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感冒,还是川崎病?别傻傻分不清!

2016-06-23 HAOYISHENG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冬季, 其首发症状是发热,伴有皮肤红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但随着病情进展、动态变化, 二者的差别会逐渐表现出来。一般的感冒发热3 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 但川崎病持续高热,体温在38~40.5℃之间,发热可持续≥5 天。



川崎病发热2 天左右时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且有裂纹,口中黏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鲜杨梅的“刺”,称“杨梅舌”。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特别是持续高热并伴有下述症状一项或几项, 基层医生要想到川崎病的可能,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到上级医院检查确诊。
哪些症状强烈提示患儿存在川崎病?

  • 发热是川崎病诊断的首要和必备条件。其特点为持续高热,时间>5天(最新诊断标准对于满足其他临床表现的发热>4天也可),对症治疗后,体温退而复升。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 皮疹多于发热2~3天后出现,为向心性皮疹,呈红色或深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无水疱或结痂。


  • 双侧眼球充血,但患儿无畏光、流泪等不适。


  • 口唇充血、干燥、皲裂,可伴有杨梅舌。


  • 指(趾)端初期表现为硬肿,恢复期为自甲床与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 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单侧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严重者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


川崎病的分型诊断标准你能记住几条?
↓↓↓

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
①发热≥5天(包括对治疗有反应而发热<5天的病例)。②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③唇和口腔改变: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④多形皮疹。⑤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掌跖发红、指(趾)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甲床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⑥颈部急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常为单侧,直径>1.5 cm。
满足上述6项中5项以上即可诊断。具备4项者,若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也可诊断。
不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
具有发热≥5天,仅有完全型川崎病诊断中的2项或3项,但心脏彩超或冠状动脉造影证明有冠状动脉瘤(多见于<6个月婴儿或>8岁儿童);或仅有完全型川崎病诊断中的4项临床特征,但可见冠状动脉壁灰度增强(此种冠状动脉扩张少见),同时除外其他发热性疾病。
川崎病发病后第1周是治疗黄金期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抗炎,保护冠状动脉,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预防心肌梗死,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川崎病只要诊断明确、规范治疗发生冠脉病变的几率会降至2%~4%。随着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瘤)发病率由原来的>20%降至<5%,充分证明了该疗法的有效性。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炎和保护冠状动脉的作用,具体治疗机制不清楚。Meta等大样本队列研究表明,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的最佳使用时间是发病后5~7天。国内学者通过临床大样本、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发现,在病程5~10天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1 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的潜在风险,在病程10天以内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1 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而<5天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则有增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耐受的风险。
治疗川崎病首选药物是最便宜、最常用的老药——阿司匹林    大剂量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抗炎作用,而小剂量则表现为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川崎病患儿可用肠溶片以减少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川崎病急性期应该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如果过早减量会造成对炎性反应的控制不佳以及不能很好预防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而急性期过后据病情应减为小剂量,发挥其抗血小板凝集和其预防冠状动脉血栓的作用。
国内学者建议,开始用阿司匹林30~50 mg/(kg·日),热退后3天炎性指标恢复正常即改为3~5 mg/(kg·日),同时加服双嘧达莫3~5 mg/(kg·日)。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者应服用12周,已有冠状动脉受累者应服用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这样可以减轻服用阿司匹林带来的不良反应。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 10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权争议或频道建议与需要均可在频道后台留言或直接加小编QQ(980151516)或者微信沟通,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