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三字经》救不了中国教育,不要再盲目给孩子灌输《三字经》,家长疯传
最近,一部名叫《高中生》的微电影在网上火了。这是一群有着社会责任感之艺术家拍摄的。他们在2015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了名叫《高中生》的摄影作品,然后在组委会的支持下将展厅和展品用砖头和铁锁封存起来,以此表达了他们对当前中国教育所持有的意见。
这很棒。因此2016年展厅的重新开启也引人注目。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拆墙的竟是穿着古装戏衣的教书先生和学生,读的书则竟然是《三字经》。 恕我直言,这是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
我曾经一再说,《三字经》是加了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而且那三聚氰胺还一眼就能看出,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结论很清楚:微电影《高中生》批判部分是成功的,建设部分是失败的。
我能理解这些艺术家。他们太有良知和使命感了,这非常可贵。但我也必须指出,作为人类和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艺术和艺术家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艺术品只能发出信号,告诉我们哪儿疼哪儿痒哪儿出问题了。艺术家也能把信号放大,以期引起足够的注意。剩下是免疫系统和修复系统的事,甚至要吃药动手术,没听说过神经系统也能治病的。 何况就算要治病,也不能这么做。如果我来拍这部微电影,那么,拆墙的可能会是一群1950年代纯真朴素的小学生,坐下来读的是这样的课文:
这就是1953我上小学时读的书,至今还记得。上完课,他们会唱这样一首歌:
不过,唱两段就行了,后面的词也不像话。 选这课文和歌只有一个理由:
不过,要想真正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必须有全球视野和现代观念。因此我希望新教室里是这样的画面:
巨大的世界地图挂在墙上,孩子们读的是体现人类文明的各民族名著。
至于穿着,越现代越好,哪怕就像《安德的游戏》。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