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13期(2021年10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点击图片,直达购书)


编者按

20世纪的中国建筑理论,

在变革与交融中走出了不平凡的迤逦之路。

近代建筑学者在开启“整理国故”研究事业的同时,

密切关注着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前沿,

也在向世界述宣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

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建筑的认知观念被拓展,目光被重塑;

不同文化背景下概念的诠释、观念的解读,都经历了一番流动与折射。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建筑理论的探索得到整体推进,并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今天我们回顾这一过程,其间潜在的脉络和动态仍值得进一步深思,提醒当代学者应更积极地融入国际学术语境,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大的影响力。


为此,本刊特设了“变革与交融——20世纪文化比照下的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专栏,集结的5篇论文,虽然关乎不同命题,却都指向这一主旨。

 

《跨越东西的关注:研读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术语译名上的引号》通过对梁思成建筑术语的译名进行探析,揭示出其所彰显的梁思成对于东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创性贡献。《从〈弗莱彻建筑史〉的版本更迭看20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论述演进》以该书版本更迭为线索,回顾了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演进脉络,并反思世界建筑史学思潮的内在发展逻辑。《学社余韵,返本开新——黄宝瑜和他的中国建筑史学书写与理论探索》对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探索的历史进行剖析,补充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形成与实践探析》对梁思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溯源,并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梁思成佚文〈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介绍》挖掘了梁思成发表于1947年12月8日《大公报》关于城市设计的演讲,其中介绍了他对西方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新发展的四点认识,反映了美国之行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发展的新影响。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三篇文章分别对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思想的关联与影响、中国第三代建筑师尚廓风景建筑创作思想、当前资源代谢理论及其影响下的乡村住区设计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收录了《闽南的“结网”藻井、“结网”亭以及王益顺的〈吉网内用木料法〉》与《基于艺术意志的唯心论建筑理论——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研究》。前者阐述了闽南“结网”藻井的基本形制与结构特点,揭示了传统工匠“结网”藻井的设计原则、手法与审美思想。后者讨论了李格尔“艺术意志”的演化规律和具体显现,介绍了李格尔的艺术理论和森佩尔理论的互补性,以及两位理论家的理论对当代建筑理论和建筑史观的影响。

 

“建筑教育研究”收录的《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一文,通过介绍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提出构建理论、设计、实践形成整体合力的建筑学新体系。

 

在梁思成、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期“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专栏刊登文章《志同道合的畏友——纪念梁思成先生、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叙述了两位业界宗师在共同成长、成就、成功的一生中,彼此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的感人故事。借《杨廷宝全集》出版之际,《话言犹未尽——从〈杨廷宝全集·文言卷〉解读杨廷宝建筑思想的时代话语》,从文本出发,呈现1949年后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一些关键议题及其时代性,反映多重身份下杨廷宝对现代中国建筑业前景与方向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今日的启迪。

 

“设计点评”栏目刊登两文由张路峰教授执笔点评日本札幌真驹内泷野墓园内景观改造项目和金宝山嘉卿园墓园。欢迎更多的短评、时评作者参与进来,以繁荣我们的建筑评论领域。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变革与交融——20世纪文化比照下的中国建筑理论探索

004

跨越东西的关注:研读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术语译名上的引号

焦洋

015

从《弗莱彻建筑史》的版本更迭看20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论述演进

谢殷睿 宋科

026

学社余韵,返本开新——黄宝瑜和他的中国建筑史学书写与理论探索

黄庄巍 邹广天 刘静

039

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形成与实践探析

崔婉怡 许懋彦

053

梁思成佚文《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介绍

姚颖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58

勒·柯布西耶对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思想的批判继承

刘磊

067

尚廓风景建筑创作思想的发展研究

沈攀 林广思

075

资源代谢理论及其影响下的乡村住区设计和实践

周忠凯 杨霄 赵继龙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84

闽南的“结网”藻井、“结网”亭以及王益顺的《吉网内用木料法》

曹春平

094

基于艺术意志的唯心论建筑理论——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研究

王发堂 李智玮 朱晨 赵茜


建筑教育研究

100

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

——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魏娜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112

志同道合的畏友——纪念梁思成先生、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

黎志涛

119

话言犹未尽——从《杨廷宝全集·文言卷》解读杨廷宝建筑思想的时代话语

汪晓茜 刘馨悦


设计点评

127

03日本札幌真驹内泷野墓园内景观改造项目:欲盖弥彰的设计策略

张路峰

128

04金宝山嘉卿园墓园:厚梁之下的移柱与减柱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变革与交融——20世纪文化比照下的中国建筑理论探索


跨越东西的关注:研读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术语译名上的引号

焦洋


为建筑术语的译名加上引号,可以提示读者注意作者对于东西建筑文化间各种关系的权衡思考以及特定的意图,这种跨越东西的关注经由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一文译名上的引号得以呈现,因而这篇论著在其探索中国建筑术语翻译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译名上引号的缘起、作用以及后续影响的探析,揭示由译名上的引号所彰显出的梁思成对于东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创性贡献。


叉手(佛光寺大殿)
叉手、侏儒柱(独乐寺观音阁)


从《弗莱彻建筑史》的版本更迭看20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论述演进
谢殷睿 宋科

《弗莱彻建筑史》是西方建筑史学界的经典著作,自1896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历经20次版本更迭。作为一部全球建筑史,《弗莱彻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的相关论述代表了同时期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版本更迭中不断更新,折射出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本文以《弗莱彻建筑史》版本更迭中有关中国建筑论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提取四个代表性版本,即1901年版、1921年版、1987年版和2019年版,分析各版本的时代背景、论述方式以及与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关联,旨在从一个侧面回顾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演进脉络,并反思世界建筑史学思潮的内在发展逻辑。
首版《弗莱彻建筑史》建立了基于“风格”和“比较方法”的分析框架



学社余韵,返本开新——黄宝瑜和他的中国建筑史学书写与理论探索
黄庄巍 邹广天 刘静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1947年中央大学复员建校工程组合影(前排左三为刘敦桢,后排左二为黄宝瑜)
1954年省立工学院教师与贝聿铭合影,中为贝聿铭,右二为黄宝瑜
黄宝瑜代表作——石门水库设计效果图
台北故宫规划设计(与等合作)


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形成与实践探析
崔婉怡 许懋彦

梁思成于1949年提出的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溯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文章聚焦梁思成1946—1947年访美期间考察建筑教育与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的经历,着重关注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与会议文集,分析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现代性与人文性内涵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挖掘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构建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建筑教育实践内容及其现代建筑教育特征。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梁思成、林徽因建筑事务所,1935年
梁思成(二排左一)参加“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1947
梁思成与众多学者签署吉迪恩致UNESCO的联名信《建筑教育亟需基础性改革》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具有现代建筑特征的学生设计,19481951
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住宅设计与城市规划作业,1950年代

梁思成佚文《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介绍 
姚颖

发表于1947年12月8日的天津《大公报》的梁思成文章《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不见于今天大多数有关他的研究。这是他在1947年访美归国后有关自己考察体验和感想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其中介绍了他对西方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新发展的四点认识,概括而言就是以服务大众的社会生活为设计的目标,以空间为建筑的本质,以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为理想的环境,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主张为去中心化市镇设计的新模式。这篇文章反映了美国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发展的新影响。


《大公报》(天津)“市政与工程”专栏刊登的梁思成演讲词《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勒·柯布西耶对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思想的批判继承
刘磊

文章通过比较勒·柯布西耶与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观点,揭示了奥古斯特·佩雷对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师徒二人在建构、建筑伦理上的显著差异,以及在建筑创作道路的渐行渐远则映射出现代建筑从古典体系挣脱所面临的痛苦与纠结。


▲奥古斯特·佩雷

富兰克林街25号外观和模

香榭丽舍大剧院

萨伏伊别墅带形长窗


尚廓风景建筑创作思想的发展研究
沈攀 林广思

尚廓创作的桂林风景建筑对岭南乃至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其生平及其创作思想却鲜为人知。根据尚廓专业发展的三段重要历程,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得出尚廓主要受到了“布扎”体系和“现代主义”功能、空间、体形环境等思想的影响,并融合形成了以“建筑空间组合”为核心的创作思想,代表着中国第三代建筑师设计理念的转变。


 尚廓( 1927  2017 


 1972年,尚廓设计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南立面方案,南立面长183m,高22m,不对称型单体,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墙,是国内最早使用玻璃幕墙的建筑项目之一
 尚廓的托儿所设计方案(1953年)

▲ 故宫宁寿宫花园倦勤斋内檐立面渲染图(尚廓,1954年绘)

 

▲ 浙江民居调研对“体形环境”关注的体现



资源代谢理论及其影响下的乡村住区设计和实践周忠凯 杨霄 赵继龙

从资源代谢系统观点出发,探索乡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式及乡村住区空间优化设计方法,是实现乡村转型的重要措施。在阐明乡村资源代谢的内涵属性与空间特征、资源代谢系统与乡村住区空间互动机制的基础上,从连接生产生活系统的资源利用、基于资源代谢机理的空间操作、“空间、技术、社会”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提出适应资源代谢机制的乡村住区构建模式。解析依据资源互补实现功能空间布局的北京留民营生态村、整合生产生活系统的陕西石家村“四季房子”、融合水循环代谢流动的广东莲麻村公共空间更新三个典型案例,探索融入资源代谢理念的乡村住区空间优化设计操作方式。以期对推动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良性发展、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及拓宽乡建设计思路提供有益启示。


 资源代谢系统与功能空间一体化的荷兰再生村
▲ 与资源代谢相适应的自下而上逐层推进的空间操作模式
▲ “四季房子”的资源代谢技术系统



建筑教育研究
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魏娜

本文通过笔者在2020年秋季学期执教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遇到的问题,提出当代的高等建筑教育应转向为设计研究的平台,聚集并孕育能够面对建筑学发展需求的人才,关注建立有实践意义的设计方法论,让理论、设计方法论和实践成为一个相互迭代的整体才能真正推动建筑学的发展,从而重构一个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建筑学新体系。


 学生作业成果之一
 学生作业成果之一
 学生作业成果之一
 学生作业成果之一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志同道合的畏友——纪念梁思成先生、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黎志涛

在梁思成、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叙述了两位业界宗师在共同成长、成就、成功的一生中,彼此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的感人故事,以激励后学向先辈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高尚人格。


▲ 梁思成与杨廷宝
▲ 杨廷宝、梁思成、林徽因、陈意(陈植姐姐)、孙熙明、赵深好友(从左至右)在一起出游

 ▲ 193559日杨廷宝(左一)与梁思成(右二)等在天坛圜丘修缮开工时留影
▲ 1965年7月,杨廷宝(二排右一)在梁思成(二排左一)陪同下视察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66届左家庄小区毕业设计现场
▲ 196310 19日—115日,杨廷宝(左三)、梁思成(左二)率团对巴西进行友好访问

 


话言犹未尽——从《杨廷宝全集·文言卷》解读杨廷宝建筑思想的时代话语汪晓茜 刘馨悦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多注重对杨廷宝的生平及建筑作品分析,鲜有对其言论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纪念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的《杨廷宝全集·文言卷》,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收录杨廷宝生前言论及文章的文献,其中绝大多数发表于1949年之后。本文立足《文言卷》文本,试图从代表性文字出发,呈现1949年后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一些关键议题及其时代性,反映多重身份下的杨廷宝对现代中国建筑业前景与方向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今日的启迪。


▲ 《杨廷宝全集·文言卷》封面   
▲ 1957年9月5—7日杨廷宝率团参加国际建协第五次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建协副主席  
▲ 杨廷宝出访南斯拉夫期间手绘记录萨拉热窝新火车站的新结构新造型  
▲ 1959年落成的广东大良人民公社礼堂(今顺德人民礼堂)是当时中国建筑业的一项重大技术成果
 ▲ 1965年杨廷宝到清华大学视察毕业设计教学,右一为梁思成





《建筑师》No.213丨2021年10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3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李婧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