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被千万人误解的“封建”一词究竟什么意思?

2016-11-25 中华史 易中天


内容提要

· 被千万人误解的“封建”一词究竟什么意思?

· 教科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说法准确吗?

· “封建”至今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封建”是西周邦国制度的核心。

  这里说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跟封建礼教或封建迷信更是两回事。(其实迷信跟封建毫不相干,礼教前面冠以封建二字也是乱点鸳鸯谱。)

  封建,通俗地说就是“分封”,但叫“封建”更准确。因为不但要封,而且要建。

  封就是封邦,建就是建国。封和建,都是动词。邦和国,是名词。封邦建国,是动宾词组。

  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封建”。


是封“邦”

  咱们先说“封”。




  封就是“爵诸侯之土”。说白了,就是分封诸侯的时候,要给他一片领土,一个地盘,还要明确地划出疆界。因为在殷商那个部落国家联盟的时代,还没有国家主权的概念,疆界也是模糊不清的。

  周人却主张界限分明。

  这就得“封”。

  具体做法,是在边境线上挖沟,叫“沟封”。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高高隆起,叫“封土”。土堆上面还要再种树,叫“封树”。种树主要是为了加固隆起的封土,防止坍塌,同时也更醒目。至于那条沟,也有多用。它是疆界,也是渠道,平时蓄水养树,涝时可以排洪。


○ 西周封建图,据《中国历史地图大图鉴》


  显然,封的意义在疆,所以也叫“封疆”。封出来的政治实体就叫“”。



  邦和封在上古可以是同一个字,不过封是动词,邦是名词,相当于“国家”,但又不能叫“国家”。因为在先秦,国是国,家是家,并不能混为一谈。

  不叫国家,叫什么?


邦国



  邦国。这是最合适的称呼。因为所有的邦都包括城市和周边广大农村。城市叫国,加上农村叫邦。国是都城,邦是全境,邦比国更准确。当然,邦与国也可以通用互换,因此叫邦,叫国,叫邦国,都行。叫国家,不行。

  周,也是邦国吗?

  也是。只不过,是最大也最高级的。周的国君称王,因此是王国。由周王国和诸邦国组成的世界,叫“周天下”。


帝国制度

邦国制度



  这个天下,跟秦汉以后的大不一样。

  秦汉以后,是“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一个天子,一个元首”。比方说,秦帝国与秦天下是合一的,秦天子也就是秦皇帝,这就叫“帝国制度”。


帝国制度示意图:



  邦国制度则不同,是“一个天下,许多邦国,一个天子,许多元首”。天下只有一个,即周天下;天子也只有一个,即周天王。但在这个天下里面,有许多邦国,比如宋公国、齐侯国、郑伯国、楚子国、许男国,等等。这些邦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而且不一定同姓。


邦国制度示意图:



  这样的天下,怎么能叫“王朝”?也只能叫“国家联盟”。而且:


首先,周天下在理论上和名义上是周和周王的,周联盟的成员国不是“加盟国”,而是“隶属国”。

其次,周王国与诸侯国,周天子与各国君,是君臣关系,并不能平起平坐。

第三,各诸侯国的主权和治权,至少在名义上都是周天子授予的,天子对他们不但要封,而且要建。

 

  ,也许比封更关键。


是建“国”

  什么是“建”?

  建就是建国。它包括三个内容:授土授民授爵


授土



○ 周封建授土想像图


  册封仪式是隆重的。



  祭坛由青白黄红黑五色土筑成,象征着东西南北中。诸侯封到哪一方,就取哪一方的土,再掺和代表中央的黄土,用白茅包裹交到诸侯手里。这就叫“授土”,表示诸侯拥有对那片土地的使用权。


授民



  赐给诸侯的人民则包括三部分:本族臣僚、殷商遗民,以及封地上的原住民。这就叫“授民”,表示诸侯拥有对那些人民的统治权。这也是周人的一大发明。因为像这样土地和人民并赐,殷商卜辞中并没有记录。

  由此可见,只有周的封建,才是“真封建”。


授爵



  第三件事是指定国君,包括命名国号,发表训示,赐予受封的象征物。这就叫“授爵”,表示诸侯相对独立,权力合法,并拥有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世袭权。

  这三个程序意义重大。


国家三要素



  事实上,封邦建国必须授土、授民、授爵,表现出来的正是周人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尽管这个时候的邦国,还只是初级阶段的国家,甚至不能叫做国家。但,土地人民领袖,便从此成为我们民族的“国家三要素”。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赞美诗《歌唱祖国》,就是第一段唱土地,第二段唱人民,第三段唱领袖。



  这是周制度的深远影响。现实意义也很明显。授土和授民,表示周王才是全世界土地和人民的唯一产权人和法人;授爵,则表示他是所有邦国的最高统治者或世界性君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权和产权都是周王的,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程序结束后,受封的诸侯欢天喜地奔赴封区建设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宗庙和社稷。


社稷




  宗庙是祭祀列祖列宗,社稷则祭祀土地和谷神。这个祭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土有谷就有民。于是,社稷便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由此还诞生了一种建筑制度,即国都的中央是宫殿,宫殿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叫“左祖右社”。


○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考南京城的规制而营建的。城内主要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基本原则,即宫城在城内南部中央,商业区在宫城正北,祭祖的宗庙,即太庙在宫城之东,祭天地的社稷坛在宫城之西。


  分到的土地和人民也要整合。

  具体方案是人民编组,土地分块。先把一大片土地分成均等的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边八块是“私田”。私田由按照血缘关系重新编组的农民包产到户,但八户农民必须先耕种中间的公田,才能再耕种私田。公田的收入,用于公共事务,这就叫“井田制”。



  从象征的意义讲,井田制其实也是一种“封建”。反过来也一样,封邦建国的封建制也可以看作井田制。天下之中的周王,封国之中的诸侯,就是当中那块公田。

  这种制度本身就有维稳功能,因为封建是一种秩序。


封建

封建层级秩序

  封建制,把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



  最高也最大的层级叫“天下”。按照当时的观念,它就是全世界,所以又叫“普天之下”。天下的最高领袖和当然代表叫“天子”,即周王。他是天底所有人共同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的邦国是王国,他的族人是王族,他的家庭是王室,他的社稷则叫王社。

  次一级的叫“”,也就是“封国”。封国的君主叫“国君”,其爵位细分应有五等,统称则为“公侯”。所以,他们的族人是公族,他们的家庭是公室。他们的社稷,为人民立的叫国社,为自己立的叫侯社。

  再次一级的叫“”,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叫“家君”,也就是大夫。大夫也是世袭的,叫“某某氏”,比如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也是家与国的区别:国君称姓(姬姓、姜姓、姒姓、嬴姓),大夫称氏。所以,大夫的族人是氏族,他们的家庭是氏室。

  天下、国、家,层次分明吧?


  

  这就是所谓“封建”。


              「本文完」

注释:

① 实际上,国原本叫邦,比如“邦交”,比如“邦有道”或“邦无道”。后来,由于避汉高祖的讳,许多文献中的“邦”都改成了“国”。因此,叫“邦”,叫“国”,叫“邦国”,都没错。

②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可能要到西周中后期才成熟。王社、国社、侯社,见《礼记·祭法》。


The History of China

易中天中华史


以上内容选自:《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上)1-16卷:先秦到隋唐》套装热卖中,当当网独家订制签名纪念卡


购买正版图书,登录当当网,搜索 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文化频道

微信ID:yztzhs



长按二维码关注



1、趣味 | 庄子的人生心态

2、演讲 | 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易中天演讲

3、书单 | 《易中天中华史》官方书单



立即转发到朋友圈,一起涨姿势!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直达当当网《易中天中华史》1-16大套装(赠签名卡)购买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