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12期(2021年8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点击图片,直达购书)

编者按


人类最早的遮蔽物是为了防护,

最早的构筑物是为了居住,

最广泛的建筑技术应用于住宅,

最复杂的功能需求来自于住宅……

 

有鉴于此,本期专栏推出“住宅设计与理论研究”专栏,分别针对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大规模定制住宅,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无障碍住宅,针对外部环境升级的老旧小区城市更新,满足社会转型期发展需要的社会住宅,体现地域建筑特点的加州住宅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以期未来的相关研究能为满足复杂居住空间的需求提供些许参考。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收录了《有关建筑教育和理论的当代思索——菲利普·乌尔施布隆访谈》与《通识与专业之辨: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教育的传播》两篇文章,前者访谈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菲利普·乌尔施布隆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建筑教育的新机遇,由此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当代建筑教育之间的相互启迪和影响。后者揭示了包豪斯艺术与建筑学科交叉内在的潜力与矛盾,并以通识与专业教育的历史思辨为包豪斯教学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的文章《场所建构——瑞士建筑师路易吉·斯诺兹及其场所观念》结合现象学“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探讨著名建筑师斯诺兹(Luigi Snozzi)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引出对当代建筑和城市设计中场所特质缺失这一现象的反思。《塑造“城市的纪念碑性”: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保护更新设计中的空间转化 》一文从遗产自身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与所处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两方面解析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洛查的“空间转化”设计策略,并探讨建筑师对巴西殖民历史遗产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一种拉美现代性美学的探索。《先进制造业的典型生产模式对于建筑设计平台架构的启示》从数字化思维、设计资源信息化、设计流程再造、模型虚拟仿真等方面探讨了四种典型生产模式对于建筑设计平台架构的启示。《建筑作为“社会凝聚器”理念的发展及影响》按照时间顺序与观点差异回顾“社会凝聚器”概念的发展过程,为理解建筑与社会、物质与行为、空间机能与城市设施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也显示出概念自身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专栏刊登的两篇文章《近代昆明的内迁营造业研究——兼论华盖、兴业、基泰建筑事务所对近代昆明城市建设之影响》与《文化选择与接受的产物:20世纪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及其形态特征解析》前者在展现华盖、兴业、基泰三大事务所抗战时期在昆明的建设活动及其影响,扩充中国近代建筑史关于“抗战建筑”方面的研究。后者对中国范围内新艺术运动的传播路径和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和挖掘出其内在特点和成因,解析出新艺术运动独属中国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完善新艺术运动在全球分布的完整性,对研究与溯源中国近代建筑遗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点评”栏目是本刊新开辟的栏目,理论能引领设计,但是不能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现实的设计就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就是针对实际项目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本栏目开篇两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学院张路峰教授执笔点评杭州天目里和建川博物馆聚落之红色年代章钟印陈列馆。

 

欢迎未来有更多的短评、时评作者参与进来,以繁荣我们的建筑评论领域。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专栏:住宅设计与理论研究

004

国际大规模定制住宅设计研究:概念、挑战与对策

王江 赵伯伦 郭芸麟 赵继龙

015

社区更新公众参与的手段与效率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八角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实践为例

曾忠忠 史蕊 刘诗柔 张波

026

德国的适老住宅建设和适应性改造

朱天禹

038

欧洲住宅合作社的历史流变与当今实践

杨舢

051

地域建筑的现代建构:影像中的加州住宅史(1945—1970 年)

王为


建筑教育研究

058

有关建筑教育和理论的当代思索

——菲利普·乌尔施布隆访谈

孙志健 [ 瑞士] 菲利普·乌尔施布隆

068

通识与专业之辨: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教育的传播

张轶伟 曲菲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79

场所建构

——瑞士建筑师路易吉·斯诺兹及其场所观念

邹天宇

087

塑造“城市的纪念碑性”: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保护更新设计中的空间转化

于云龙 张晓春

096

先进制造业的典型生产模式对于建筑设计平台架构的启示

项星玮 林再国 张烨 王浩楠 刘翠

105

建筑作为“社会凝聚器”理念的发展及影响

衡寒宵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112

近代昆明的内迁营造业研究

——兼论华盖、兴业、基泰建筑事务所对近代昆明城市建设之影响

侯亚楠 杨毅 曾巧巧

120

文化选择与接受的产物:20 世纪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及其形态特征解析

何璐西 刘大平


设计点评

130

01 杭州天目里:独善其身的设计策略

张路峰

132

02 建川博物馆聚落之红色年代章钟印陈列馆:空间的精神性与日常性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住宅设计与理论研究

国际大规模定制住宅设计研究:概念、挑战与对策

王江 赵伯伦 郭芸麟 赵继龙


大规模定制与住宅设计的关联研究作为应用制造业的方法改造建筑业的重要命题之一,已经成为工业化住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首先,通过相关概念的简述,指明大规模定制住宅是一种面向用户异质需求的建筑类型,在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可变性,在成本上接近或等于大规模生产;其次,对国际大规模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剖析其研究现状和面对的挑战;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大规模定制住宅设计在面向建筑师的设计规则制定和面向用户的交互模式构建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当下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大规模工业化住宅的标准化设计案例 




▲大规模工业化住宅的参与式设计案例



▲大规模工业化住宅的定制化设计案例


社区更新公众参与的手段与效率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八角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实践为例
曾忠忠 史蕊 刘诗柔 张波

公众参与作为规划和设计活动获得公众信息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是对于参与策略与参与效率问题却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公众参与研究趋势与现状综述以及公众参与的手段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北京市石景山八角南里小区综合整治实践项目,考察了公众参与该项目中的具体策略,从组织参与、时间投入、信息获取等方面,对每种策略的效率进行了考察分析。从项目条件、公众属性、社会背景等角度提出公众参与实现经济性应用的建议,为同类更新改造项目中理解不同人群需求,实现公众参与提供思路参考和借鉴意义。

八角南里周边设施评估



▲八角南里
问题统计总结



德国的适老住宅建设和适应性改造
朱天禹

本文简要介绍德国适老住宅的政策体系,以拜仁州2019 年新颁布的无障碍建筑标准为依据解析老年住宅建设的现状、原则和措施,希望能为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住宅建设和住区改造提供借鉴。
▲莱昂伯格的住宅区。左上,改造前;右上,改造后建筑立面;下,电梯出入口

▲Luwigshafen Hohenzollern-Höfe文保建筑改造项目,BASF Wohnen + Bauen事务所。新增阳台全部达到无障碍要求


欧洲住宅合作社的历史流变与当今实践
杨舢

欧洲有悠久的住宅合作社传统。合作社源起于19 世纪中期的无政府主义传统。它们不只是提供另类的住宅形式,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实验。无政府主义的合作社实践不但催生了现代规划学科,同时也促成了1920年代的福利社会的住宅资助政策体系的成形。从19 世纪末开始,住宅合作社的空间实践大致经历了“前期酝酿”“第一次高峰期”“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复兴与创新发展”四个时期。近年来欧洲住宅合作社正处于“复兴与创新发展”期,其空间实践既继承早期实践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和“保证私密性的集体交往”特点,也在“融入城市”“社会多样性”以及“参与式设计”三个方面出现明显的创新。

▲布鲁诺·陶特在柏林法尔肯贝格设计的合作社住宅


▲魏玛包豪斯时期,乔治·穆赫(Georg Muche)1923年设计的试验住宅——号角屋


▲阿姆斯特丹比勒莫梅尔“西部花园城”(1965—1975年)


▲柏林的斯普雷菲尔德合作社住宅


地域建筑的现代建构:影像中的加州住宅史(1945—1970 年) 
王为

本文通过对加州“现代住宅”几种典型“影像”的回顾,考察了战后世界建筑史中“现代性”与“地域性”共同塑造出的“空间”特征及其历史含义,并试图以此揭示“媒介”研究蕴涵的“文化转向”对建筑史的方法论意义。

▲考夫曼住宅,理查德·诺伊特拉,1946 年

▲道森住宅,J.拉蒙特·朗沃西,1965 年

▲史密斯住宅,亚伦·西佩,1960 年

▲巴尔博住宅,约翰·马尔施·戴维斯,1964 年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近代昆明的内迁营造业研究——兼论华盖、兴业、基泰建筑事务所对近代昆明城市建设之影响
侯亚楠 杨毅 曾巧巧

抗日战争爆发后,众多营造厂和建筑团体内迁,加入昆明城市建设的浪潮中,给昆明近代城市的建设带来巨大变化。随着“大昆明规划”蓝图制定到各类型公共建筑的落成,它们不仅将上海等沿海开埠城市先进的建造经验和现代建筑思潮带入昆明,也促进了昆明本地的建筑、营造业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与营造业相关的管理法规、重点案例、相关群体三个方面的史料,以梳理战时昆明的营造业发展,并力图展现华盖、兴业、基泰三大事务所的实践对近代昆明城市建设活动的影响,以期扩充昆明地区“抗战时期”的建筑研究。
▲甘美医院

▲昆明图书馆正立面

▲南屏大戏院

▲兴文银行


文化选择与接受的产物:20 世纪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及其形态特征解析
何璐西 刘大平

19 世纪末,新艺术运动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出现,席卷了整个欧洲并跨越了欧亚大陆,同步传播到了中国,并形成了独属中国的地域性特征。新艺术运动中的建筑与装饰作为20 世纪艺术遗产中重要的一环,对研究与溯源中国近代建筑遗产有关键性的影响,同时,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选择与接受的过程。本文对中国范围内新艺术运动的时空发展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在中国传播的两种途径,并以三种传播模式为指引,对中国新艺术建筑与装饰的形态特征进行解析,以完善新艺术运动在全球分布的完整性。

a. 哈尔滨老火车站,1899 年


b.满洲里老火车站,1901年


c.绥芬河老火车站,1902年


d.济南老火车站,1908 年


e.大连火车站设计图,1902年


f.博克图火车站设计图,1903年

▲中国新艺术运动建筑对欧洲新艺术建筑的直接复制

▲中国新艺术运动建筑装饰对欧洲新艺术建筑装饰的直接复制
▲新艺术运动建筑与局部跨文化特征





《建筑师》No.212丨2021年8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2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刘川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