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太久,极有可能成为你未来最大的风险!
对中国人来说,养老始终是个令人头疼的事。过去人们常说什么养儿防老,后来又说养老靠政府,但现在看来这些说法都不靠谱。儿女不是养老的筹码,反而成了啃老的风险。而与此同时,政府养老金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我们的社会养老金的本质就是寅吃卯粮,用当代人的钱,支付上一代的养老费用。据某机构统计,到2020年中国的退休金缺口将达到1.1万亿元,而这个缺口未来还会继续扩大,到2025年,退休金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3.8万亿元。
何以至此?其中原因复杂,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寿命变得越来越长,而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而言,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不工作的人数量变多并且寿命变长,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就会空前增大。退休金入不敷出,也是迟早的事儿了。可以说,“长寿”正在成为人们未来最大的财务风险之一。
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寿命的增长
中国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根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显示,中国人2016年的平均年龄是76.3岁,到2040年中国人寿命将超过80岁,达到81.8岁。平均寿命的全球排名也将从68位上升到39位。
而美国在2040年的平均寿命只增加了1岁左右,从78.71岁到79.84岁。非洲国家将继续“垫底”,中非共和国、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等国2040年的平均寿命不到60岁。
往前略作追溯,200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为71岁,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就提高了十岁之多,尤其是在2016到2040年这个阶段,中国人的寿命增加最为迅速。
换言之,未来的二三十年是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最快的时期。一方面是人们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与此同时是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
据某投机机构预测,到2028年,中国的15岁以下人口比例将在历史上首次低于65岁以上人口比例。这个九年后即将到来的“死亡交叉点”,预示着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将急剧老龄化,社会的养老负担将会空前沉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供养比例为6:1的状态,即六个职场人养一个老人。而到2040年可能会出现2:1的状态,即两个职场人养一个老人。这背后意味着人才库逐渐变小了,老人变多了。
在全面进入“老龄社会”的大趋势之下,目前的社会退休金缺口在未来肯定还会不断扩大。“养老靠政府”的希望会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泡影。过高的老年人比例和过长的退休金领取年期,将会拖垮政府的财政,而政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不得不降低退休金的支付标准,并且延迟退休年龄。
当养老不再能靠政府的时候,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但作为现在的80后和90后来说,面临的问题比上一代人更严峻。我们的平均寿命将会比我们的父辈更长,但我们的收入却未必能保持增加而生活成本却会不断攀升。总之,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我们寿命的增长。
我们极有可能在未来面对一个漫长而贫穷的人生。就像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里说的:“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是人活着,但钱没了。”
有人也许会说:自己未来的收入肯定会持续增长,45岁以后就会进入财富自由阶段。一般来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大多是不谙世事的毕业生和职场小白。这种盲目的乐观情绪在经济的“新常态”之下,很快就会被证明是一厢情愿的错误。
有新闻称,中国去年的名义工资增长了5%,在全球各国平均工资排名较为靠前。但实际上这个数据意义不大,因为中国的统计并没有统计到失业率和企业倒闭的数量。如果说有很多企业倒闭了,剩下的企业职工工资增加了,那么这个统计就并不能反映实际的经济状况。
不要忘记,中国的私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而在去年的经济寒冬之中,有数量难以统计的中小企业歇业关门。鉴于此,最好不要盲目期望未来的工资增加,能保住饭碗就值得庆幸了。
众所周知,个人的收入与公司经营情况息息相关,而公司的经营又和市场大环境有密切联系。中国未来的经济大环境如何,我想已经不用过多啰嗦。
根据官方的统计,中国的GDP增速已经从2011年的9.3%下降到6.3%。这个数字还是名义GDP增速。如果我们扣除了CPI的因素之后,实际的经济增长只有4%左右。经济环境可以说比十年前差了许多,还指望未来的工资蹭蹭往上涨,非常不切实际。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高税收低福利”的奇特国家,大部分原属于社会保障所承担的责任,被强制摊派给市场,这造成了人们生活成本的不断增高。越是在人们具有“刚需”的领域,价格往往越贵。除去房地产以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在教育和医疗行业。
据统计,中国家庭平均开支近三成是用在子女的升学与教育,而医疗的高昂开支则更是无法做出平均统计,在中国的大城市,一场癌症之类的危疾治疗费用可以花费一到数套房不等。
越来越高的支出,并不见涨的收入,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薪酬都感到十分不满意。
生命周期决定了个人财富的积累
长寿、低薪、高生活成本,这三大要素对于我们未来的财富规划和管理有什么警示意义呢?
大家总是爱把今天的中国比作当年的日本。在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低增长和老龄化时代到来,日本不少企业的工资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几乎没有增长。
在各方面都变得和日本越来越像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工资低增长”的时代。虽然也不至于出现工资十几年不涨的问题,但工资增速赶不上生活成本增速,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与日本更为类似的一个方面是老年贫穷趋势的来临,这已经在日本成为了现实。日本境内大量贫穷且丧失劳动能力的独居老人,成为了“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一个悲剧性缩影。在中国,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刻还没有全面到来,但实际上距离这一刻的临近也并不遥远了。
比起年轻时的贫穷,年老时的贫穷要可怕得多。其中的原因和人生的财富周期有关。毕竟,人在年轻时候的创造力和潜力更大,具有改善贫穷状况的可能,而老年人无论是创造力还是体力都大不如前,几乎不具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
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总财富是随着时间不断累积的,不过,个人财富的构成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一个人在23、24岁左右进入职场,这个时候他的人力资本(劳动力价值)是最大的,之后,人力资本不断贬值。与此同时,这个人的金融资本(租金、投资回报等被动收入)会随着时间增长不断增多。在人生的50至55周岁这个阶段,金融资本的价值会超过人力资本的价值。这是人一生中的财富关键节点。在这之后,老年时期到来,人力资本的价值逐渐趋近于零,金融资本成为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张曲线图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有一个安稳富足的退休生活,那么他必须在55岁以前尽最大可能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出卖劳动力的方法挣到尽量多的钱,然后将这些钱转化为金融资本,以便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前就积累到足够多的投资红利收入用来负担自己的日常消费。
而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投资取向往往是比较激进的,热衷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如股票和期货),而年龄较大之后,会更倾向于低风险的稳健型投资(例如债券与储蓄保险)。
按照最优化的资产配置比例计算,一个人在40岁左右的合理资产配置为大约20%的保障性资产配置和80%高收益高风险资产配置,之后两者的比例此消彼长,到65岁退休的时候,保障性资产和高收益高风险资产的合理比例为80%比20%。与之前的比例刚好对调。这种理想型的资产配置比例,过去被认为是个人财务安全的重要指标。
“长寿低薪时代”的个人理财规划
不过,在即将来临的“长寿低薪时代”,以上的资产配置策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下行的趋势会让高回报的投资风险陡增,第二是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养老和医疗开销会大大增加,需要的退休金总量也会大为增多。第三,虽然理论上人们可以通过退休后继续打工的方法来维持人力资本的收入,但实际上,65岁以上的人士在职场里是几乎找不到工作的,并且现在年青一代的人生目标都不是“活到老,干到老”,而是希望提前退休,不少人的目标是五十岁以前就能不靠出卖劳动力过上舒适的生活。
我们以一个现在30周岁的职员为例,假设他计划在65岁时退休,那么他从今天起还需要工作35年的时间。而等倒他退休的时候,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大为增加,假设这个人能活到当时的平均寿命,那么他大致的死亡时间是88岁(2077年),也就是说,从65岁退休后到他百年终老,有23年的时间是属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阶段。
假设这个人目前理想的退休开支是5000元一月,再算上35年后通胀的基本因素,那么他在未来实际需要准备的退休金至少是388万元以上。
以上的计算方法还是按照官方的基本通胀率(3%)以及平均的预期寿命来计算的,并且对于退休金的需求也控制在一个很基本的范围。
即使是如此基本的退休需求,这个人也需要在退休前的35年时间里准备好接近400万人民币的资金作为自己的退休金。
但是,一个在今年就将退休的人,如果他对于退休金的要求与这位30岁的人完全一致的话,由于当下的预期寿命较低(未来14年内仅为78.8岁),他的退休金总开支仅为84万元左右。
换言之,我们这代人退休的成本比上一代人至少要高了4.76倍以上。而与此同时,80后、90后一代人的劳动收入增值幅度却远远不如上一代人。因此,想要对自己未来的财富做好规划,新一代就必须提前进行筹备,未雨绸缪。尽量在35至40岁以前制定个人退休计划,通过配置抗通胀的、保障性较强的财务方案来提前做好个人财务的安全防范工作和退休的准备。
在未来,中国经济会长期处于低增长的存量博弈时代。短期实现暴富的机会比起三十年前只会少不会多,人们的财务状况也会更趋于恒定。鉴于此,我们更应该从稳健的角度出发来安排个人的财富。
过去的拼爹、拼人际关系已经逐渐落伍,拼家族财富的策划、拼个人财富管理的科学性,这才是我们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之下幸存下来的正确途径。否则,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很可能就会生效,堕落为“下流老人”的厄运或许就会成为未来的现实。
来源:骥观天下
编辑:张晓乐
产品配置咨询:
微信:18721324070(张晓乐)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97号世纪商务大厦509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