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事追忆—我眼中的神经内科

2015-03-31 HAOYISHENG

好医生微信公众号:HYS980151516

新朋友可以点击标题下面:“HAOYISHENG”来订阅我们每天推送的医学内容。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因为微信定订阅系统只保存近五天发布的内容。为了长久保存资料以便以后温习,请大家转发自己的朋友圈。

掐指一算,从硕士入学起,接触神经科已数年有余。神经科学博大精深,自问不敢造次来高谈阔论,否则止增笑料耳。但是认为也该写下一点东西,一方面算是六年来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另一方面也便于自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感悟一:定位与定性


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可谓包罗万象,初学者往往深陷囫囵,在海量的疾病中不知所措,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更是如此,不知从何下手;或者管中窥豹,理不清患者病情全貌。如此一来,往往易于漏诊、误诊。


犹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诊的患者,因病人主诉为“肢体僵硬、无力”“肌肉抖动”,查体后也确实发现患者存在肌张力升高,便草率拟诊为ALS,结果患者是位早期的PD患者。


原来自己从一开始就定位错误,将锥体外系症状错看为肌肉失神经病变,误将运动迟缓视为肌无力,将震颤理解为肉跳,然后一直错下去。由此可见,没有准确的定位,就没有后来的准确定性。而欲做到准确无误的定位,牢记神经科疾患的症状、体征并配合神经解剖知识是关键。


总而言之,神经科的疾病离不开“349”。3类病灶——局灶性、弥漫性、系统性,4种症状——破坏、刺激、释放、失联络,9大类疾病——M(代谢)i(炎性)d(退行)n(肿瘤)i(感染)g(内分泌)h(遗传)t(中毒/外伤)s(卒中)。


感悟二:欲成“神”功,先练“内”功


一名优秀的内科医师,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神经科医师;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神经科医师,必定要先有扎实的内科功底。神经科学是在内科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大多数神经科疾病的病因都有内科疾患的影子。


假如你不了解亚急性心内膜炎有全身各处栓塞的发生,就不会明白为何有的患者接连出现脑梗死、急性腹痛、下肢坏死;

假如你不了解干燥综合征可以继发淀粉样变、肾小管酸中毒,就难以理解有些患者反复低钾发作、异常碱性尿;

假如你不了解卟啉病可以出现间歇性神经精神症状、发作性腹痛,就不会去暴晒反复急腹症样发作+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的尿液;

如果你不了解莱姆病导致的皮肤、心脏、周围神经病变,就不会去探查类GBS患者的心电图、心超及皮肤红斑;

如果你不知道骨折后可以出现脂肪栓塞,就会疑惑于外伤后患者出现急性梗塞。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有勤练内科,甚至外科、儿科、传染科,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分析、探索神经科。


感悟三:拿得起,放得下


所谓拿得起,就是在诊断疾病的最初,要尽可能的联想可能的病因,一一罗列出来;放的下,就是敢于舍弃一些可能性小的疾病,从而避免处处留情,而要有的放矢。


比方说, 临床上遭遇一单侧上睑下垂患者,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后循环卒中)、内分泌疾病(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肿瘤性疾病(副肿瘤综合征)、遗传性疾病(线粒体脑肌病、眼咽型肌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海绵窦感染)、代谢性疾病(Wernicke脑病)等均可造成类似症状。


但是如果是存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就要排除不累及瞳孔括约肌的MG、Wernicke脑病、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肌营养不良;如果患者是青年人,急性起病,就要排除慢性、隐匿病程的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相比拿的起,放的下更考验神经科医生的临床思维和知识储备,只有足够熟悉,才能自信的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诊断加以剔除,从而缩小疾病范围,为最终的诊断打下扎实基础;反之,若是犹豫不决,卒中也像,脱髓鞘也像,代谢病不能除外,肿瘤需要排除,于是乎将9大类疾病一网打尽,那多半是无功而返,难以窥得疾病真貌,更不用提治病救人了。


感悟四: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在神经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天马行空般的思维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两者缺一不可,尤其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更是需要如履薄冰,一招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就拿最常见的卒中来说,再有经验的教授,也不能在缺乏头颅CT的情况下评估患者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

一个看似很常见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若是初诊患者,静脉补钾治疗最好在检查结果排除高钾周期性麻痹之后进行;

一个言语不能的患者,除了常规头颅影像学的检查,别忘了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

年青的精神异常患者,在没有排除器质性疾患如颅内感染、肝豆、颅内占位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贸然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也许你的直觉是对的,但是多做一项检查,多询问一些病史,对你的诊断有益无害。俗话说,每日三省其身。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多思考自己诊断的支持点、不支持点,不断的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策略,千万不要过于自信,否则,就有可能一条道路走到黑,到时候害人害己。


最后,再次感叹神经内科疾病之多、诊断之难,以至于一些老教授、泰斗感叹“越看越不会看病”。然而,路是人走出来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现今,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使得年轻医师可以博览群书,甚至足不出户阅尽天下病例。因此,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学习、实践,将来战友们必能从容面对每一位患者,并为之排忧解难。


本文来自丁香园。


欢迎大家加我微信公众号:HYS980151516


更多医学知识尽在好医生QQ空间: http://980151516.qzone.qq.com/


如有好的文章,麻烦发我QQ邮箱:
980151516@qq.com 与大家一起共享。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