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专访章熙春书记: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三创型”人才
8月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华工人的血脉中流淌着创新创业的基因。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彩电三剑客”到互联网时代的“小鹏汽车”,以及从“互联网+”大赛中走出的“有米科技”“荔枝微课”,华南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之际,凤凰卫视专程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了解学校举办此次大赛的相关工作,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高等教育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上实现“三个领先”的战略目标与实践。
章熙春书记接受专访
凤凰卫视:本届大赛是首届以“中国国际”命名的“互联网+”大赛,但同时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请您介绍下今年的大赛在举办形式和国际化办赛上,和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
章熙春: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疫情发展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本届大赛的总决赛我们制定了多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织方案,目前正在同步推进,最终由组委会根据疫情形势,决定采用哪种方案。
方案一,若总决赛时全球疫情仍然不稳定,线下集体活动仍然有较大风险,我们将采取全线上的方案。
方案二,若总决赛时全球疫情不稳定,线下集体活动有一定风险,我们将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案。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在线直播的方式,全媒体、全平台、全时段,向全球大学生直播总决赛比赛的盛况。
本届大赛是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日益迈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体现。本届大赛在规划上将原高教主赛道与国际赛道合并,让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同场竞技,通过“敢闯会创”这种世界青年的共同语言,以赛结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们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创新创业的青春力量。按照今年“更国际”的首要要求,本届大赛有如下特点:
第一,进一步提质扩面,联合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共同确保主赛道的400项国外项目;
第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等资源,做大做强国际化,特别是充分发挥港澳台地区教育资源,扩大赛事影响力;
第三,提供线上答辩、同声传译等技术保障,设置海外虚拟赛场,确保国际参赛队伍远程参加冠军争夺赛,实现国内外选手同台竞技;
第四,举办“智绘未来”世界湾区高等教育峰会等子活动,时空连线共谈高等教育变革、解读世界科技创新态势、共享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助力大学生成长发展。
凤凰卫视: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此次学校的参赛项目中是否有涉及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全面小康等,请您举例介绍。
章熙春: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做好收官工作、夺取全面胜利,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一流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全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助力云南云县成为云南省首批、临沧市首个脱贫摘帽县,推动广东省惠来县孔美村整体脱贫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学校扶贫工作连续两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定为“好”(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学生“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吸收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帮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勇担新时代中国青年责任和使命,思想品德不断得到锤炼,学识才华不断得到提高。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有这样一支参赛队伍,参赛作品名字叫做“聚果盆-脉冲电场助力乡村挖掘水果金矿”,创业理念是“加工一种水果,带动一个产业,惠及一方经济”。针对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的云南云县白花木瓜深加工技术匮乏的问题,这支学生队伍采用全国首创的缩微闪电脉冲技术实现白花木瓜的全果利用。近年来,助力云县白花木瓜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9.4万亩增至30万亩,带动4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618元,成功助力云县脱贫摘帽。
凤凰卫视: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请问华南理工大学是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实现领先?
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之以恒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学校积极探索“六位一体”(目标、课程、师资、资源、平台、制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确立“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融合。二是构建以创新创业实践为驱动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三是加大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育力度,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师资融合。四是探索建立多方位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资源融合。五是搭建“体验-实训-孵化”全链条的实践平台,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台融合。六是加强建章立制,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制度融合。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和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培养。一是打通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二是以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第三,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有80%多留在大湾区,目前有73位校友在70家广东、香港上市公司担任创始人或者实际控制人,其中10多家企业进入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学校面向港澳青年提供覆盖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政策支撑和服务,推动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便利化、常态化。
凤凰卫视:华南理工大学提出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上实现领先。作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龙头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
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深深扎根南粤大地,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顶天”和“立地”同时并举的科技创新定位,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攻关能力,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贡献更多的“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我们学校一是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二是紧紧地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学校每年投入近15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工作,着力培育优势学科高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三是不断拓宽技术转化的途径,积极推动优势学科对接国家、地方重点产业需求,重点加强高端装备、新材料、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重大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在大湾区重要枢纽城市布局搭建“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五院一园”对学校科研人员进驻示范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场地、专项资金、学生入学指标、专项人才评聘等各方面的优惠支持,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每年约有一百多项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转化。
凤凰卫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努力在高等教育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上实现领先,将为国家强盛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请您介绍下广州目前国际校区建设情况和成效如何?
章熙春:广州国际校区是在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中谋划,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民期待当中诞生,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当中发展壮大,肩负着探索“以我为主、国际协同、服务国家”的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路子的重要使命。
广州国际校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500亩,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2021年底预计全面建成。截止到目前,校区已启用运行将近一年。
首先,在这一年里,我们不断创新学科布局和产学研融合方式。
广州国际校区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主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加大基础性研究和前沿科技攻关,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研发。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初步实现科学引领未来的格局。校区还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地缘优势,建立起应用型成果快速转化体系。
其次,在这一年里,我们不断创新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模式。
广州国际校区以国家和地区急需的学科和专业、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高效科学的办学机制和最优秀的学生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双元制”“多元制”的深度合作,每个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领域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互惠合作。
第三,这一年,我们不断创新聘用制度及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
广州国际校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展人才引进,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预聘长聘终身教职制,构建和国际接轨的教职工队伍分类管理体系,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团队。广州国际校区还建立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校区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国际通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学校百年办学的新征程上实现高起点起步、高质量办学、跨越式发展。
第四,这一年,我们不断创新校区管理和党建思政方式。
广州国际校区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以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书院制+全员导师制”,推进“书院+学院”通专融合,培育社区书院文化,提升育人成效。例如:广州国际校区以峻德书院为试验田,创设“中方为主、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倡导“德才兼备、知行兼修、通专兼顾” 的全人教育理念,营造“博雅文化、国际文化、善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多元育人环境,集约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全球教师智慧、集合学生青春力量,构建起“教师员工全员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关照学生、功能布局全方位服务学生”的“三全育人”格局。
卓尔不凡,臻至一流,这是我们国际校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将致力于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和高教改革的“华工方案”,把广州国际校区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创造的高地,为国家强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华工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凤凰卫视