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党代会】坚持顶天立地 全方位服务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广东急需”的发展定位,坚持科研工作“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发挥区位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带动科学重大发现和突破前沿交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构建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新模式,打造高端智库,全方位服务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创新发展原动力


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技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科研总经费超过128亿元,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近250项,其中2019年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是目前广东省高校获得的唯一1项国家科技奖一等奖;2016-2019连续四年入围“路透社TOP75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位列大陆高校前10;2019-202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科技创新30强前3名……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到校调研学校科技工作


1.实施基础研究“登峰计划”,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学校持续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科研”两手抓,聚焦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集聚创新资源,不断优化学术生态,鼓励学科交叉,培育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增强基础研究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水平原始创新性成果频出。2013年以来,学校以首席科学家单位获批“973计划”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1700项,直接经费近14亿元,其中2015-2016连续两年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原创性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及AIE分子的应用


学校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5年资助经费2亿元是基金委迄今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该项目立足于聚集诱导发光(AIE)这一原创性概念,以分子聚集发光新现象、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为研究方向,形成世界一流的、引领分子聚集发光领域的学术高地,解决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学校牵头获批国基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向电致发光显示的高性能纯有机发光材料”,聚焦有机/聚合物发光体系的激发态调控前沿科学问题,发展激发态调控的新方法,建立结构与 OLED 综合性能的关系,筛选出兼具高发光效率和高迁移率的晶态材料,挑战有机电泵激光。学校研制的有机太阳电池多次刷新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学校首次在软物质本体中发现“Z相”,与A15相、C15相共同组成了构建其余27种“F-K相”的三种基本相结构,成为软物质相结构里程碑,相关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学校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有序大孔-微孔MOF单晶材料,相关成果以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


首次在软物质本体中发现“Z相”


世界首个有序大孔-微孔MOF单晶材料诞生,成果得到Science报道


2. 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计划”,突破“卡脖子”技术


学校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计划”,面向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工科优势,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集成攻关能力持续增强,在部分“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以来,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总经费超13亿元


学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开发研制”单项经费突破5400万元,创广东省高校单项经费支持最高记录,项目从材料、部件、系统三个层面,全面攻克影响燃料电池发动机寿命的科学及技术难题,形成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一整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保指标远优于欧盟标准,推广应用后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极大推动了我国造纸工业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成型技术”打破了我国塑料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跟踪仿制的局面,颠覆了近百年的螺杆加工技术;学校建筑设计团队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大工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首个,广东高校首个)


3. 实施创新人才“引育计划”,汇聚高端创新人才


学校通过实施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育计划”,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潜心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求真求实的创新文化氛围,与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在全球遴选和发掘前沿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人才,为他们量身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合作平台,让更多“聪明大脑”形成人才聚集优势。逐步形成了一支由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2016年5月成立的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作为学校人才政策改革试点,建立了独立评估的人才引进评审体系,由中、美、日、欧8位院士组成国际学术委员会并赋予引才终审权,先后从全球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十余位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呈现国际化、高水平、年轻化三大特点。研究院成立四年来分别在Nat.Chem、JACS、Adv.Mater等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60项,立项经费超1.8亿元


章熙春书记出席软物质研究院国际学术委员会会议


4. 实施科研平台“提质计划”,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学校实施科研平台“提质计划”,重点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大平台,逐步打造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群,形成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学校部省级以上科研基地225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基地28个,拥有科研基地数量居E9高校首位广东省首位。2019年,学校作为依托单位牵头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将成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一流创新高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高端人才汇聚和培养基地,大幅度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科研攻关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开启数字经济新时代。


科技部李萌副部长调研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新型可再生能源及下一代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发,面向新型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发明镧系稀土掺杂的新型氧化物材料,实现国际上第一块全印刷OLED显示屏,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掌握柔性显示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国外知识产权限制,为推动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5. 加快推进广州国际校区建设,推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及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学校优势力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以“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全面提升我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建立国际合作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培育机制,着力承担一批国家和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化科技合作能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3年至今,共获批1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获批部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200项


针对大宗热带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加工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及“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的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学校成立国家热带特色健康食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科技部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地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团队,成立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支撑粤港澳湾区在半导体信息产业技术变革中的优势地位。


国家热带特色健康食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仪式


对接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学校始终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发展理念,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放管服”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中,学校总体支撑指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为100分,稳居广州高校首位。学校转化科技成果带动了学校科研发展,促进学校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使得学校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19》中,科技创新指数高居全国第二,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先进集体”和“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连续两年位居《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总体支撑指数榜首


1. 加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多元化的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华南地区首位。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出台“华工十条”、《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对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简化审批流程,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2017年,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实现知识成果在高校和企业、科技和产业之间高效率转移,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沉入一线,开展政策宣介

精心策划组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组织前沿科技成果参加成果推广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地域优势,以企业对接,产业结合,区域辐射的层层递进方式完善多元化的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2013年以来,先后与华为、科大讯飞、埃克森美孚、联想集团等规模以上企业共建80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打造学校科技研发、企业创新发展新源头。新签订技术合同近1万余项、合同经费超过50亿元,排在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首位。派驻超4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一线,居全国高校首位。


华南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天线基础技术创新实验室


2018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经费超过12亿元,再次进入高校前六名(来源:《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2. 加快知识产权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对“双一流”学科的支撑作用


学校深入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供给侧改革,促进专利成果转化,成为华南地区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排头兵。2013年以来,学校申请专利2200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近17000件,申请发明专利占比77%;授权专利超125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超7000件;申请PCT超过600件。连续七年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各项发明专利指标均排名全国高校前七位;2018-2019年连续两年PCT专利申请量跻身全球教育机构前五、中国高校前三位。


适用于多直流馈入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控制方法实施应用的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获2018年专利银奖)


自2009年中国专利奖改制以来,学校在近十届评选中获奖总数高达34项,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奖总数33项(含一金两银),排名全国高校第一;自2009年以来获得广东省专利奖19项,其中金奖9项,获奖数量位居广东高校首位;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11个领域获得“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高价值专利优势单位”。高价值专利成果实施应用效益凸显,“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中国专利金奖技术以超2000万元的金额转让,刷新了学校单项专利转让合同金额纪录;18个技术体系涉及133件专利技术以专利作价出资方式,先后与中车集团、科大讯飞和广东聚华等行业龙头企业合办了18家高技术企业,技术作价出资累计超2.4亿元,吸引社会现金投入超4亿元。


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以超2000万元价格转化,刷新了学校单项专利转让合同金额纪录

“脑机协同技术”作价3600万元与科大讯飞合创高技术企业,加速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化

全球最薄、最耐用的“高韧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成功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上,并以3500多万作价成立高新材料企业。

滑动查看更多


3.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校地合作新突破


2013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建好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及华南理工大学中山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基础上,与珠海、广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共建了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四个地方创新平台,加速一校三区创新成果的落地与产业化。通过灵活的建设体制,建成了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产业创新平台,并先后获得广州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众创空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荣誉,累计孵化企业超160家,获得各类经费支持超10亿元


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见证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合作协议签订

2015年12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右二)视察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

2017年8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视察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2013年12月5日,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兴瑞考察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2018年1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开园仪式

2019年6月17日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一行考察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了8个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482项,申请专利2689项,授权专利1263项,获得国家、省市奖励8项,孵化企业26家,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在南沙区创新平台综合评比中稳居首位。


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东莞市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围绕新材料和大健康领域,建设了8大协同创新中心,支撑东莞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的IAB、NEM产业,建设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六大研发平台,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个43产业化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达到50%,孵化和引进创业企业20家,5项新加坡原创高端技术实现在华的许可和转让。


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建成涉及多领域的创新研发平台11个,主持或实施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30多个,孵化高科技型企业40多家,引入创投基金近3亿元,初步建成“产学研资”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


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广东省、中山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荣获中山市产学研合作奖、新型研发机构奖、优秀博士后培养基地等荣誉,目前已建成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材料表面工程与薄膜技术、智能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先进热控与装备技术、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先进弹性体材料等研发平台,为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佛山市顺德区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已孵化企业44家、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1个众创空间,为当地注入直接投资超2亿元;引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团队24个,高端人才100余人;在企业平均注册成立时间一年的基础上,2019年获得订单超3亿元、实现产值1.3亿元。


强化文科特色发展,积极贡献华工智慧


1.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发展、整体发展


2013年以来,学校坚持以“强化特色上水平”为理念指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发展。明确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制定《华南理工大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实施方案》,成立由学校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智库建设管理办公室,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确立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以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理论问题为导向,面向党和国家决策咨询重大需求谋划布局专业化特色智库。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由2013年全国46名,提高到2015年达到“A”级水平,2019年进一步升至“A+”级、全国37名。在承担重大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实到经费、科研管理等方面排全国理工类高校前列。


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特色快速发展。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3项、重点项目14项,国家社科年度项目158项,排E9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特别是2次获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排全国第2位,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治理、科技创新等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以来承担项目6000多项,获批经费超过5亿元,相比“十一五”增长2倍多,2018年开始社科实到经费突破1亿元。产出一批原始性标志性成果,首次有成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7篇实现历史增长,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1项,其中一等奖17项。另外,2020年1月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已公示,学校拟获奖成果12项,获奖数量为历年新高。


一批创新成果获奖


科学谋划布局推动国家级社科平台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以来获批2个国家级平台,公共政策研究院获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单位成为学校首个国家级社科平台,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实现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育部基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以上平台27个,占在建基地73%,已经构建起覆盖面比较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省-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体系。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调研公共政策研究院给予高度评价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魏士强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揭牌


2. 以高端成果服务党政决策,输出战略性思想


学校决策咨询服务精准性及影响力大幅提升。通过成立智库建设管理办公室、创办《决策参考》《华南理工智库专刊》、制定成果分类方案在全国较早地把决策咨询成果纳入科研成果体系、设立决策咨询重大项目、开展决策咨询成果撰写培训等举措大幅提升决策咨询成果质量,并逐步培养起一支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做出迅速回应的决策咨询专家队伍,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建设成效得到教育部、中宣部等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同时,积极通过高端论坛、媒体文章等输出华工思想、发出华工声音, 2013年以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及省党报发表理论文章800多篇,在IPP评论等网络平台发布各类文章1000多篇,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每年与联合国联合举办国际高端论坛


决策咨询报告(部分)


IPP评论被评为中国智库最具影响力新媒体平台


学校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学校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三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编写出版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2018)》,组织举办了20多场学术研讨活动。以《决策参考》《华南理工智库专刊》等为咨政载体,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组织报送了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前夕,《光明日报》组织策划了专版专家访谈,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智库快速响应,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等主题开展深度解析,积极建言献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与光明日报社、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


出版年度报告并发表多篇阐释文章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图文:科学技术处  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社会科学处

微信编辑:鲍恩



【迎接党代会】党员突击队:一支红色队伍的110天坚守

【迎接党代会】同心筑梦 学校统一战线成员话进步谈发展

【迎接党代会】我和学校共发展 师生代表话心声(二)

书写合格青春答卷!“我在战‘疫’中成长”广东高校大学生抗疫征文活动圆满收官

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