1930 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
姚颖 赖德霖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动荡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市场受到了严重挤压。为杜塞漏卮,挽回利权,1933—1935年期间以上海为中心展开了“国货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政府、社会有识之士、建筑师、营造商、材料生产商,以及专业和大众媒体团结进取,对国货建材进行了广泛宣传。中国工程师学会通过主办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联合了国货建材的主要厂商,又建立了评审和奖励机制以促进国货建材的改进和革新;中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上海建筑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贤达主办中国建筑展览会,充分展示国产建材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制定行业标准的目标。经过大力宣传,一批国货建材生产厂家很快发展并成为著名品牌。探讨在这段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国产建筑材料如何得以宣传推广并得到认同和支持,有助于揭示除风格造型之外,建筑材料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也有着特殊的关联。不仅如此,本研究还将在今天的遗产保护工作中引发对于国产建材的记录、研究和保护。
 中国工程师学会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授予(上海)建业公司产品防水粉的特等奖状
 

 国货建筑材料厂家在广告中标明“完全国货”字样

 

▲ 采用了泰山面砖的上海四行储蓄会(国际饭店)(建筑师邬达克 设计,馥记营造厂承造地上部分)外墙细部




建筑教育研究 
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404 工作室”的日常
陈雷 李燕 张伶伶

本文从当今中国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与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这一矛盾入手,从教学实践中关注国内现行建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东北大学建筑学院“404工作室”自 2013年开始探索,探讨了一种与现行建筑教育并存的建筑人才培养拓展模式的策略,并总结了“404工作室”日常教学对学生培养的作用,从而为国内非主流小规模建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种教学改革的拓展思路。

 学习金字塔


建筑模型的隐藏维度——作为感知和教学工具的感性模型包辰
感性模型,译自法文 Maquette Sensible,意指可感知的建筑模型。该概念原型来自于法国建筑学院的设计教学。针对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场地思维、模型思维以及感性思维方面的弱化,本文将通过感性概念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对设计教学实践的归纳,诠释“感性模型”的概念、设计方法以及对设计教学的意义。
 规模型材料制作的乡村认知地图
 混合材料制作的乡村认知地图:卡纸、图钉、回形针、铁丝网、网状泡沫、麻绳等
 解读建筑先例的研究模型:伊东丰雄HOUSE U的系列研究模型


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童寯 文 赖德霖 校注 
童寯的《参观惠具利展览会记》发表于《清华周刊》第337期(1925年2月27日),65-68页,是目前所知他最早的一篇已刊文章,因不见于《童寯文集》,所以可称是他的一篇“佚文”。这篇参观记写于1925年2月,当时童寯24岁,即将从清华学校毕业,并于1925年9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在清华期间他是学校美术社成员。该社活动内容包括实习和研究两方面,“实习每星期自二小时至四小时。所用的画具有铅笔、钢笔、水彩、油彩、木炭等。所作的资料有静物、花草、人物,同户外写生、插画及图案等”。“研究便是考阅书籍。社员各择一题考究其源流、变迁及现状,作为报告,于每月常会时宣读。所择题目多系中外织物图案、瓷器图案、雕塑、绘画、美术史及名家传略等题。”[“智育—会社—美术社”,《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1921年4月28日,“智育”47-48页。]这篇参观记既有助于美术界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建筑界了解童寯本人。
▲ 惠具利,巴厘岛舞者,布面油画,53 cm x 45 cm,1925年©https://www.invaluable.com/artist/eglicharles-adolf-npfvsgddg0/sold-at-auction-prices/ ▲ 惠具利,风景,布面油画(?),尺寸、时间不详©http://www.arcadja.com/auctions/en/egli_charles_ adolf/artist/57264/

世界与个人——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童明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的时代张力。
 童寯,1930年摄于德国法兰克福歌德纪念馆
 童寯旅欧速写,1930年,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百年纪念会堂,由建筑师马克思·伯格(Max Berg)于1911—1913年设计建造,直径跨度达65m,是当时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一个里程碑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作品,南京AB大楼,1946年  童寯夫妇携子童诗白在园林中




《建筑师》No.208丨2020年12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08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陈海娇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