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一片晴空!我爱我,做一只阳光快乐的鲤工仔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受到重视。在这里,鲤工仔就和大家聊一聊“疫后综合征”的话题。
“疫后综合征”可能的表现
“后疫情”阶段
心理防疫将会成为重要“战场”
对高校学生来说
如果不注意疫后的心理调适
则可能受到“疫后综合征”的影响
关于“疫后综合征”
它有以下具体表现
◆身体机能失调
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居家养成的作息混乱、沉迷电子产品、缺乏适量运动的持续,导致身体机能状态适应不良,身体状态变差,精神萎靡,难以适应高强度学习。
◆学习适应不良
疫后面对积累的学习任务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良,无法专注、学习效率降低,动力不足的情况。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方面的心理压力可能更为突出。
◆人际关系不良
受疫情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产生人际交往退缩,易怒,易与人产生摩擦与冲突。
◆负性情绪增多
由于学习方面、人际方面的新适应,学生易产生焦虑(情绪紧张)、抑郁(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一些学生由于疫情期间负面信息的过度接触,易形成对疫情的负面认知,过度焦虑,担忧可能随时被感染。一些学生受到疫情的深刻影响,可能会产生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高警觉、易激动、易起争执)。
◆哀伤心理
此次疫情可能给许多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带来带来了深切的哀伤,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哀伤反应,如悲伤、哀悼、孤独,少部分人会表现出长期的、强烈的、难以平复的哀伤反应, 并逐步发展成以分离焦虑为主要情感体验的痛苦心境。
◆疫情与其他问题重叠造成的心理危机
疫情可能对于一部分已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是一个导火索,从而诱发心理危机。
1.成立学生“疫后综合征”干预技术小组
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技术小组主要成员,开展学校层面以疫后心理调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与活动培训,以讲座、团体辅导、咨询等各种形式为各学院学生提供疫后心理调适服务。
2.做好学生疫后心理健康评估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网络平台,根据各学院实际情况,分级、分批开展学生疫后心理健康评估,筛选出“疫后综合征”较为明显的学生,做好相关学生心理干预与辅导。
3.将“疫后综合征”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动员全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各学院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线上专题教学,让学生了解“疫后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调适。
4.加强学院心育站“疫后心理调适教育”
各学院依托“心育站”, 发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的作用,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变化,根据学院学生特点积极开展疫后心理调适的宣传教育,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的干预。
“疫后综合征”心理应对具体措施
关注身体的逐步调适
在全校积极倡导学生规律生活、规律学习,引导学生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所谓好的状态就体现在睡眠、饮食、运动及认知功能(学习)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
拓展学生心理援助渠道
在疫情期间线上咨询的基础上,继续开放、完善线上网络心理咨询,在学校三个校区增加电话心理咨询、电子邮件咨询,为此类学生提供及时心理援助。
加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
加强学生学习管理,开展学习学业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条件可创建一对一的帮助方案,包括心理辅导,学习帮助等。
丰富学生人际支持系统
引导学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交往和沟通;动员学院、教师、导师定期关心、支持学生;倡导合理使用网络,减少虚拟空间的时间。
增强学生情绪调适能力
通过线上微课、讲座,普及情绪调节的相关知识,讲授放松技术等情绪疏导技术;针对具体困扰学生,开设人际、睡眠、哀伤等专题的学生线上团体辅导工作坊,讲授呼吸放松、绘画、正念等情绪调节技术。
引导学生筛选正确信息,减少煽动性、伪科学性新闻等信息的摄入
教育与引导学生如何筛选与辨别网上新闻、担高信息媒介素养,相关疾病知识的科学普及。
领悟生命意义
引导学生整理自己当前的状态,逐渐使生活步入正轨,更为珍惜自己生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变故,提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寻找新的生命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漫画设计:蒋煜枢
微信编辑:鲍恩
抗击疫情,心理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