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哈佛教育专家|家长如何与0-3岁孩子一起读书?

2017-11-21 卫佳铭 曹婧淳 爱阅公益

“对那些要求5、6岁的孩子懂得三门语言、两种乐器的焦虑的家长来说,更应该思考的是孩子成长到20、30岁时,是否还对学习保有兴趣、对世界怀有好奇、乐意以积极的态度尝试新东西。”


在中国深圳,1044个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万的中产家庭中,每天陪同0-3岁孩子读书一次的家长仅占9%,这让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国际著名儿童语言与阅读发展教育权威专家、前美国教育学会会长凯瑟琳·斯诺和她的研究团队大为意外。在英语国家,同样类型的研究中,即使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就有50%可保证每天至少一次家庭亲子阅读。


2016年4月23日,深圳启动0至6岁儿童早期阅读公益项目“阅芽计划”,该项目由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和多家政府部门联合发起,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早期阅读教育公益项目,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型的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干预项目。


一年多来,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陈思、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对阅芽计划进行了跟踪评估研究。研究发现,0-3阶段的阅芽计划,有效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同时显著地增进了家长群体对于高质量的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解。


2017年11月18日,在 “早期阅读与更好的未来” 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峰会现场,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凯瑟琳·斯诺教授和陈思研究员,探讨早期阅读研究的最新发现以及对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凯瑟琳·斯诺教授在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峰会现场发言

图片来自: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


陈思在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峰会现场发言

图片来自: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


家庭亲子阅读或可弥补阶级差异


南方周末:家庭亲子阅读究竟会对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凯瑟琳·斯诺:儿童的读写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学习,儿童需要通过与成人的积极互动,学习阅读、获得读写能力的发展、将阅读与知识的活动融会贯通。这个过程中,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家庭的阅读环境、教师和学校的阅读环境都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陈思: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家庭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庭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南方周末:有没有数据说明这一影响到底有多大?

陈思:在最新的教育干预实验里对同卵双胞胎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家庭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

南方周末:独立贡献20%怎么理解?

陈思: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家庭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家庭亲子阅读来弥补。


低于预期 仅9%受试家长每天陪同孩子读书


南方周末:你们的样本是如何抽取的?

陈思:研究团队从深圳二十几所早教机构和幼儿园托班收集到了1044个0—3岁儿童家庭的数据,这些儿童的平均月龄是32个月左右,家庭平均成人数量为3.29人,家庭平均月收入大概为3万元。样本中,64%的母亲具有本科及以上教育文化水平。


南方周末:这代表的应该是一个典型的高教育、高收入水平的中国大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情况?

陈思:一般大家会认为参加早教机构的家庭,平均收入会比较高,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寻找中低收入的家庭家长参加,特别去找了光明区、龙港区的低收入家庭,还在富士康举办了讲座,讲座后给家长发问卷调查二维码,以此额外招募家长。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愿意参加以及回应问卷的家庭,他们实际收入水平仍旧是比较高的。


南方周末: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

陈思:需要解释的是,因为家庭收入水平完全是由家长自己报告,所以会存在家庭收入不高的家长就不愿意报告,最终成为研究的缺失值,不计入平均收入计算,所以可能会让最终的结果存在偏差。


南方周末:整个调查的周期是多长?

陈思:2015年7月起,我们开始设计研究,于2016年5月正式开始,配合阅芽计划第一期开始做的前测,目前还在继续跟踪项目的发展和变化,还需一年才会结束。


南方周末:样本的数据如何?

陈思:根据这些家庭家长报告的数据,平均每个家庭拥有的汉语图画书47.3本、英语图画书10.9本。每天都能够和孩子一起看书的家长比例只有9%,一周2—6次的家庭也只有8%,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震惊。而在英语国家同样类型的研究中,哪怕是低收入家庭家长,每天保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占50%。


南方周末:为何如此之低?

陈思:确实是低于我们的预期。可能的原因是家长们觉得0-3岁之间的孩子还比较小,往往要到上了幼儿园后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此外,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由祖辈抚养,父母工作比较忙,确实没有时间坐下来陪孩子读图画书。


“阅芽计划”:家长观念明显改变的干预实验


南方周末:研究设计中,通过什么方式去改变这一现状?

陈思:我们借助已知范围内最大型的汉语阅读教育干预计划——“阅芽计划”,通过阅芽包、线上资源APP、免费线下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支持。

0-3岁阅芽包  3-6岁阅芽包(包中图书根据年龄阶段随机发放)

图片来自: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


南方周末:具体怎么做?

陈思:阅读包里包括:两本适龄图画书、一本60种图书画的导读、一本分阶段的早期阅读指导手册,还有一份图书馆之城的邀请函,让家长了解在周围的社区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应。利用APP,家长可以获得更多的电子图画书资源、在线讲座,还可以与其他家长社交、互动。线下活动可以让家长参加讲座、图画书分享和交流活动,更直观讨论亲子阅读观念和更好的实践方法。


南方周末:研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陈思:有两个,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因果联系和如何准确测量家长的观念变化。对此,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在2016年5—6月进行基线测试,给所有的家长发放了问卷,问卷中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长的观念,以及由家长报告的儿童词汇发展测试。基线测试结束后,2016年7月,我们随机抽出半数家长拨打电话,告诉他们阅芽计划的情况,随后观察哪些家长来领了阅芽包。最后我们在2017年1月进行了后测,后测包问卷和调查实验,观察家长的观念和儿童词汇发展的变化。等这些都完成以后,再进行模型拟合和数据分析。


南方周末:第一次测试是6个月,为什么选择这一时间跨度?

陈思:半年在语言发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能够观察到孩子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并且我们希望能在一年中有三次彻查,所以半年的跨度是比较理想的。


南方周末:后期测试发现了哪些变化?

陈思:与未参与阅芽计划的儿童相比,参与阅芽计划的儿童的词汇发展有着明显的进步。通过阅芽计划,家长也获得了对高质量亲子阅读教育的理解:他们普遍认同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图画书、在阅读时有更好的亲子互动、并认为应该同时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凯瑟琳·斯诺:一项有趣的发现就是家长观念的改变。以往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的育儿观念是很难改变的。而在我们的调查里,很多家长却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并且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这一点让我们备受鼓舞。也有一种可能是参与我们研究的家长有进行亲子阅读的意愿,但却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他想要知道,因此他就来了。


南方周末:在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中,老师如何介入早期阅读?

凯瑟琳·斯诺:增加成人和孩子交流的频率和讲话数量,以及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深入对话,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而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孩子跟老师一起读书,比如说读图画书、角色扮演或者深入交谈,都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语言和读写能力。


南方周末:似乎还应该给家长组织一些培训?

凯瑟琳·斯诺:无字或者字比较少的书,确实需要家长学习比较具体的技巧,去发现故事到底怎么发展的。家长要具有引导孩子关注某些特定细节的能力,比如到故事关键处,向孩子提问核心的信息、去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去做一些预测和猜想。家长往往会觉得读图画书就是孩子学习词汇的过程,实际上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图画书真正作用在于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话题。因此,图画书学习的重点是需要成人参与其中,为孩子提供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家长焦虑程度越低 孩子语言发展更好


南方周末:很多中国父母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出竞争焦虑,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这一点?

陈思:有,我们发现焦虑程度越低的家长他孩子语言发展会更好,特别是表达性的语言。越焦虑的妈妈可能会导致孩子讲话机会变少,孩子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凯瑟琳·斯诺:支持型(即放手型)的母亲,她们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叙述能力会更好,这绝不是偶然的,母亲的焦虑会在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发展中带来负面影响。当然,目前只是发现了这俩者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联系,我们也不希望这个结果让她们变得更加焦虑。


南方周末:有没有好的建议给到焦虑的家长?

凯瑟琳·斯诺:如果你觉得养育孩子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最好别那么干。请母亲们冷静下来就好,长期焦虑可能会是对孩子压力的来源。越放松的妈妈可能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很多家长都会焦虑孩子5、6岁的时候有多少知识储备,但是家长们也要思考当孩子到了20、30岁的时候是否还对学习保有兴趣、对世界怀有好奇,还是否乐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尝试新的东西。相比孩子在5、6岁懂得三门语言、会玩两种乐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南方周末:教育焦虑是否也存在文化差异?

凯瑟琳·斯诺:亚洲文化圈里,家长的权威感更强也更重视教育,因此焦虑会更甚,包括日本韩国的家长也非常焦虑。至于中国家长,我的猜测是之前几十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能失败,从而带来更大的育儿压力。


美国经验:社会力量助力早期教育


南方周末:近期,斯坦福大学罗斯高教授的演讲在中国引发热烈讨论,他指出0-3岁是孩子智商发展的关键期。你是否认同?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否也存在关键期?

凯瑟琳·斯诺: 0-3(岁)这个阶段,孩子确实能学很多包括语言、社会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公认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因此把它理解成如果孩子在3岁的时候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就会一辈子落后,甚至不再有机会学习赶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不是绝对关键期,并不是说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没有其他机会发展了。


南方周末:美国早期阅读的现状是怎样?

凯瑟琳·斯诺:在美国,早期阅读实践的水平要高很多。我们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态度有很大差异,部分拉丁裔家庭,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是比较简单和低水平的。因此,现在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达到比较理想的早期阅读效果。


南方周末:20年时间改变全社会早期阅读理念,美国是如何做到的?

凯瑟琳·斯诺:除了家长积极实践,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在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例如: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陈思: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阅芽计划也算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先从60本书做起,未来才可能有600本、1000本,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来日可以推广到更为广阔的乡村。


南方周末:确实,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大多数不具备家庭亲子阅读的客观条件。这该如何解决?其它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可否可以借鉴?

凯瑟琳·斯诺:学术圈已有探索,比如:举办集体活动,邀请乡村孩子家长在节假日到公立图书馆,陪同孩子参与集体读书。智利的情况有跟中国类似的地方——来自低收入的群体的家长很少有和孩子一起看书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尝试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陪孩子一起做图画书,把生活里的一些小事描摹下来、写写画画,做图画书。我们发现,平时缺乏资源、很少有机会了解该怎么和孩子阅读的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这种环境中做的事情会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榜样。

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

《家长如何与0-3岁孩子一起读书?对话哈佛儿童语言与阅读发展教育专家凯瑟琳·斯诺》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卫佳铭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曹婧淳

日期:2017-11-19


听故事、找图书、免费领取阅读包、就下载“阅芽计划”APP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