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捂”得当,杂病不怕

孔学堂 2019-05-19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春天的气温升降不定,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才不会受到杂病的困扰。


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捂”不行,“捂”过了也不行。


冬季一过,就早早地脱去棉衣,容易患上风寒感冒;穿太多又怕捂出汗,更怕捂出湿疹。因此,把握“春捂”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学“春捂”,都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初春气候变化大,即使气温已经较冬季暖和,人体内的阳气多数未能及时生长、发散出来。


当遇到气温骤降的天气,抵抗力较弱的人就会容易患上感冒。因此,在初春时节要加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掉防寒衣物。尤其在清明节前,都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有意捂着一点,慎防“倒春寒”


进入清明后,随着春雨的降临,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此时可以视乎天气变化,适时减少衣物。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易遭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早春时节,有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这时寒气与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关节僵直等,易引发关节炎。


此外,背部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大家在春季,也要“捂”好后背,适当穿着马甲,可以有助保护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督脉”的经络之气,从而护养阳气,达到提高抵抗力的效果。


其实,大家记得两个谚语就可以了:


一是“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里说的是农历二月和三月;

另外一句就是“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这是因为没捂到位。


研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


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腰部、腿部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尤其是爱美女性,过早地换上薄裙而受寒,暴露的腰部及关节易酸胀、沉重、疼痛等,长此以往还可致关节病和各种妇科病等。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经过冬季的蛰伏和休养,茶树积蓄的丰富营养物质将在春天爆芽。


加上春茶的两个黄金时段“雨前”和“明前”与春捂得当的时间段一致,所以“春暖茶先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春茶虽好,但也不要“贪杯”,尤其是肠胃不好的茶友。太新(加工后存放不足一个月)、太鲜(刚加工好的茶叶存有火气)的茶叶,都容易刺激胃部,造成肠胃不适。


等“明前茶”一上市,茶友们就可以从“春捂”调整至“春茶养”的新阶段,接力保护你的身体健康。



“春捂”不仅捂身子,也要“捂”心灵。


怀抱大自然中春的气息,别让这生机盎然的难得美景,流失于不经意间。


又是一年春来到,也别忘了向身边一直陪伴着你的人们送去春的问候与关怀,不要羞于把这份感动和感恩表达出来。


来源:孔子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