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积极投身战“疫”,勇于担当作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全体会员、全国文艺评论工作者:
当前,全国上下正处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峻斗争的关键时期。在此,向中国评协全体会员、全国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尤其是身处疫情最重的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及周边重点地区的文艺评论工作者们致以深切的问候!
抗击疫情、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一场伟大斗争。我们号召,中国评协全体会员、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不烦扰疫情治疗、控制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自身专业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理性科学的原则,积极发声,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夺取防控斗争胜利贡献力量。我们倡议:
1.坚定信心,以身作则。中国评协全体会员和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注重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积极向亲友和社会各界宣传疫情防治知识,努力承担起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社会职责。
2.理性客观,引导舆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大众接受程度有机结合,积极正确引导舆论,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对一切谣言和违反科学常识的不实之词敢于发声、敢于斗争,为战胜疫情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投身战“疫”,勇于担当。在疫情面前,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勇于战斗,吹响战斗的号角,把社会责任化为实际行动,围绕战“疫”主题,积极撰写文艺时评、引导文艺创作思潮,把那些鼓舞斗志、情感真挚、向上向善、群众欢迎、讲好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生动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介给人民大众,大胆批评调侃崇高、颠覆黑白、哗众取宠、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等不良创作现象,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好更多抗击疫情的精品力作,坚定全国人民听党指挥、科学防控、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0年2月3日
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响应广大文艺家、文艺评论家的心声,特此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艺的方式抗击疫情的情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坚定人们听从指挥、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欢迎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责任化作行动,围绕“战疫”主题,撰写文艺时评、作品评论。
文章单篇不超过2000字为宜。原创来稿不含已发其他报刊网及微博、朋友圈的文章。
原创稿件请发至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邮箱:wyplzg@126.com。
邮件主题:艺评抗疫+作者姓名(Word文档里为正文,请注明作者姓名与工作单位)。
截稿时间:2020年2月29日。
风险社会里的文艺创作
林 玮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说到底,当代中国社会公众对灾难及其背后的悲剧意识,还是缺乏深刻的体认。其实无论中外,灾难一直是个文艺创作的母题。而在今天的风险社会中,它更有频频出镜的可能。因此,如何应对风险社会的文艺创作,或者干脆说“风险文艺”的创作应对,就成为了一个文艺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话题。
△蒙克《呐喊》(1893年版本,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收藏)
▪后方要有疏导。此次疫情正逢春节长假,公众大把的闲暇时间主要花在对疫情的关注上。而新型冠状病毒比“非典”更有传染性,加上更高级别的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让公众的关注换回了更多的紧张情绪,甚至恐慌。这就需要文艺发挥情绪疏导功能,安抚民众,缓解其压力,放松其神经,也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在全媒体时代,这一功能似乎主要由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承担了。短视频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文艺属性,而传统文艺创作如何参与其中,融为一体,需要布局。
▪战后要有反思。“灾难文学”是一种亚文学形态,但它深切地承担起了对风险的反思和对人性的瞩目。无论是加缪的《鼠疫》,还是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亦或是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灾难都退居背景,真正闪光而平凡的人性成为了主题。它们没有歌颂英雄,却证明了于日常生活里永远跃动着英雄的身影,每一段平凡的人生都可能成为动荡不安中弥足珍贵的故事。“非典”之后,王宏甲写出报告文学《非典启示录》,就把目光从风险拉远到整个卫生医疗改革,写出了文艺之于风险所能达到的反思深度。而这样的创作,仍需要更多。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01
*作者: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歌声就是力量:
评战“疫”主题音乐创作
吴洪彬
2020年春节,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世事无常,本该热闹、祥和、安康的节日气氛,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彻底打破,无数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病毒第一线。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分忧。
中国文联团结引领全国文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助力这场战“疫”。文艺家们或拿起画笔,或谱写诗篇,或制作小视频,在各自专业领域群策群力,发挥着应有的、独特的作用。
音乐工作者们创作的数十首战“疫”歌曲由《中国艺术报》公众号于1月31号和2月2日先后两批集中推出,这其中,《生命线上的守护者》《逆行的天使》等歌曲赞美了医护人员;《平安相伴》《我相信》带来心灵的慰藉;《生命的期待》《永不言弃》等激励人们无惧风雨、同心协力。音乐人唱响了一曲曲生命赞歌,吹响了众志成城的战斗号角。虽然创作时间短暂,但其中不乏佳作,再一次彰显了中国音乐人在大难面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凡的创作实力。
《爱是桥梁》守望山高水长
今年春晚有一个临时增加、甚至来不及彩排的节目,类似朗诵却又不是诗朗诵,最后被定为情景报告——《爱是桥梁》。这可以说是央视奏响的抗击疫情的序曲。而同名歌曲《爱是桥梁》则是升华篇章:“从容面对死神的嚣张,担当无声驱散了忧伤……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你阻挡雨骤风狂。重放的笑容绽放彩虹,爱是桥梁链接起吉祥。爱是桥梁,链接吉祥,挽起相助守望,山高水长……”这首由曲波作词,杨青山作曲,王宏伟、王传越、王莉、汪正正等演唱的歌曲,用大气磅礴的曲调,展现了危难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团结一致携手并肩的爱的力量,宛若又一曲《爱的奉献》,将爱的精神再一次传扬。
《背影》平凡却蕴含无穷的力量
陈道斌,著名词作家,曾创作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醉了千古爱》《兵马俑》等歌曲,作品多次入选央视春晚、“青歌赛”等大型综艺节目。他这次创作的《背影》,从独特的角度致敬所有逆行者的背影:“在太平的日子里,你最容易被淡忘。当你出现的时候,一定是在搏击风浪……不知道你的名字,想起你却有一种力量。不知道你何时归来,归来的时候,带着平安和阳光。”这首歌由栾凯作曲,曹芙嘉演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深情的曲调表达了对英勇无畏的逆行者们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牵挂和祝福与希望。《背影》旋律朴实无华,却给人无穷的力量。还有一首洪莉平作词、周爱雄作曲的同名歌曲,也对那些背影致以了崇高的敬意。白衣天使的美丽容颜被口罩遮挡,曲波、杨青山的另一首歌曲《口罩后面的美》另辟蹊径,这种美是精神的美,是医者仁心的大美。
作词|吴洪彬作曲|李葵(版本1)作曲|石冰粉(版本2)音频为石冰粉作曲演唱版
大年初五的早上,窗口洒进一缕久违的阳光。我的脑海中闪现出这样几句歌词:“花儿与小草都在盼望,盼望春回大地又见阳光;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盼望,盼望天佑江城中华自强。你安好、我无恙,这是你我最深切的盼望。”我先是把这首歌词发到了南京市江宁区音乐家协会微信群和全国音乐教师微信群里,当天晚上就被两位老师谱曲演唱,接着又被江宁区作协群、文艺评论家协会群转发,随后又被南京诗词学会官方网站转发;第二天,歌词抵达湖北新媒体文学联展;第三天又被推荐入选《中国艺术报》公众号的《战“疫”,音乐人在行动》作品集,仿佛插上翅膀一样,令我这样一个业余词曲作者深感意外的同时更加感动。为了这场战“疫”的胜利,我们的音乐人神速作词、神速谱曲、神速演唱录制,合舟共济、齐心协力,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最后再说一句:你安好、我无恙,这是你我最深切的盼望!
*作者:吴洪彬,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音乐高级教师,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琴韵心声》。
战"疫",我不能缺席
元 辰
庚子春节来临,湖北特别是武汉笼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肆虐之中。疫情就是命令,许多文艺家自觉拿起手中的笔,写诗、作词、撰文、绘画、创作书法,表达抗疫决心,宣传防疫知识,向武汉致敬,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应急人员、执勤人员致敬。从专业艺术家到退休人员、普通市民、村居农民等业余爱好者,争相表达关切之心、仁爱之情。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时刻,文学艺术不会缺席,不能缺席。这是文学艺术关爱生命的本性,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
邱大尉美术作品《一往无前》(来源:中国艺术报)
面对疫情,湖北的文艺家们没有缺席,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激情。朋友圈里,“湖北文学”“武汉文学”“湖北诗歌”“宜昌作家”“宜昌诗刊”“荆州网络文学”等文艺社团或个人微刊,都推出了抗疫诗文特辑,表现出文艺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胸怀。 面对防控疫情的严峻斗争,作为基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负责人,我肩负着汇聚作品、凝聚人心的重任,理应有所担当。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办有“夷陵评论”新媒体专栏,在元辰文苑微信公号和元辰美篇办有微刊,春节期间正在举行湖北新媒体文学联展,一直由我操刀。有不少作者把抗疫作品发给我,我有责任让他们的作品面世。大年初一以来,天天收集作品,每天一辑,每辑不超过十人,每人一至三个作品不等,至今已经编发七期,已发五十多人作品近百件。不敢说有多大作用,却是宜昌乃至湖北最早连续每天一期的微刊之一。 其实我判断抗疫作品的标准很简单:真心真诚,昂扬向上,不添乱,不虚夸。那些阴阳怪气、没有根据、经不住人性和事实推敲,过于雕琢、不符合危急时刻生命至上原则的,我不用。面对这场灾难,文艺家和爱好者的第一责任是共度时艰、鼓舞信心、表达关爱。我用了不少农民的稿子,他们的艺术性不是很高,但字通句顺、话语暖心。艺术,首先是那颗大爱之心,真诚之心,然后才是必要的技巧。 微刊虽小,事却很多,不能失误。收稿选稿,要读要审。编稿发稿,要改错,要编格式,还要选配图片。回复应答,联络转发,还要教不会操作的文友往别处转稿。为第二天发稿做准备,每天忙到深夜才能停歇。我在微信公号发第二辑时,不知什么原因,五次都没有发送成功,心急如焚。因春节放假,微信没有人工核稿,申诉无门,只好放弃。转而又花半天将作品和配好的图片转往手机,在美篇上重新编辑,才发出去。繁忙之中还要完成自己的创作,目前我已经写了三首现代诗,“宜昌作家”微刊已发一首。一个短篇小说还没完工。常常感到自己是深夜行走在深空的人。 没有谁要求一个七十二岁的老者必须这样做,但是我自己觉得这样做有意义。与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生之年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有何不好。至于名望、成就,于我已是过眼烟云,闻见土香了谁在还乎那个。只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时刻,一个爱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老者,同样不能缺席。*作者:元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
内容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