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行走的笔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设计资料集 Author 张羽

 2021北京大兴梨园春游


2021北京大兴梨园春游” 图绘创作过程




张  羽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本科 建筑学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工学博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

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张  羽  著

一本全手绘珍藏级绘本

32开 彩色印刷 裸背精装

定价:98.00元(首发8折)


▲ 购书二维码  


给自己的新书《行走的笔尖—设计师手绘札记》做宣传挺担心把握不好“度”,怕让人感觉造作或自吹自擂。编辑希望我写些真实的想法,不要太死板就好,比如心路历程、为什么这么画、各种感受等等……我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因为画画的想法简单又直接,又没什么深刻的意义,这似乎逼迫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肤浅”。和许多热爱生活的人一样,有人用文字抒发情感、有人用镜头记录观察、有人用画笔表达感受……我用有限的绘画技能和表现手法来认识生活,这个过程使我逐渐认识自我,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读者觉得它有意思,那大概是因为我在画这些东西时完全是取悦自我,我的趣味和真情实感可以被感知。画着画着有了一定积累,亲朋好友就建议我出书试试,这才有了这本闲画碎语的“札记”。我不想针对哪一个小画讲具体的感受,感受就在画中,无需过度解读,我更想谈一谈我对图绘的认识。



画 画 是 “动 词”


只在一旁品头论足,画画永远是个“名词”,我们的绘画技巧不比专业画者,但从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设计师那里学来的不只是技巧,而是从事创作的勇气,就是说,必须让画画变成“动词”。



▲ 童年的家——我的老家在哈尔滨,老房子不大,40㎡左右,但是院子却有200㎡,无论是房间、菜地、鸡圈、菜窖还是父亲搭建的小屋都围绕杏树发展开来。


  绘 画 工 具 


画“小画儿”不需要过多的仪式感,不需要开会讨论决定,何时何地开始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论作品大小,都是画者想表达的理念和创作材料融合之际自然形成的。我选择的工具仍然是建筑学科设计、制图、写生经常使用的种类。关于用高科技电子产品画画我很少尝试,我很在乎真实的物质性和存在感,选择各种纸、本、笔是我的乐趣,有时它们的质感和特殊性也会促使人去尝试。更有趣的是,有时一笔下去难以修改的“不确定性”也是机遇与挑战。所以选择工具要看自己需要的信仰,是否可以对时代“变化”保持旁观者的冷静。


▲ 天天陪伴身边画“小画儿”的工具 



▲ 2019年元旦贺猪年,画中的建筑是斯大林公园现实建筑的重新组合



技巧与创意

很多设计者都喜欢画画,这是很自然的倾向,并且会用大量的时间勤学苦练、锤炼自己的绘画技术、技巧,因为技术标准往往包含着审美标准,但回顾历史,审视当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严格遵守规则的艺术家。掌握技术虽然困难、费时,但较之落实一个新的创意要容易。我们都曾有体会,如果想磨练线条、技巧,画画此刻是陶冶人的,即使有点儿气馁也是因为画得不够好,但如果想表达一个创意,就会焦虑得彻夜难眠,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呢,这大概就是创意的力量,好像一遍一遍发现新的自我,也不断地建立起自信,这种兴奋感会把你带到下一次焦虑中,但自己绝对主动。


我对表现技术丝毫不感兴趣,大概那种专业性和技能的长时间训练、积累会给我带来压力和隔阂。我们设计行业的手绘被称为“商业美术”,与工程图关联,和纯艺术有很大区别,严格的确定边界的线和梵高用线一定不是一回事。商业美术的真功能实质是最大范围的全民“美育”,对社会的审美影响最大,可以弄俗成雅,关键在于想法的诉说方式,不要那么乖张又平庸就好。我只会用线,而且和设计草图的线毫无差别,脱离线我没有任何自信用纯艺术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画。绘画的起源是一种说故事的形式,画画时,我会同时在旁边记录文字,当然画面是不尽完美的,但也是有意而为,是用艺术的形式记录生活。东方人善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就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这是个很“模糊”的方式,但智慧也在于此。我很难界定各个设计专业之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你越有兴趣了解它们,那个界限就越模糊。



▲ 猫在家里,记录疫情期间我居住的小区,小区里的人,便利店,运动空间,围墙......



 关 于 “模 式” 与 “意 义”



人们对模式和意义的追求非常积极,醉心于解读,必须有个说法和结论才罢休,大概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对迷惑恐慌,需要确定的解说或结论才好吧。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搞一套独特的画画模式,我觉得主要问题是我不熟练,画得不多、不快,如果笔勤、有大量积累,一定会呈现个人惯用的手法和表现特征;再一点就是我抗拒模式和一贯风格,感觉有些无聊,甚至害怕被“定格”。不过要说呈现的过程,确实有自己的模式,这是专业训练带来的习惯。我一般先将想法画成草图(如果使用手帐就直接画),像做设计那样琢磨叙事的顺序和调整构图,之后再画正图。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但也许“不确定性”是自己的优势,“控制”显然不是解决不确定性的办法,即使小小的创作也是有颠覆、复杂、联想和随机应变,这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愿意接受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意想不到的事。简单说来,创作要看机会,并且学着应对,而“意义”直接呈现在画面上,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来香港许多回了,我都是没有计划地随处乱逛,我宁愿待在一处,待久一点,慢慢感受和体验这个城市,也不愿如饥似渴地到处打卡,我不讳言因此错失了很多景观,但通过静心的绘画记录,我感受到了更多让人惊讶或惊喜的细节。当我再翻看它们,想起的不仅是当时看到的景象,还有温度、气味、密度、语言以及生死。

.

绘画让我受益良多,从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工作需要、再到形成习惯、爱上画画,我感恩于这个过程,它让我学会了接受必然,去欣赏宇宙秩序,亦或是细微地去觉察自然,专注于物质的本质,从“丑”中分辨出“美”来,我非常珍视这些感受,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我的小画多少有些设计感,这种设计意识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我把这种倾向解释为实践中的设计理想难以实现带来的压抑释放。


我不是专业的画者,纯粹因为喜爱而为之,有些朋友和我说他们也喜欢画画,只是一想起要准备画纸、画笔和画画的心情就觉得麻烦,畏惧自己在纸面上犯错。我认为对于爱好者来说,不用把画画当成一件事情或一项计划,想想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文字交流时不就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要因为缺乏经验或技法不足就却步不前,画作会随着自己的成长而不断提高,逐渐展现出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了解,这是最令人兴奋的一点,如果画者有趣,万物皆有趣,这大概是是艺术的最终目的。


有一位姐姐很喜欢这本小书,买了几本准备当礼物送人,让我写点赠言和签名,我说我写字太难看,又不知写什么,她说你写个“百搭”的,就像别人送她书就写“希望你喜欢这本书”,我说那我就写“你肯定喜欢它”,真的!





▲ 2019年北京园艺博览会,参观完盛会,我脑海时常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花海如梦,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


 

大咖作序推荐


我把张羽的这些作品称作“图绘”,个人认为是最为恰当的一种定义,因为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图”的特征,同时“绘”是对图的一种改造和附加,它是情绪化的,而精神的把柄依然紧握在“图”中,同时张羽的作品也是细腻的,具有女性艺术家的特征的,且具有创新性,它们和作者的职业有关、性别有关、个人情绪有关,我认为这样的艺术是属于未来的,既温和又有几分悬疑。



苏  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





一 组 珍 藏 级 手 绘 札 记




▲ 设计草图有的是用于内部团队深化,有的也直接插入文本,具有方案构思之初的生动与活力,是我最有激情的阶段。必须保持手绘草图习惯,没有必要追求是抖线还是直线、笨拙还是轻松、大概还是精准,关键是把想法表达出来,它与思考的深度和探索可能性密切相关。大多喜欢画画的设计者都保持画草图的习惯,那种研磨事物的感觉会带到生活方方面面。



▲ B367是苏丹老师的工作室,是有戏剧效果的空间,屋里的东西很多,把眼睛塞得满满的,墙上挂满了有各种画框镶的画、招贴、相片;各种类型雕塑大小不一、有古有今、有轻有重散布于空间各个角落;书架排满了书籍和奖杯,桌上堆着一摞摞期刊杂志······有时,这些物品互换角色,难以辨清。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觉一下子陷入进去,沉浸其中,离开时,满脑子塞着“怀疑”。这里的植物养得茂盛,蜥蜴君被喂得肥壮,据说视力不好,但对动的东西敏感,一只苍蝇飞来了,它要捕捉这一瞬间。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土木楼,每一个在土木楼里学习过的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份独特的土木楼记忆,因为它不仅是自己青春岁月的烙印,其独特的古典氛围和包容性空间也印刻在各自的场所记忆里。此图为苏丹老师文章“《我的大学系列》之四”一文的配图“空间乐园”。



 与父亲的一次旅行,买不到6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的高铁票,我们改乘26小时的慢车,没有几个乘客,车窗外变换着地域和时间的景象,车内老父亲来回踱步讲三国。



 绘画让我深刻感受每个地方的差异和特征,如那个城市独特的氛围、风情,建筑或街区的轮廓、线条、色彩,人们的生活方式……好好地观察,沉静心灵,将这些绘于纸上后,这些记忆才扎实地储存在脑海中。



▲ 不知道为什么画这些,套娃的眼睛、猫的眼睛都在看自己。



 定居北京已有十几年,趁生活空闲,工作之便,我会不时地观察着、发现着北京的过去、现在,也幻想着它的未来。




▲ 体验城市,不是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听着千篇一律的介绍,如若只想获得和别人一模一样的经验,拍照片和直接买明信片都可以。以前我会为绘画而旅行,现在为旅行而绘画,因为绘画时才会更留意周围环境,即使是对着非常熟悉的事物,在描绘和捕捉它时都有如“初见”的感觉。



▲ 猫很讨厌闻橙味、柠檬味,我偏剥橙皮扔向它们,它们紧着鼻子、眯起眼睛噌地一下像球儿一样弹出去好远……猫咪生活太安逸了,偶尔也需要来点儿刺激,建立危机意识。



▲ 这些是没有插入书中的小画,有的担心印刷效果不好,有的不好归类,但我本人对它们的态度都无异。面对完成的小画,有时我会感觉有点儿失落,因为脑子里的东西比画出来的要有趣得多,想象力总是飞驰得过快,捕捉它们很困难,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记录灵感的动力更强。



一 本 全 手 绘 札 记

翻 开 哪 页 读 哪 页

满 满 的 美



▲ 本书视频导读——一部完美手绘、装帧精致的珍藏版绘本




所谓风景,

是一种精神状态,

有多少种情感,

就有多少种风景!




▲全手绘珍藏,扫码购书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